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城市出現(xiàn)的標(biāo)志,它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luò),,交通的衢道,,也是歷史變遷的印證,更是一座民俗風(fēng)情和民間文化生活的博物館,。每一條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許多趣聞傳說流傳至今。 城南胡同的形成 北京胡同形成可以追溯到元朝,,1981年曹爾駟所著《北京胡同叢談》中曾談到,,“胡同”一詞最早見于元曲,關(guān)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詞句,,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分校瑥堄饐柮废悖骸澳慵易∧睦??”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從明代至今,,不斷有人對“胡同”一詞如何釋義進行考證,,說法不一,但我認為,,只要知道“胡同”是自元朝起就出現(xiàn)在我國北方城市建筑格局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就可以了,。 元朝建設(shè)大都城時進行了嚴格的城市規(guī)劃,如果從空中俯瞰,,婉如一個大棋盤,,整齊劃一。當(dāng)時對大街,、小街和胡同都有具體寬度標(biāo)準(zhǔn),,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胡同寬六步,,現(xiàn)在我們走在東四那幾條胡同時,,還能感到元大都時的胡同規(guī)模。 城南胡同的形成較內(nèi)城晚,,而且與水息息相關(guān),,除原花市頭條至四條胡同和位于前門西側(cè)的廊房頭條至四條與內(nèi)城胡同規(guī)制相仿,其他地方的胡同布局基本沒有規(guī)劃,,多是沿舊河道或人行故道,由居民擇地而居,,自行建筑而成,,所以這里的胡同曲折狹窄,相互交錯,,很不整齊,。就以前門一帶的胡同來說,前門大街東側(cè)的胡同是依著三里河的流向而成,,據(jù)《京城坊巷志稿》記:“……明史河渠志:言城南三里河無河源,,正統(tǒng)間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陽門橋東南洼下地開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薄短旄畯V記》中也有相關(guān)的記載:“及勘得城南三里河至張家灣運河口,,袤延六十余里,舊無河源,,正統(tǒng)間因修城壕,,作壩蓄水,慮恐雨多水溢,,故于正陽橋東南低洼處開通壕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自壕口三里至八里,,始接運河舊渠?!边@條河北起正陽門東護城河的低洼處,,也就是今天西打磨廠,依著北京城北高南低的地勢,,沿長巷頭條,,過小橋到鮮魚口,沿長巷頭條南段,走蘆草園,,經(jīng)北橋灣一路拐著彎兒就過了三里河橋,,成就了京城獨一無二的胡同肌理,就連這里的胡同名稱也與水有著不解之緣,,用老北京人說話中的“兒”化音讀出來更好聽:深溝兒,、鮮魚口兒、小橋兒,、橋灣兒,、蘆草園兒,透著一股濃濃的京味兒,。前門大街西側(cè)的胡同有一部分則源自西苑三海下游自北向南的一條古水道,。這條水道是元大都城里的排水主干線,經(jīng)虎坊橋南下至先農(nóng)壇西北的一片葦塘,,從這里它又折向正東,,穿過前門大街,沿著天壇的北側(cè),,繞到天壇東側(cè),,再到左安門西水關(guān)進了外城的南護城河。在前門大街與這條水道交會處,,就是人們熟知的天橋,。這座石橋?qū)⑺婪肿鲀刹糠郑?dāng)時叫天橋東,、西溝,。北京民間曾有傳說,正陽門是龍頭,,天橋是龍鼻子,,龍鼻子左右那兩條細長水道是龍須,東邊這條“龍須”存留的年頭比西邊那條長,,被稱為龍須溝,,這里曾經(jīng)有一大片水域,因為飼養(yǎng)金魚出名,,又專供宮廷,,所以得了金魚池的名字,,并一直用到現(xiàn)在,。 再往城南東,,有幾條以河漕為名的胡同值得一提,,據(jù)學(xué)者們推測,這幾條胡同應(yīng)該是元朝末年開鑿金口新河中的一段水道,。雖然這一工程沒能實施完成,,但干涸的河漕卻給城南留下了南河漕,、北河漕、東河漕,、西河漕,、大石橋、三轉(zhuǎn)橋等曲里拐彎的胡同,。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編寫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所記載的城南胡同(包括街巷),,大大小小有340余條,其中城南東有胡同140余條,。在200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典(修訂版)》中所列街巷胡同(不包括已成為交通樞紐的大街)約為700余條,,其中城南東的胡同約280條。胡同的數(shù)量可以見證北京城市的發(fā)展格局變化,。 城南胡同展示普通民居 由于北京是幾百年的帝都城市,,封建等級分明,達官貴人大多居住在內(nèi)城,,而普通商人、小手工業(yè)者,,以及清朝時的漢官則只能居住在外城,,也就是城南。因此在房屋建筑上,,也受到規(guī)制約束,,走在城南的胡同里,雖然胡同兩邊也是一個個的四合院,,卻很難見到有廣亮大門的深宅大院,,大多是如意門的小院落。然而即便如此,,《舊京瑣記》中所描寫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格局依然具備,,并形成了城南特有建筑模式。這里既不同于江南園林的秀美景致,,更有別于王府大院的蔚然肅穆,,而呈現(xiàn)出自然和諧的市井氣象。這里的一切透著一股揮不去,、抹不掉的“京味兒”,,成為解讀京城歷史文化的鮮活實物。 新革里四合院,,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說以前是五進的院子,但現(xiàn)在只是一進院,。其院落為確保四合院的標(biāo)準(zhǔn)格局,,從西側(cè)進去后要先通過一個小跨院,繞到東南角處進入正院,正房座北朝南,,庭院開闊,,種著些花草樹木,是絕項的居住,、休閑之所,。 薛家灣胡同24是規(guī)制較高的四合院,這從它那高高的臺階和門楣的裝飾就可以看出來,。西打磨廠街45號,,是最標(biāo)準(zhǔn)的北京四合院,也是城南少有的保存完好,、形制完整,、做工精細的四合院佳品。 北京城南,,尤其是前門地區(qū),,商鋪、店面多,,所以在鮮魚口,、大江胡同、布巷子等處的建筑很多是前店后院或上宅下店,,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小門樓,小院落,,顯現(xiàn)出普通百姓用房的精致,。 城南的胡同因水系原因走斜了,使得四合院的對稱軸不能象內(nèi)城四合院一樣為南北向,,院門也不能開在東南角了,,但在建筑時,仍然遵循“左青龍,,右白虎”的“風(fēng)水理論”,。 四合院的建筑格局與居住人群有很大關(guān)系,由于前門地區(qū)有會館多,、商人多的特殊背景,,使這一帶的四合院從建筑上體現(xiàn)了多樣化的特點。在布巷子,、大江胡同及小江胡同一帶會看到一些二層閣樓式的四合院,,以滿足往來人多,商住結(jié)合的需求,。這種格局應(yīng)該說是城南特色,。 城南民居中的另一特色是會館多,,形成了試館、同鄉(xiāng)會館,、商務(wù)會館聚集的會館街區(qū),,其建筑考究,且?guī)в懈鞯亟ㄖL(fēng)格,。座落在長巷頭條和二條的福建汀洲會館,,院落格局與北京四合院沒多大區(qū)別,但梁身雕花以植物,、動物做裝飾,,略施淡彩的形式,則完全顯示了福建本土喜歡木材本色的素雅裝飾風(fēng)格,,可謂當(dāng)時南北建筑文化交融的典范,。 胡同是民俗文化的源泉 根據(jù)語言考證,“胡同”二字是由蒙語“Hottog”音轉(zhuǎn)而來,,意思是水井,。鄉(xiāng)有鄉(xiāng)井,市有市井,,胡同中延續(xù)了幾百年的民風(fēng)民俗,,形成了城南特有的市井文化。 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們用手里不同的響器和高亢的吆喝聲,,唱響了一曲曲胡同交響曲,構(gòu)成了老北京胡同的一絕,。不論春夏秋冬,,胡同里的吆喝從早到晚不間斷,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一臺北京民俗風(fēng)情劇,。“喚頭”響剃頭的到,;大銅鑼一敲,,小孩子們高興地跑出來看耍猴的;木頭梆子一響,,家庭主婦趕緊出門打油……,,老北京生活中的一個個畫面在胡同中一頁一頁地展開了。 門墩和門樓是四合院建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造型紋飾不僅是一種雕刻藝術(shù),,也是一種民俗,“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干什么,?點燈說話兒,吹燈做伴兒,,早上起來梳小辮兒,。” 這首童謠在民間流傳了多久,,已無人知曉,,但卻流露出老北京對門墩卻情有獨鐘,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都刻在了門墩和門樓上,。 草廠八條9號院門口的青石門墩為方形,,頂上臥一獅子,為主人守門,,履行“隨手關(guān)門”的職責(zé),。中層為方鼓,鼓心四面雕菊花,,下層包袱角雕有梅花,,顯示出這家主人崇尚高雅的君子之心。 奮章胡同18號門前的一對門墩分別雕刻著蝙蝠和鹿的紋飾,,表達了主人祈盼福祿臨門的心愿,。 八仙的神話傳說已深深地植入老百姓的心中,其形象也作為吉祥圖案用在不同物品的裝飾中,,但在門墩的雕刻中,,不可能把八仙的全部形象反映出來,于是,,人們便將八仙手中所持法器雕在門墩上,,稱其為暗八仙。我在草廠九條就拍到了這樣一對刻有暗八仙紋飾的門墩,。因為道教中將這八件法器作為八寶的符號,,所以這樣的紋飾又叫“八寶吉祥”,寓意消災(zāi)滅禍,。 在草廠七條32號門前是一對青白石的抱鼓石門墩兒,,整個鼓面雕有一個繡球;下層包袱角用梅花形堆成錢眼兒,,下墜一枚錢,,底座上還雕有如意頭,表示出吉祥如意在眼前的寓意,。 老北京的年節(jié)歲時風(fēng)俗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融入到了胡同中。每到春節(jié)前后,,胡同里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請門神,,大年三十晚上胡同里更顯熱鬧,各家門樓前都要掛上一掛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正月十五到了,孩子們手里挑著燈籠在胡同里跑來跑去,,人們成群結(jié)隊到前門外逛花燈,。據(jù)《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北京“懸燈最勝處,則正陽門之東月城下,,打磨廠,、西河沿、廊房巷,、大柵欄為最,。” 廟會是北京的又一種民俗形式,,城南的胡同里廟宇多,,廟會也就多。有名的精忠廟曾有過正月十五滿列紗燈的記載,。 農(nóng)歷三月初一到初三,,被京城人稱為“蟠桃盛會”的蟠桃宮廟會,攤販云集,,日用百貨,、風(fēng)味小吃、摔跤戲耍無所不有,,胡同巷子里游人如織,,《天咫偶聞》中描述這里是:“春波瀉綠,堧土鋪紅,。百戲競陳,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搖揚春風(fēng),凡三里余,?!环睢迕魃虾訄D’也”。 南崗子的娘娘廟從農(nóng)歷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舉辦的廟會,,是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以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例,廟期自晨至夕,,人們分南北兩路奔南崗子,。北路向南走磁器口,、三轉(zhuǎn)橋、石板胡同,、迎門沖,、東半壁街;北路向南走左安門大街,、萬柳堂,、閻王廟街、珠營等,。車如流,,人如海,馬路,、便道均臨時支搭席棚,,集市,吃,、玩,、耍樣樣俱全。各處觀眾甚盛,,鼓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各民間花會也紛紛前來表演技藝,,附近住戶和商店都在自家門前放上高凳或用木板搭起看臺,,登高觀看。 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神農(nóng)氏的誕辰,,崇文門外東曉市的南藥王廟香火最盛,,前來燒香上供者絡(luò)繹不絕,其中以婦女居多,,所以廟外便形成了臨時集市,。 每到農(nóng)歷八月初一至初三日,位于東花市的灶君廟,,循例要開三天廟會,,京師各大飯莊及飯館的廚師都要來這里祭祀灶君,廟內(nèi)唱戲“酬神”,,廟外為市,,也是一番熱鬧景象。 胡同是北京人時代生活的橫斷面,,是歷史名城,、文化古都的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