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專欄 下面開始讀書。
本篇文章將繼續(xù)拆解《人人都能用英語》的下半部分,,還未閱讀上半部分的讀者可點擊以下藍色文章鏈接閱讀: 整本書我共梳理出了7大核心要點,,本篇文章分享的是第4點~第7點。
4. 不查詞典者 “死”
查詞典與朗讀一樣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假設我們遇到一個20個詞構(gòu)成的句子,,其中有1個生詞。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去查詞典,而不是亂猜——盡管有時會猜中,。假設我們在字典里查到之后發(fā)現(xiàn)這個單詞有3個意思,,那我們所面臨的任務是怎樣的呢?——我們要把已知的19個單詞構(gòu)成的含義弄明白,,然后才能確定“那生詞的3個意思究竟哪一個放到句子里才是恰當準確的,?”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運氣沒那么好,。比如,這個句子里有2個單詞不認識,,于是我們?nèi)ゲ樵~典,,發(fā)現(xiàn)第一個單詞有3個意思,,而第二個單詞有7個意思,那即意味著說,,我們要在21種可能性中選且只能選擇1種(能夠使當前句子句意通暢的)組合,。
這不就是“閱讀理解”的過程么?有什么比頻繁參與閱讀理解過程更有助于鍛煉自己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呢,?
英語老師與學生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有一個,,英語老師必須查詞典(如果還有別的話,就是語法書之類的參考書),,而學生卻有除了查詞典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則是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英語課上,其實老師只不過是把昨天晚上他查過的單詞,、詞組,,以及他通過查詞典(以及其它的工具書)再動腦才搞明白的句子給學生們講一遍。
而學生呢,?只是坐在下面聽,。學生們倒是聽進去了,然而,,本質(zhì)上卻沒有參與閱讀理解的過程——那個過程里應該有苦惱,、迷失、無助,、慌張(人人都討厭這些)和恍然大悟(人人都想只要這個),;所以大多學生根本就沒有動腦,于是頂多是以為自己搞懂了(事實上,,沒有之前兩個境界的鋪墊,,“驀然回首”根本看不見“那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
于是很多培訓課程只不過是這樣的:英語老師的大腦在迅速進化,,因為他在不停地用著它,,同時還賺著錢;而學生的大腦在迅速退化,,因為他們根本不用它,,并且(又一次)花著錢。
另外,,不勤查詞典的人容易忘文生義,,而望文生義則是閱讀理解的最大障礙。望文生義不僅會讓我們在閱讀理解題上丟分,,還會習得很多“自以為是正確”的英語表達,,細想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望文生義的根源第一個是懶,,第二個是自以為是,,第三個是既懶又自以為是而產(chǎn)生,、又恰恰因為既懶又自以為是而難以克服的自我局限。您好好琢磨這句話,。
關(guān)于是否要使用英英詞典
很多老師向?qū)W生們強調(diào),,“為了學好英文,一定要使用英英詞典”,。事實上,,很多學生聽到這樣的建議就真的那么去做了,最終都“出師未捷身先死”,。
對于一個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很可能一輩子都不能拋棄英漢詞典,因為相當數(shù)量的概念是任何一種語言里都是對應存在的,。比如,,apple在Merriam-Webster里的釋義是這樣的:apple: the fleshy usually rounded and red, yellow, or green edible pome fruit of a tree. 相比之下,英漢詞典“apple:蘋果”一目了然,,效率也高,。
經(jīng)常有人說,必須使用英英詞典才能準確領(lǐng)會單詞的含義,。事實上,,這種說法的根源,只不過是看對了問題卻搞錯解決方法,,就好像是給病人確診了腦血栓后卻給他做截肢手術(shù)一樣荒唐,。
確實,有些時候我們僅看中文解釋無法確定那個單詞的確切含義,,比如說“different”,、“diverse”、“divergent”,、“distinct”,、“various”都是“不同”的意思,可是什么時候該用哪個,,區(qū)別究竟是什么,,又應該怎么用呢?問題的解決方案并不是去查“英英詞典”,,而是去查“用法詞典”、“同義詞詞典”和“搭配詞典”——而這些詞典通常都會有英漢版或者英漢雙解版,。
其實,,英英詞典也好,英漢詞典也罷,、抑或英漢雙解又如何,?要查才行,。無論哪一個,查了就會有收獲,,不同的詞典對照著查就會有意外收獲,,查了認真記錄就會有終生收獲。然而不查就沒用,。絕大多數(shù)人水平不高的原因并非是用的工具不好,,而是不會用工具,甚至干脆只擁有工具而從不使用工具,。 ——下班哥高中時被翻爛牛津詞典 5. 必須迅速搞定語法
沒文化的人才討厭語法——這話好像說得重了一點,,但卻是事實。經(jīng)常有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宣揚“不學語法也可以”,,并且常常能因此獲得追捧,,但這只不過是瘋子騙傻子而已,本質(zhì)上來看是一群沒文化的人在集體意淫罷了,。去市場買菜,,確實不需要懂語法,因為說的全都是短句,、斷句,。
甲:多少錢一斤? 乙:兩塊二,。 甲:貴,。 乙:不貴!買多了給你抹點,。 甲:行,,來兩斤。 乙:兩斤三兩,,行么,? 甲:行。 ......
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在這種場合說說話而已吧,?稍微復雜一點的思考就面臨了一定的表達難度——連語法都不過關(guān),,又如何清楚表達?而那些有思想的人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思想之時,,閱讀者如果語法不過關(guān),,理解上就必然南轅北轍。
不重視語法的人在高估了自己的同時,,又降低了標準,。他們一不小心就把“熟練使用英語”自動降低到“能夠用英語熟練地進行日常交流”的水平上——菜市場上的流利與熟練和正式場合中的流利與熟練根本不是一回事。一旦想寫文章給別人讀、或者當眾講話給很多人聽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就會瞬間體會到自己的語法有多么糟糕,,進而迅速放棄,而后開始對講演,、寫文章產(chǎn)生抗拒情緒,。
調(diào)查表明,在任何文化中,,人們最為恐懼的第一件事兒是死亡,,而緊隨其后的就是當眾講話。不過,,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語法差還算是清醒的,,絕大多數(shù)人把自己的糟糕表現(xiàn)歸咎于諸如心理素質(zhì)不好、發(fā)揮太差,、準備不充分之類聽起來相對“冠冕堂皇”得多的理由,,而回避自己在兩個最重要的方面徹底不及格的事實:語法和思維能力。
讀語法書的方法指引:
很多人搞不定語法的原因只不過是因為心太急,,總想一下子把一本語法書翻完,,結(jié)果欲速不僅不達,并且還永遠停滯不前,。拿到一本語法書,,應該先把它想象成地圖。你見過誰買來一張地圖之后悶頭坐在那里把那地圖的每一個角落都背下來呢,?
語法書當然要比一般的地圖更為復雜一些,。除了告訴我們該書的基本結(jié)構(gòu)的目錄之外,重要的還有書尾的“索引”(index),。通過索引,,我們可以查得到重要的關(guān)鍵詞都在哪些頁面出現(xiàn)過。當我們遇到一個沒有生詞卻讀不懂的句子之時,,我們就可能會猜“究竟是哪個語法點我沒弄清楚才導致這句話我看不懂呢,?”首先要鎖定“功能詞”。所謂功能詞是指語法書里面專門講解過的那些詞,,比如“that”,、“and”、“as”,、“of”等等,。
查語法書就這么簡單:1)鎖定功能詞,2)檢索索引,,3)逐一翻閱相應內(nèi)容,,看看能否找到合適的解答。如果一本語法書中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那就再換一本語法書,, 最終總能找到答案。有時就算在一本語法書中找到了答案,,也可以再翻翻另外一本語法書,, 因為這么做總是可以找到一些補充的信息。
此外要了解語法的本質(zhì),。本質(zhì)上來看,,語法并不是“規(guī)定你應該怎么說”,而是盡量“系統(tǒng)地”解釋“人們?yōu)槭裁雌毡檫@么說”,。所以,,不能把語法規(guī)則當作數(shù)學公式,語法規(guī)則并不保證按照它拼湊出來的句子一定有意義并且正確,。任何自然語言的語法總是由許多的充滿例外的規(guī)則構(gòu)成,。這個事實是造成許多第二語言習得者對語法憎恨或者厭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這種憎恨和厭惡,,實際上是“頭腦簡單”、“思考粗暴”,、“天真幼稚”的表現(xiàn),。想想吧,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有例外的規(guī)則”無處不在,,而相反的“沒有任何例外的規(guī)則”相對要少很多。 如此看來,,就真沒有什么理由去“背”語法規(guī)則了,;應該做的是去嘗試著“理解”語法規(guī)則,理解了,,就等于記住了,。采用“理解” 這個動作的人,顯然比采用“背”這個動作的人更容易擁有耐心,。再比如,,了解到語法不過是“盡量地系統(tǒng)化了的有例外的規(guī)則之集合”,就更容易保持耐心了,。不再會覺得那些例外可恨了,,只覺得那些例外只是自然存在的而已。不再為語法書的體系而感到困惑了,,而是清楚能做到這樣“頗有體系”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
做替換練習是掌握語法知識的最有效方法。比如,你在書里看到這樣一個句子“I've lost my key”,,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同樣意思的話,讓你說,,你可能就會說成“I lost my key”,,甚至,如果語法知識不扎實的話,,可能會說成“I lose my key.”——即,,這是個你需要學習的語法點。這時候,,“現(xiàn)在完成時”這個中文詞組對你實際上沒有什么意義,。就算你理解并記住了這個詞組又怎么樣呢?說英語的時候,,可不能在腦子里隨時盤算“我應該用哪一個時態(tài)才對呢,?”——總計有 16種時態(tài)呢! 所以,,反復做替換練習才是有效的:“I’ve lost my________.” 往里填詞吧,,比如:“job”,“money”,“house”,,“bike”,,“girl friend”??連續(xù)把這個句子替換六七遍之后,“I’ve lost my”在你的腦子里已經(jīng)成為一個整個的字串,,以后你想表達你自己的時候,,你能順嘴說出來的是“I've lost my?”,腦子里需要想的是你丟掉的那個東西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我應該用哪一個時態(tài),?
如果一個人學會查詞典,學會查語法書,,并肯于多查幾部詞典,、多查幾本語法書,他基本上就具備在中國的任何一所民辦英語培訓機構(gòu)做老師的基本素質(zhì)了,。在大多數(shù)短期英語培訓機構(gòu)里,,英語老師所謂的備課,90%以上的工作只不過是查查詞典,、翻翻語法書而已,。
建議通讀語法書的方法如下:
1)逐頁瀏覽;
2)仔細閱讀每一個例句(而那些語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記住倒在其次),;
3)判斷這個例句的英文表達與中文表達是否相當?shù)亍胺且灰粚??如果是,則做出標記(要是有 “讓我用英語表達這個意思,,可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這樣了,!”的念頭的話,就應該做標記了),;
4)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就把這類句子摘錄出來,做成替換練習模板,,反復造句并朗讀, 直至熟練,;
5)繼續(xù)瀏覽,;
6)通讀一遍之后,如此這般再反復幾次??
那些語法概念并非不重要,,只不過我們并不需要像患了強迫癥一般非要一次就把它們?nèi)繌氐赘愣?。在反復的瀏覽過程中,那些曾經(jīng)艱澀的概念大多都會潛移默化地被吸收,,不再那么難纏,。并且,有些概念就算搞不清,,其實也無所謂,。例如“獨立主格結(jié)構(gòu)”這個概念,不了解又怎么樣呢,?只要遇到那樣的句子之時能夠正確理解其意(因為做過好幾遍例句的替換練習)不就可以了么,?有些人好不容易搞清楚了“獨立主格結(jié)構(gòu)”這個概念,換一本語法書(比如 Collins Cobuild 的《英語語法大全》)之后,,才發(fā)現(xiàn)那個概念在這些書里叫另外一個名字,,于是就痛苦不堪??
別想了,開始行動吧,。
6. 精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市面上各種各樣關(guān)于“快速閱讀”的神話,其實都非常不靠譜,。那種靠改變眼球運動方式來提高閱讀速度的理論是非常不靠譜的,,因為閱讀速度的瓶頸根本就不在于“輸入方式”,而在于“理解能力”,?!翱焖匍喿x”絕不可能靠一個什么“補習班”就可以解決的——其實閱讀理解速度只能通過積累來提高。
觀察一下身邊的人,。那些只讀到初中再也不上學的人,,看書很慢的(姑且不論他們能否看懂),,一本幾塊錢的雜志可以讀好幾個月。而相比來看,,大學生讀書就要快出許多,,一本雜志在坐地鐵的過程中就可能被他翻閱完畢,并且過后還能將其中精彩的內(nèi)容復述給朋友,。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因為二者之間的閱讀量積累差異實在是驚人。 一個人的閱讀量積累越多,,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越強,,進而閱讀速度就越快,進而閱讀量更容易積累,,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多人從未有能力去“精讀”——詞匯量不夠大,,概念量不豐富,,邏輯不夠嚴謹??一句話,不具備“精讀”的資格,。然而人們總是假定自己的能力會隨著年齡自動增加,,于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假定開始顯得極端自然:每個人從學校畢業(yè)之后都假定自己有足夠大的詞匯量,、足夠豐富的概念量,、足夠嚴謹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最要命的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jīng)不再需要“精讀”——那是中小學生被逼才愿意做的事情——并認為“泛讀”才是配得上自己年齡的活動,。這種想法是很愚蠢和有害的,。
循序漸進扎扎實實精讀走到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人所掌握的“泛讀”能力,和大多數(shù)人以為的“泛讀”其實有著天壤之別,。前者盡管在“泛泛而讀”,,卻擁有足夠能力“不漏過任何重要信息”,并且常常還可以做到“在字里行間讀到言外之意”,;后者是真的“泛泛而已”,,從未獲得過完整的信息,在千瘡百孔的零碎信息中獲得屬于自己的特有幻覺(且不自知),。
到了一定歲數(shù)之后再想重新培養(yǎng)自己的“精讀”能力就已經(jīng)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有太多錯誤的“模式”已經(jīng)養(yǎng)成,各種各樣的錯誤的理解早已錯綜盤雜,,理不清任何頭緒,。
所以少廢話,從現(xiàn)在就扎扎實實地通過精讀來積累閱讀量,。
精讀的練習流程:
1)掙扎著搞清楚每一句話的確切含義,。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查詞典,,查語法書, 甚至去查 Google,?!白约簞邮帧北取盎ㄥX讓別人替自己干活”(比如,報班上課聽講)在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理解每句話之間,、每個段落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段落還有另外一個任務——概括,。
3)整理詞匯,。要知道,讀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動手整理詞匯,,遠比背單詞書效率高出許多——可惜,大多數(shù)人并不相信,。
4)反復閱讀若干遍。讀著讀著就可能發(fā)現(xiàn)很多第一次讀并沒有注意到的東西,。
5)復述文章,。能夠書面或者口頭復述剛剛讀過的文章,實際上需要很多綜合能力:記憶力,、 邏輯能力,、轉(zhuǎn)述能力、重新組織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養(yǎng)成相隔若干天后復習的習慣。
7. 勤練寫作就能提高口語
有一個非常詭異的現(xiàn)象:市面上關(guān)于英語口語的書籍多如牛毛,,但作為讀者,,總是覺得無論哪一本買回來之后都并沒有什么用處。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沒有任何一本口語書籍是針對你寫的——它們都是針對大眾來寫的,。比如,著名的《英語900句》,,被認為是最經(jīng)典的口語教材,。某種意義上它確實是;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又恰恰因為“它挑選了所有的人(共同)最常用的句子”,,所以,那些句子實際上是人們最少說,,甚至往往根本不說的句子,。不妨來看看以下的內(nèi)容:
1.Hello. 2.Good morning. 3.I am Kate Green. 4.Are you Tom Brown? 5.Yes, I am. ......
這些句子全都學完了,,其實也沒多大用處。因為正常人怎么可能見面打招呼之后直接就告別呢,?真正的場景可能是這樣的:遇見與離開之時根本就沒有寒暄——因為大家彼此不是陌生人(你平日里跟陌生人說話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聊天的內(nèi)容每一次都有巨大的不同??
這些口語書選擇了那些“最經(jīng)常重復出現(xiàn)的內(nèi)容”,,但這些內(nèi)容并不像那些作者所想像得那樣“因為它們是最經(jīng)常重復出現(xiàn)的,,所以它們是最重要的”,恰恰相反,,這些重復頻率最高的內(nèi)容實際上只不過覆蓋總體語言使用的1%而已,。
另外,一個成年人學英語好像比小孩子更困難的重要原因并不顯而易見,,也常常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成年人所需要表達的內(nèi)容更為復雜,,也因此表達難度更高。小孩子要說的話相對簡單,,他們往往“不假思索”地表達他們的感受,,而非“深思熟慮”的內(nèi)容。
其實我們口語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沒什么話可說”(WHAT),,而不是我們常以為的“不知道怎么說”(HOW),。
而解決“沒什么話可說”的問題,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沉下心來寫作,,把你需要講的話提前寫下來,,然后在實際運用場景只需“背”或復述即可。
李笑來老師在遇到一些要講英文的正式場合之前,,都一定會花時間先寫“逐字稿”,,不會寫的就去查查詞典,查詞典查不到的,,就用 Google 搜索,,連 Google 都搜不到,那就想想看有沒有可替代的說法??而后再花時間修訂,,熟悉,,復述。如此這般之后,,到了現(xiàn)場,,基本上能夠做到“自如” 應對。
反觀我們在講中文的時候也是如此,。平時跟朋友閑聊,,倒不見得一定要準備,但是哪次上臺演講不需要提前準備呢,?有時即便提前準備了,,也可能因為準備不夠充分而出現(xiàn)“演砸了”的情況,。而事實上,即便是與朋友閑聊的時候,,有些重要內(nèi)容還是需要準備一下的(只不過那準備很多的時候并不“正式”),。誰都一樣,有多少次你我在給朋友講故事的時候由于不熟練而最終把好故事講臭了,?既然我們連母語的使用都需要花心思提前準備,,第二語言英語的口語表達就更該如此。
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是批改問題,,總不能每篇作文都找美/英國人或?qū)I(yè)的老師來批改,在此有兩個行之有效的方法:1) 自己給自己改作文,;2) 幫別人改作文,。 自己給自己批改作文,有個很重要的訣竅:不要寫完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你當時那么寫(即便是錯的)就是因為你認為那么寫是對的。這種慣性在剛寫完的時候最大,,表現(xiàn)最強,。 所以,寫完之后馬上修改很可能事倍功半,。隔一天就不一樣了,很多錯誤在你眼里幾乎是跳出來的,,并伴隨著驚訝“哎呀,!我怎么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 相信我,,這其實就是你真正進步的痕跡 ──因為產(chǎn)生深刻記憶的最有效手段無非兩種:重復、驚訝,。
幫別人改作文也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快手段之一,。也許你會說,“我自己都不會呢,,哪兒有能力幫別人改?。俊边@不是問題,,你試試就知道了,,挑錯比寫文章容易多了,尤其是別人的錯,, 更容易被你找出來,。有趣的現(xiàn)象在于,,批改者往往比被批改者收獲更多。因為,,你作為一個個體,,無法遍歷所有可能的錯誤 ──有些錯誤你現(xiàn)在不犯,并不意味著說將來不會犯,。而幫別人修改作文的時候,,等于別人在幫你試錯,你在坐享其成 ──并且,,更多的時候,,你已經(jīng)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除了通過寫作練習來積累口語素材,,復述也是提升口語表達的另一武器,。
每個文化中的每個人在這方面都一樣的 ——終其一生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在復述別人說過的話。首先語言文字很難純粹“原創(chuàng)”,,其次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確實也沒有必要“獨一無二”,。更為重要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目標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為了從事詩人,、小說家之類的職業(yè),, 而是希望多掌握一門用來承載信息溝通交流的工具——這種情況下“復述”幾乎占據(jù)了第二語言應用的全部。
“復述”不是一個可以孤立完成的任務,。首先要“輸入”(聽或讀),,再“處理”(理解),而后還需要進一步的“處理”(重新組織),,而后再“輸出” (說或?qū)懀犝f讀寫無一不包,。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復述”是最好的第二語言學習手段之一。
復述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復述”之時所使用的是否為母語,,“轉(zhuǎn)述時所使用的是否為母語”只影響“輸入”與“輸出”過程,;而最終真正影響“復述”效果的是 “處理”過程:關(guān)鍵在于“全面理解”、“提取要點”,、“理清脈絡”,,以及“合理重組” ——這些是“思維能力”,是基于種種原因幾乎所有語言訓練課程中都全面忽略的東西,,難也就難在這里了,,也是我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需要突破的部分。
事實上,,我們應該把“復述”變成習慣(事實上不論是母語還是外語都應該如此自我訓練),。讀過一篇好文章,就要嘗試著復述一遍;看過一個好電影,,也要嘗試著復述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還是要嘗試著復述,。擁有此習慣,,你將獲益無窮。
以上就是速讀《人人都能用英語》“下篇”的解讀,,“上篇”的解讀請點擊以下藍色文章鏈接:
其實兩篇文章不可能把一本書的所有內(nèi)容都梳理出來,,在此我只分享了我認為的最有價值的7大點。如果大家對這本書有興趣,,真心建議把整本書完完整整地通讀一遍,,里面充滿了例證分析和啟發(fā)性的建議,能給我們的英語學習有很多的啟發(fā),。
官方免費閱讀鏈接: http:///books/xiaolai/everyone-can-use-english 對于《人人都能用英語》這本書,,大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觀點或啟發(fā),歡迎到留言區(qū)留言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