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約旦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名錄)
入選時間:1985年
遴選依據(jù):文化遺產(chǎn)(i)(iii)(iv)
地理位置:N30 19 50 E35 26 36
遺產(chǎn)編號:326
簡介:
佩特拉是約旦南部的一座古城,,位于安曼南250公里,,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佩特拉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cè)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nèi),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qū)之一,。佩特拉一詞源于希臘文“巖石”(petrus)。阿拉伯傳統(tǒng)認為摩西率領(lǐng)以色列人出埃及后“點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佩特拉通常被認為是納巴泰王國的首都,。它北通大馬士革,,南經(jīng)亞喀巴灣可到印度洋和紅海,西面是加沙,,東面的沙漠背后是波斯灣,。在歷史上,地處貿(mào)易要道的佩特拉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一,,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敵方無法調(diào)集大軍攻城,,可說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第二,,資源豐富,環(huán)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豐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終年不斷的噴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佩特拉到底是什么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根據(jù)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之后,,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納巴泰王國開始興盛,。公元106年,,納巴泰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羅馬人統(tǒng)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榮昌盛,,羅馬工程師們鋪筑商道,改進灌溉設施,。但隨著水路運輸?shù)呐d起,,越來越多的貨物依靠海上運輸,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亞力山大的城市搶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陸地運輸也開始變化,,羅馬人在它北部興建了一條大路,連通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與美索不達米亞(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運輸貿(mào)易,。3世紀時,隨著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mào)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漸漸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tǒng)治該地一個多世紀,。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最后漸漸被人遺忘,,變成一座死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fā)現(xiàn)而重見天日。
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巖高山的色彩聞名,。這里的巖石呈褐色,、紅色、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各種不同顏色巖石的扭曲巖層形成了巖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fā)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xiàn)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
佩特拉古城幾乎全在巖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huán)繞,,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名為“蛇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2004年一家倫敦的建筑公司在此設計一條造價二百萬英鎊的游客過道,。通道兩側(cè)雕鑿有洞窟、巖墓等,。峽谷盡頭豁然開朗,,古城核心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是鑿在陡巖上的宏偉的卡茲尼神殿(意為金庫,,傳說里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卡茲尼神殿高約40米,、寬約30米,,依山雕鑿,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梁和門檐雕有精細圖案,殿內(nèi)有圣母像和壁畫,。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為容納六千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臺和觀眾席都是從巖石中雕鑿出來,。劇場后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還有從巖石中開鑿出來的水渠,。在東北部的山巖上開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氣勢雄偉的三層巨窟,,正面為羅馬宮殿建筑風格,是歷代國王的陵墓,,現(xiàn)設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館,。這是一座隱沒于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huán)抱,,城墻天然而成,,當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佩特拉城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mào)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橫越干旱鄉(xiāng)村地區(qū)疲乏的旅行者們喜歡的歇腳地,。
卡茲尼神殿:古城核心卡茲尼是一座依山鑿出的大廣場,,廣場正面是一座高40多米,寬30多米,,依山雕鑿的殿堂——卡茲尼,,意為“金庫”。整個殿門分為兩層,,下層有兩根羅馬式的石柱,,高10米左右,門檐和橫梁都有精細的圖案,。殿門上的3個石龕中,,分別雕有天使、圣母和帶有翅膀的戰(zhàn)士的石像,。宮殿中有正殿和側(cè)殿,,石壁上還有壁畫,石壁上的原始壁畫色彩雖已暗淡,,但粗獷線條勾畫出的畫面仍然清晰可辨,。
女兒宮:遺址山腳下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風格的古廟建筑——本特宮,也稱“女兒宮”,。傳說當年城市缺乏水源,,國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愿以公主相許,。后有一建筑師從谷外的穆薩村,,劈山筑渠,引水入城,,國王便將公主下嫁給他,,此宮遂改稱“女兒宮”。現(xiàn)如今峽谷進口處石壁左邊的水槽,,即為當年的引水處,。
古羅馬劇場:古城內(nèi)部的劇場也是雕鑿出來的,可容納6000人,??磁_成扇形,沿山而上排成階梯,。而劇場的中央是有石柱支撐,。
佩特拉現(xiàn)有300多名居民,一部分仍然住在洞窟里,。
佩特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古希臘建筑與古代東方傳統(tǒng)在這里交匯相融。但佩特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曾經(jīng)是那么的繁華與宏偉,,似乎一夜之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納巴泰人敗于羅馬人后,一下子無影無蹤,,沒有尸骨,,沒有典籍,連一點線索都未留下,,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圖案文字,,至今沒能破譯。只有一整座石頭城讓現(xiàn)代人去思考,,探索,。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
佩特拉城位于紅海和死海之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最初是由納米泰人沙漠商隊建立的,,它位于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腓尼基之間的交通要塞,。佩特拉城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巖石中,,周圍群山環(huán)繞,,山中道路蜿蜒,峽谷深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古希臘建筑與古代東方傳統(tǒng)在這里交匯相融。
Inhabited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this Nabataean caravan-city,
situated between the Red Sea and the Dead Sea, was an important
crossroads between Arabia, Egypt and Syria-Phoenicia. Petra is
half-built, half-carved into the rock, and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riddled with passages and gorges.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archaeological sites, where ancient Eastern
traditions blend with Hellenistic architecture.
Habitée depuis la préhistoire, cette cité caravanière nabatéenne
située entre la mer Rouge et la mer Morte fut dans l'Antiquité un
carrefour important entre l'Arabie, l'égypte et la Syrie-Phénicie.
Mi-construite et mi-sculptée dans le roc à l'intérieur d'un cirque
de montagnes percé de couloirs et de défilés, Petra est un site
archéologique des plus célèbres, où se mêlent les influences de
traditions orientales anciennes et de l'architecture
hellénistiq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