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6
半山龍門陣
一畫會
供養(yǎng)塔上的佛像 5-6世紀(jì) 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藏 “三十二相”是古印度描述大人物所具備的多種吉祥的外貌體征?!叭唷迸c“八十種好”合稱“相好”,。研究佛造像的時候,“三十二相”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按理說佛造像應(yīng)該如實表現(xiàn)佛陀的“相好”,,然而從早期佛造像實例來看,情況卻往往有出入,。這難免讓人心生疑問:經(jīng)文里三十二相的描述與佛造像,,到底孰先孰后?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肉髻相”,。經(jīng)書上的描述是“頂有肉髻,,團(tuán)圓相稱,發(fā)螺右旋”(《中阿含 三十二相經(jīng)》),。在后世的佛造像中,,佛的頭頂是一種帶有突起的程式化表現(xiàn)。但是從古印度造像的演進(jìn)來看,,最早出現(xiàn)的佛造像并非“肉髻”,,而是波紋式發(fā)髻(犍陀羅)或是貝式發(fā)髻(秣菟羅)。這是怎么回事? 云岡石窟 坐佛,。這里表現(xiàn)的是“磨光肉髻” 北魏 一佛二菩薩造像碑局部 典型的發(fā)螺右旋 “三十二相”的說法出現(xiàn)得非常之早,。最早成文的佛經(jīng)《阿含》里有多處記載,例如《長阿含 大本經(jīng)》,、《中阿含 三十二相經(jīng)》,、《中阿含 梵志品梵摩經(jīng)》等,。南傳《尼柯耶》中亦然,。《中阿含經(jīng) 三十二相經(jīng)》與南傳《尼柯耶 長部 三十二相經(jīng)》的描述重合度比較高(順序有所不同),,反而與《長阿含 大本經(jīng)》的出入相對比較大,。南傳尼柯耶,本文引用的是著名巴利文學(xué)者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的英文譯本,。漢譯《阿含》由于年代久遠(yuǎn),,有些文字習(xí)慣或者是翻譯帶來的問題,使得某些描述頗費思量,,而與巴利文的英譯對照著看,,雖未必全然一致,卻反而比較清晰,。比如: 第十二相“鹿膊腸,,猶如鹿王”。這個很費解,。季羨林先生對照吐火羅文殘卷的解釋,,將此釋為“腨如鹿王”(《季羨林全集第12卷》“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腨,,即小腿肚子,。而Davids的巴利文英譯本中,這一相為“His legs are like an antelope's” - 腿腳如羚羊,。 第二十九相“承淚處滿,,猶如牛王”。在季氏文中,,指出吐火羅文本中這里是指眼睫毛,。Davids英譯本中,這一相為“ He has the eyelashes of a cow”- 如牛一般的眼睫毛,。 分析一下,,“三十二相”大概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也是絕大部分,,是對于正常人體體征的適度美化,。其中包括: 佛陀坐像法印局部 犍陀羅風(fēng)格 2-3世紀(j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手足極妙柔弱軟敷,猶兜羅華” 描述手指纖長,手足柔軟飽滿的 第一相 足安平立(Has feet with level tread),。我懷疑這可能指佛陀有扁平足體征,。參見拙文《佛陀究竟是扁平足,還是高弓足,?》,。 第三相 足指纖長(He is long in the fingers and long in the toes)。 第四相 足周正直 (《尼柯耶 長部》中缺此相),。 第五相 足跟踝后兩邊平滿(His ankles are like rounded shells),。 第六相 足兩踝傭(Has projecting heels)。 第九相 手足極妙柔弱軟敷,,猶兜羅華(Soft and tender in hands and feet),。 描述膚色、皮膚細(xì)膩,、以及體毛特征的 第七相 身毛上向(The down on it grows in single hairs, one to each pore),。 第十相 肌皮軟細(xì),塵水不著(His skin is so delicately smooth that no dust cleaves to his body),。 第十一相 身一孔一毛生,,色若紺青,如螺右旋(The small hairs on his body turn upward, every hair of it, blue-black in colour like eye-paint, in little curling rings, curling to the right),。這里指體毛為黑色,,并帶卷。 第十六相 身黃金色,,如紫磨金(His complexion is like bronze, the colour of gold),。此相疑似指佛陀系黃皮膚的蒙古人種。參見拙文《 彌勒圖像漫話 - 2. 彌勒信仰在古印度的傳布》中關(guān)于佛陀家族種姓的討論,。也有可能隨著佛造像的出現(xiàn),,有佛像的貼金工藝引申而來,貼金佛身使佛像相貌莊嚴(yán),,增加神圣莊嚴(yán)的氣氛,。 北齊坐佛像 青州博物館藏 古代佛造像大多為貼金畫彩,此尊貼金保存較好 描述體態(tài)特征的 第十二相 鹿膊腸,,猶如鹿王(His legs are like an antelope's),。如上文所述,形容腿部靈敏矯健,。 第十四相 身形圓好,,猶如尼拘類樹,上下圓相稱(His proportions have the symmetry of the banyan tree),。指佛陀身材高大圓滿如榕樹,。 第十五相 身不阿曲,,平立申手以摩其膝(Standing and without bending he can touch and rub his knees with either hand)。指佛陀手臂長,?!度龂萘x》中描述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應(yīng)該是受了古印度傳說的影響。 第十七相 身七處滿(He has the seven convex surfaces),。此處《中阿含》經(jīng)中有注解:“七處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頸”,。指身體豐滿勻稱。 第十八相 其上身大,,猶如獅子(The front half of his body is like a lion's)。 第二十相 脊背平直(Has a frame divinely straight),。 第二十一相 兩肩上連,,通頸平滿(There is no furrow between his shoulders)。 薩爾納特風(fēng)格佛立像 五世紀(jì) 印度北方邦薩爾納特考古博物館藏 這里的手幾乎可以碰到膝蓋 描述面容的 第十九相 獅子頰車(His jaw is as a lion's),。頰車,,指面頰。此處指面部豐滿,。 第二十三相 平齒(Has regular teeth),。第二十四相 不疏齒(Has continuous teeth)。第二十五相 白齒(His eye-teeth are very lustrous),。很有意思,,如此多的篇幅來描述佛陀的牙齒長得潔白齊整。 第二十六相 通味第一味(His taste is supremely acute),。這里不同經(jīng)書中有不少歧義,,英譯巴利文說是“味覺敏銳”,但是其他佛經(jīng)中說“吃什么都能覺得美味”,。 第二十七相 梵音可愛,,其聲猶如加羅毘伽(He has a divine voice like the karavika-bird's)。形容佛陀的聲音動聽,。 第二十九相 承淚處滿,,猶如牛王(Has the eyelashes of a cow)。如上述,,指佛陀的睫毛很長,。 第三十相 眼色紺青(His eyes are intensely blue),。紺青,指佛陀眼睛虹膜顏色黑里透青,。 第三十一相 眉間生毛,,潔白右縈(Between the eyebrows appears a hairy mole, white and like soft cotton down)。這被經(jīng)常稱為“白毫相”,。在佛造像中經(jīng)常以眉間的一粒痣狀物來表現(xiàn),。 佛頭 約4世紀(jì)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眉宇間明顯的白毫相 第二種情況,是某些非常特別的體征,。合計有三例: 第十三相 陰馬藏,,猶良馬王(His male organs are concealed in a sheath)。這是三十二相中較為費解的一例,?!堕L阿含》《中阿含》等經(jīng)典里說的都是“陰馬藏”或者“馬陰藏”相,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如馬一般藏在體內(nèi),。但是考察公馬的生殖器并非藏于體內(nèi),,只是平時緊貼身體而已。英譯巴利文本中描述此相為“男性生殖器藏于鞘中”,,亦費解,。按照生理學(xué)的說法,睪丸位于陰囊中,,處于體外,,是因為精子生存的最適溫度是三十五攝氏度左右,而腹腔內(nèi)卻高達(dá)三十七攝氏度,。男性胎兒在生長過程中,,睪丸會從腹腔逐步下降至陰囊中。而如果在出生后,,睪丸仍然處于體內(nèi)的,,醫(yī)學(xué)上稱為“隱睪癥”。在早產(chǎn)兒中隱睪癥的發(fā)病率為將近三成,,而健康新生兒此一比例亦達(dá)到3%,。如果不及時治療,睪丸長期處于體內(nèi)“高溫”環(huán)境,,容易造成不育癥,。據(jù)說在傳統(tǒng)的道家功夫里(一說為佛家功夫)有所謂“縮陽功”,練好了可以隨意將生殖器吸入腹腔中,。未見過實例或?qū)嶒瀳蟾?,無法評論。 第二十二相 四十齒牙(Has forty teeth),。人類發(fā)育到成年后,,牙齒的總數(shù)與人類的近親黑猩猩,、長臂猿等都一樣,都是32枚,。而某些靈長類,,如嬰猴科(Galagidae)、 狐猴科(Lemuridae),、 懶猴科(Loridae)猴類,,牙齒數(shù)量可以達(dá)到36枚。不同的蛇類,,牙齒數(shù)量在20-50枚之間,。 第二十八相 廣長舌(His tongue is very long)?!吨邪⒑分械淖⒔鉃椤吧鄰目诔霰楦财涿妗?。目前吉尼斯世界紀(jì)錄記載的人類舌長記錄為10.1厘米。由于是從舌根開始測量,,即使是世界紀(jì)錄,,離“舌覆其面”還是有相當(dāng)大的距離的。 吳哥窟 冥想的坐佛 身后是夸張的龍冠(眼鏡蛇頭)造型 在古印度宗教以及佛教中,,“龍”是極為重要的配角,。而印度的所謂“龍”梵文為nāga,其實是蛇,!在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大量英雄斬殺惡龍的故事,。這反映了溫暖潮濕的恒河流域,,自古以來便是蛇類的天堂。在釋迦牟尼修道成佛的最后關(guān)鍵關(guān)頭,,龍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釋迦牟尼護(hù)法: “爾時,世尊加趺而坐,,一坐經(jīng)于七日不起,,為欲受于解脫樂故。時彼七日虛空之中,,興云注雨,,起大冷風(fēng),于七日內(nèi),,雨不暫停,,遂成寒凍。爾時,,目真鄰?fù)育埻鯊膶m殿出,,以其大身,,七重圍繞,擁蔽佛身,,復(fù)以七頭埀世尊上,,作于大蓋,嶷然而住,。心如是念:‘莫令世尊身體,,寒冷風(fēng)濕塵坌,蚊虻諸蟲,,觸世尊體,。’” - 佛本行集經(jīng)卷第三十一 上述四十齒和長舌二相,,我的懷疑是可能與龍(或者說蛇)有些關(guān)系,。這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古印度恒河流域土著部落的原始蛇圖騰崇拜的反映。 吳哥窟建筑中的龍形(眼鏡蛇)構(gòu)建,,眼鏡蛇的舌頭長度達(dá)到其頭部的兩倍 第三種,,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種情況,是某些相的描述很可能是受了佛造像的影響才定型的,。這種情況亦有三例,。 第二相 足下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On the soles of the babe's feet wheels appear with a thousand spokes, with tyre and hub, in every way complete),。這里的“千輻輪”,即“法輪”(Dhammacakka),,這是古印度宗教(包括佛教)中的一個極重要的符號,。在佛陀滅度后的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的早期佛教是反對建立佛像的。為了紀(jì)念佛陀,,人們用蓮花,、菩提樹、法輪,、足跡等作為佛的象征,。而刻有法輪的足跡圖像,早至阿育王時期的桑奇(The Great Stupa, Sanchi),、巴爾胡特(Bharhut Stupa)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此“千輻輪相”應(yīng)該是受到了這一類浮雕圖像的啟發(fā)。 有千輻輪記的佛陀足跡浮雕 拉合爾博物館 第八相 手足網(wǎng)縵,,猶如雁王(With hands and feet like a net),。手指或腳趾間有皮膚或者組織粘連,在醫(yī)學(xué)上被稱為并指癥(Syndactyly),。這并不是什么好的異相,,反而會由于手指靈敏性的降低,,造成生活中的許多困擾。換個角度思考:做過人體雕塑的朋友知道,,雕刻的手指是非常脆弱的部位,,很可能由于震動或者碰撞造成斷裂。因此在做雕塑的時候,,經(jīng)常就會讓手指之間適當(dāng)留一些粘連,,這其實是為“結(jié)實”起見。我很懷疑這個“手足網(wǎng)縵相”的形成是受到了當(dāng)時流行的佛造像的做法的影響,。 犍陀羅佛立像 注意佛陀右手手指間的粘連 犍陀羅佛手 手指間的明顯粘連 第三十二相 頂有肉髻,,團(tuán)圓相稱,發(fā)螺右旋(His head is like a royal turban),。這就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了,。最早出現(xiàn)(二世紀(jì))的佛造像中,犍陀羅佛像為波紋型的發(fā)髻,,而秣菟羅為所謂的“卷貝髻”(著名佛教美術(shù)學(xué)者庫瑪拉斯瓦米稱之為“Kapadin”),。 犍陀羅風(fēng)格如來立佛像局部 2-3世紀(j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犍陀羅佛像中典型的波紋型發(fā)髻 佛坐像 4世紀(jì) 印度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館藏 一直要到要到三世紀(jì)以后,印度東南部阿瑪拉瓦蒂的佛造像才開始真正比較接近所謂的“肉髻相”,。在犍陀羅,、秣菟羅和阿瑪拉瓦蒂的多種風(fēng)格影響下,到四世紀(jì)以后的笈多王朝,,這種肉髻相才慢慢地被定型和程式化,。 有趣的是在英譯巴利文本中,這一相是“His head is like a royal turban”,。特地查了一下,,梵文里用的是“u??ī?a”(烏膩瑟),這里turban或者u??ī?a其實指的都是古代南亞地區(qū)男子裹頭之頭巾,。庫瑪拉斯瓦米指出“u??ī?a演變?yōu)槿怊傧啵搭^蓋骨隆起的概念,,應(yīng)該要到秣菟羅和犍陀羅交流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的”(庫瑪拉斯瓦米《佛像的起源》),。 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描述“三十二相”的經(jīng)文和早期佛造像,到底孰先孰后,?我的觀點是:經(jīng)文應(yīng)該很早就有其雛形,,但是在傳頌以及被翻譯為各種語言的過程當(dāng)中逐步走樣,而三十二相的文字被確立為目前流行的版本,,可能要遲至三世紀(j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