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 博爾赫斯的矛盾與偏見 在某種意義上,,世界和文學就是因為這些矛盾的人、矛盾的事才變得復(fù)雜而生動,、神奇而多彩的,。 博爾赫斯在當今世界文壇的地位,絕對令許多人感到意外,。多年前,,我編選《博爾赫斯文集》,就是這種意外的結(jié)果之一,。 《博爾赫斯文集》,,1996 記得巴爾加斯·略薩說過:“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曾經(jīng)狂熱地閱讀薩特的作品,,由衷地相信他斷言作家應(yīng)對時代和社會有所承諾的論點,。'同時,'對我來說,,博爾赫斯堪稱以化學的純粹方式代表著薩特早已教導我要仇恨的全部東西”,。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爾赫斯的“黑暗”淹沒了薩特的“光輝”,。開始是秘而不宣的,“好像索默塞特·毛姆《雨》中那個狂熱的清教徒一樣,,屈服于肉體的誘惑”,;后來就公開化了,,有了80年代的那種簡直五體投地的敬佩。 “博爾赫斯的文學魅力實在難以抵擋,?!甭运_如是說。這樣的情況并非略薩一家,。在拉美文壇,,一大批主流作家懷疑甚至敵視過博爾赫斯。 對此,,我深有感觸,。70年代末,,我初到拉美時,,博爾赫斯仍然被多數(shù)文學教授、作家和批評家認為是'不足取'的貴族作家,,至少表面上是如此,;盡管他在文壇的影響正與日俱增,盡管文化保守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解構(gòu)風潮也已經(jīng)由西至東,、由北到南全面刮起,。 當然,博爾赫斯現(xiàn)象不僅僅是文學與整個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問題那么簡單,。我始終覺得,,博爾赫斯的“遭貶”和“升值”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他自身的矛盾與偏見、復(fù)雜與多變,。前不久,,我在瀏覽浙江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博爾赫斯全集》的同時,收到了寄自大洋彼岸的厚厚的一大本《反博爾赫斯》,。后者輯錄了不同時期拉美作家對博爾赫斯的質(zhì)疑與批評(其中不少文字系首次發(fā)表) ,,從而進一步證實了我的一些想法。 如眾所知,,博爾赫斯曾經(jīng)是個狂熱的極端主義詩人,,還用未來主義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歌頌十月革命的組詩:《紅色詩篇》。不消說,,極端主義是個典型形式主義詩潮,,對政治幾乎毫無興趣;而未來主義則不同,,它自始至終都浸染著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這樣初涉文壇就出現(xiàn)嚴重的“人格分裂”,在文學流派此起彼伏,、文藝思潮潮漲潮落的當時也許不算稀奇,,但之后恐怕就不然了,。但是,博爾赫斯幾乎一直處在這樣的矛盾和復(fù)雜之中,。 他最初在阿根廷立足,,靠的是《馬丁·菲耶羅》等先鋒派文學雜志。 《馬丁·菲耶羅》雜志合集 這些雜志的出版機構(gòu)大都集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弗羅里達大街,,從而使該街成了拉美文學革命的搖籃之一,。與之相對的波埃多大街則因集中了現(xiàn)實主義等傳統(tǒng)文學雜志而受到博爾赫斯等人蔑視。但博爾赫斯并非那種愿意與一切傳統(tǒng)決裂的激進分子,。恰恰相反,,他對某些傳統(tǒng)趨之若鶩,十分依戀,。像家族題材,、加烏喬史詩以及民間傳說,充塞了他的作品,。至于遙遠的北歐傳說,、央格魯-撒克遜傳統(tǒng)文學、乃至東方古典文學等等,,便更不待言,。正因為他對一切遠去的和遠方的東西情有獨鐘,他始終給我以遠交近攻的感覺,。也許這種策略在他是一種潛意識,,也許文學自有這種隔代繼承的傳統(tǒng)。當然,,博爾赫斯的復(fù)雜的血統(tǒng)和文化養(yǎng)成,,使他多少具有隔墻眺望的“宇宙主義”特權(quán)。 他的身上至少流淌著猶太人,、英格蘭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血液。 別的不提,,單拿西班牙人而言,,就已是混得不能再混、雜得不能再雜的了,。博爾赫斯對此相當看重,。于是他一方面反對民族主義,主張以“宇宙主義”的眼光對待世界和世界文化,;另一方面又常常流露出種族偏見,,對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種保持著距離,。在他的作品中,,印第安人一直作為無知反襯著他和他的祖先以及同時所擁有的高高在上的西方文明,。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博爾赫斯的矛盾日益突現(xiàn)并日趨尖銳,。由于軸心國視南美為“天然盟友”,,阿根廷的納粹勢力一度囂張,最后導致了獨裁者庇隆的上臺,。博爾赫斯因為在一些反法西斯聲明上簽字而受到庇隆政府的“迫害”,。他被奇怪地任命為“家禽市場稽查員”。這件事被后來的許多文史學家認為是戲謔性的,。因為,,與此同時,博爾赫斯的作品正沉浸在對權(quán)力與意志,、匕首與決斗的偏愛之中,。 果不其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歲月里,,他對專制的態(tài)度就煞是令人費解,。一方面,,他擁護起庇隆主義來了,,還加入了保守黨,后來甚至公開接受了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的禮物:一枚勛章,;但同時他又對阿根廷現(xiàn)時的軍政府義憤填膺,,多次表示:“面對如此之多的死亡和失蹤事件,我不能保持沉默,!”用略薩的話說,,此乃君子紳士之道:自嘲并嘲諷地投向失敗的事業(yè)。其形而上學的悲壯意味不言自喻,。 他的幾次婚戀也是這么的相反相成,。他七歲就情竇初開,早戀上了十三歲的表姐,;到了六十九歲卻按照母親的“旨意”,,同五十七歲的寡婦埃爾莎·阿斯泰特結(jié)了婚;臨終前,,幾乎已經(jīng)病入膏肓,,又匆匆地與女秘書瑪利亞·科達瑪(兒玉)“喜結(jié)良緣”。期間,,他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這又非非地讓人聯(lián)想到他的摯友比奧伊·卡薩雷斯。據(jù)說,,后者之所以與“小妹妹”西爾維婭·奧坎波結(jié)婚,,乃是因為愛上了如日中天的岳母,。 博爾赫斯和埃爾莎·阿斯泰特 類似情況還不斷出現(xiàn)他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當中?!皩W貫東西”,、“淵博”之類的辭藻,早已成為人們評價博爾赫斯的不是套話的套話,。但事實上,,博爾赫斯也有他的弱點和偏見。比如,,他熱衷于歐美文學尤其是歐美古典文學,,但對豐富而至為重要的俄國文學卻所知甚少且漠不關(guān)心。他對東方的了解,,也主要借助于歐洲的翻譯,,同時對東方現(xiàn)實(無論文學還是社會)則表現(xiàn)出相對的淡然(這倒同他的現(xiàn)實態(tài)度一致)。從體裁的角度看,,他嘗試過長篇小說,,盡管并不成功;他閱讀過到手的幾乎所有西歐和英美文學中的古典長篇巨制,,對《堂吉訶德》,、《神曲》、《浮士德》,、《巴馬修道院》等長篇名著更是津津樂道,、愛不釋手,對卷帙浩繁的宗教典籍和神學著作如數(shù)家珍,,百讀不厭,;但卻一直認為短小精悍才是文學之道。近現(xiàn)代小說中,,也許只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例外,,而普魯斯特在他看來是一種純粹的浪費。他在《小徑分岔的花園》的序言里說過這么一段話:“寫作大部頭的長篇是一種怪癖,,既辛苦又受窮,,而且是把一個幾分種就能說清楚的意思膨脹到五百多頁的胡鬧?!睆膭?chuàng)作方法的角度看,,他顯然不喜歡現(xiàn)實主義,但對巴爾扎克卻十分容忍(對托爾斯泰則幾乎不屑一顧),。他本質(zhì)上是個巴羅克作家,,其巴羅克風格體現(xiàn)在同一題材的反復(fù)繁復(fù)的變奏和營造。盡管營造的目的是思想,變奏的方法是角度,,而非華麗的辭藻,。他向來不太推崇西班牙巴羅克詩人貢戈拉,卻對另一位巴羅克詩人克維多敬重有加,。這多少與他重思想,、輕辭藻的習慣有關(guān)。但令人納悶的是,,他在翻譯愛倫·坡和卡夫卡時,,可以對伍爾芙和福克納視而不見,;同樣地,,在對英國文學情有獨鐘的同時,又恰恰對它的作家最為挑剔,,尤其對艾略特這樣備受尊重的詩人頗多微詞,。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它們可能使許多人感到驚訝,,但卻并不可怕??膳碌氖遣粚嵤虑笫?,是毫無主心骨的人云亦云,是來者不拒或全盤否定,、愛屋及烏或以偏概全,。 我想,,在某種意義上,,世界和文學就是因為這些矛盾的人、矛盾的事才變得復(fù)雜而生動,、神奇而多彩的,。 |
|
來自: 易客原創(chuàng)館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