《角色缺位的父母,,在怎樣傷害孩子,?》 01 下面這個故事,來自一位幼兒園園長的分享,。
某天中午,,幼兒園的教室里,老師們正在忙碌著安排孩子們睡午覺,。所有小朋友一邊嘰嘰喳喳說小話,,一邊愉快地配合著老師的指令。 中途,,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有事離開了教室,。 女老師前腳剛走,一個3歲的小男孩后腳就開始表現出明顯的焦慮,。 他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緊緊抓著被子的一角,嘴癟著,,眼睛紅著,,嘴里念叨著:XX老師,XX老師……——那是離開教室的女老師的名字,。 其他兩位老師太忙了,,沒有看到他的狀況,。 下一秒他可能就會哇地哭出來。
恰好來班里巡查的園長,,清楚看到了這一幕,。 她還知道,這個小男孩是班級上最小的那個孩子,,出了名的愛哭,。平時最喜歡那位女老師,因為她聲音甜美,,最愛逗孩子玩兒,,跟孩子說完話,總會自然而然地去抱一抱孩子,,并且說:你真可愛,,老師好愛你。
園長這個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憑經驗她知道,,如果她去試著跟孩子說,你喜歡的XX老師很快就會回來的,,孩子并不能聽懂,。相反,聽到女老師的名字后,,只會更加勾起他的情緒波動,,說不準,他還會哭得更大聲,。 要是園長再說,,別哭別哭,你很快就能見到媽媽了呀,。孩子會哭得更厲害,。
所以,智慧的園長換了個方式去安撫小男孩,。 她幫小男孩躺好,,輕輕摸了摸他的小腦袋,然后說:
說完,還親了親小家伙,。 那一瞬間,,奇妙的事情發(fā)生了。小男孩的嘴角不再抽動,,焦慮和委屈慢慢不見了,,孩子閉上眼睛開始睡覺。 小臉上寫滿了滿足和寧靜,。
發(fā)生了什么呢,? 園長媽媽開口說話之前,孩子是獨自承受著他的焦慮的,。園長媽媽的一系列安撫行為,,以及那句“我愛你”,卻又把孩子帶回到了關系里,。
因關系缺失引發(fā)的焦慮,,只能靠關系去療愈。 這就是這個小故事背后藏著的那個神奇道理,。 02 活在關系里,,被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看見,并認可,,是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養(yǎng)料,,能夠幫助孩子建構起牢靠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感覺到關系不牢靠,,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就會升高,,行為問題自然就來了。
比如,,前些天,,一位馬上晉升二孩媽媽的朋友,吐槽自己家4歲的大寶最近有些看不懂,。 反正媽媽做什么,,他就學什么。 你下廚房他也要動動廚具,。你搞衛(wèi)生,,他也要摸摸拖把。你說句話,,他也在那兒鸚鵡學舌,。甚至你挺著大肚子走路,他也挺出小肚子走路,。 可愛歸可愛吧,,總覺得蠻煩。
最讓朋友頭疼的是,,大寶的幼兒園老師也跟媽媽反應了一個比較奇怪的情況,。那就是小家伙最近都不怎么愛跟其他小朋友玩兒。相反,,他總會膩歪在老師身邊,,時不時學著老師的樣子去管理,、組織其他小朋友。完全像個老師的跟屁蟲,,或者小助手,。
孩子到底在做什么? 孩子模仿大人本是很常見的行為,。他們正是在反復的模仿和操練中,,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但是,,我們能從這個小孩的行為中嗅到焦慮的味道,因為他似乎為了守住跟權威人物的關系,,連同跟小朋友游戲的快樂都放棄了,。 沒錯,弟弟/妹妹的即將到來,,明顯給了他不安全感,。他也許是在擔心,媽媽會不會有了小寶寶就不愛我了,? 他在通過刻意模仿媽媽,,去吸引媽媽關注。他甚至可能以為,,這樣媽媽會更愛他,。
在幼兒園里模仿老師,目的也一樣,。你可以認為他是在學習,,但事實上,他更可能是在通過模仿老師去引起老師的關注,,從而獲得和他人的關系聯結,。
所以,更好的處理方式是什么呢,?
上面這兩點,并不難做到,。 通過把孩子帶回到更牢靠的關系里,,去真正安撫到孩子那顆躁動的心,行為問題不用刻意管,,自然地就會消失了,。 03 美國有這樣一個14歲的少年犯。 也沒有什么大錯,,就是偷盜成癮,。 也并不偷什么值錢物件,就是會時不時趁著街坊鄰居不在家的功夫,,就撬開人家的門窗進去,,見著什么看得順眼的就拿什么。 警察抓他都抓得有些煩了,,于是給他找了位心理治療師,。
剛好是在圣誕節(jié)前夕,心理治療師來到監(jiān)獄,。 治療師問14歲男孩的第一個問題是:
男孩滿不在乎的回答道:
心理治療師于是轉而開始聊他的被捕經歷,男孩來勁了,,說得眉飛色舞,。 治療師很快聽出了門道。
男孩最后一次被抓,,是在鄰居家的客廳里,。防盜鈴響了,他并沒有跑。 警察輕易抓住了他,。 當警察看到他站在客廳中央的時候,,忍不住大喊:天哪,又是他,!這個小混蛋,! 有人認出來。就算不認得的,,也聽過他的名字,,簡直“如雷貫耳”。 過了一會兒,,男孩面帶微笑地向治療師坦白:
“這”指的是警察們的那些反應,。意思是說,,被認出來,被人看見,,真的很值,。值得他不惜以身試法。 畢竟,,糟糕的關系,,好過沒有關系。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直在強調說,,打罵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因為有些時候,,心理上不安,、被焦慮困擾的孩子,他們?yōu)榱藢で蟾笕说逆溄?,會不惜反復制造出問題來,。大人一旦去批評孩子,去責罵甚至打孩子,,孩子的“計謀”就得逞了,。
那怎么辦才好呢?如上一個例子所給的建議,,一方面弱化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方面給出更高質量的陪伴和愛。 因為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04 心理學家們曾經錄制過這么一些真實的嬰兒觀察片段,。 其中,一歲左右的一個孩子,,當父母離開,,他一動不動,不跟任何他人有目光接觸,。他從一歲退行到5-6個月,。 9個月的孩子,他在母親離開后,,出現3-4個月小嬰兒的行為,,他不爬了,只會左右擺,,經??蕖?/strong> 如果這些孩子的照顧者離開5個月以上,,他的損傷是終身的。這個孩子的嘴唇會有這個吸吮的動作,,手指的抓握變得僵硬,,這是退行的表現。對于孩子來說,,與父母分離是一個嚴重的事,。 正是不經意的一個錄象,改變了人們對母嬰的看法,。母嬰關系的重要性,,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行為主義鼻祖華生曾經說,,你不要去擁抱孩子,,不要碰孩子,這會給孩子不好的習慣,,結果他自己的孩子最后都有心理問題,。 曾經一度流行過哭聲免疫法,說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抱,,把孩子當做小動物去馴養(yǎng),結果發(fā)現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困擾,。
被照料,,被溫柔地觸碰,是一個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雙重的需要,。正是在和照料者的互動中,,孩子借以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如果沒有人碰這個孩子,,他會提防這個世界,,難以對他人產生信任感。 跟照顧者建立了好的依戀關系,,則能幫助一個孩子更好地去建立和整個世界的關系,。他們可以感覺到其他人的感覺,情商看起來更高,,人緣更好,,也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根據情形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傊?strong>他們的人格會更具靈活性,。
我們的孩子,,就像需要氧氣一樣需要依戀父母。這種對關系的渴求,,從來不會減少,。 如果孩子不能通過正常的方式獲得聯系感,他就會通過疾病,、通過行為問題等方式去進行找補,。 所以,下次當你遭遇孩子的行為問題,,請克制住對孩子的評判,,不如先回頭看一看:我和孩子的關系,是不是有問題了,? 須知,,你的愛與看見,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和治愈良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