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4月12日 文/姚斌 羅爾夫·多貝里出生于瑞士,,是一位經濟哲學博士,,全球最大商業(yè)書摘getAbstraect的創(chuàng)始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業(yè)思想家之一的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尚未出名的時候,就曾經把一部手稿寄給多貝里審閱,。這部手稿就是后來暢銷全球的《黑天鵝》。多貝里自己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出版過7部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清醒思考的藝術》。這部作品橫跨了哲學,、心理學和企業(yè)管理等領域,,涵蓋了最常見的思維錯誤,。這些錯誤在我過去的投資性文章里都曾經提到過。不過,,今天我們可以再次沿著多貝里的清醒思考的思路重溫投資里諸多謬誤,。 1、糾纏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說,,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于過去的付出中,,從而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在證券市場,,投資者經常成為沉沒成本的受害者,。由于已經投入特別多的金錢,其沉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于是就成為繼續(xù)做下去的理由,。他們在決定是否出售股票時,常以買入價作為參照,。如果股價高于買入價時,,就賣掉股票;如果股價低于買入價時,,就抱住不賣,。糾纏于沉沒成本的不幸。這就好像某次戰(zhàn)役,,有人可能會這么說,,已經犧牲了這么多的士兵,此刻放棄是錯誤的,??赡苡性S多好的理由支持一位投資者繼續(xù)投資下去,但如果他只是因為舍不得已經作出的投資而決定繼續(xù)做某件事,,那就不是一個好理由了,。理性的決定意味著忽視已經投入的成本。已經投入了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現(xiàn)在的形勢以及對未來的評估,。 2、確認偏誤 確 認偏誤或稱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個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見,、猜想的傾向,,傾向于按照自己的偏好來錯誤地解釋與自己觀念相左的證據(jù)。比如,如果有人一開始就相信有效市場假說,,那么即使有市場無效的證據(jù)出現(xiàn),,他們也仍然會堅持有效市場假說。確認偏誤對經濟記者或企業(yè)管理學者的影響之大非其他行業(yè)可比,。他們常常拋出一種廉價理論,,再提供兩三個證明,,就算完成了一篇大作,。比如,谷歌如此成功,,是因為這家公司擁有一種創(chuàng)造性文化,,于是他們就回去找了三家同樣有創(chuàng)造性文化并成功了的公司。這也是《基業(yè)長青》,、《追求卓越》一類暢銷書的慣用套路,。他們不會去努力挖掘反駁證據(jù),也就是找出那些提倡創(chuàng)造性文化卻不成功的公司,,還有那些成功了但沒有創(chuàng)造性文化的公司,。因此,這樣的企業(yè)成功學顯然毫無價值,。 3,、結果偏誤 假設有100萬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機,。他們瘋狂地,、純隨機地買賣股票。一年后,,約一半猴子的投資都賺錢的,,另一半虧錢了。第二年,,這幫猴子又是一半賺錢,,另一半虧錢了。長此以往,,大約10年后,,只剩下1000只猴子,他們的每次投資都是正確的,。20年后就只剩下一只猴子每次投資總是正確的,,成了億萬富翁。那時,,媒體就會沖向這只猴子,,寫文章闡述它的成功原理:也許是它吃的香蕉比其他猴子多,也許是它坐在籠子的另一個角落里,,也許是它頭朝下掛吊在樹枝上,,也許是他抓跳蚤時思考的時間很長,。它一定擁有某種成功的秘訣,否則它怎么會有這樣出色的表現(xiàn),?這個假設的故事說明了結果偏誤:我們傾向于以結果判斷決定,,而忽略當時做決定的過程。這種思維又名史學家錯誤,。實際上,,要判斷決定的好壞,必須置身于當時的情景中,,過濾掉我們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結果差并不意味著當時所決定的就不對,,結果好也并不意味著當時所決定的就正確,。 4、選擇的悖論 “選擇的悖論”來自巴里·施瓦茨的《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一書,。在這本書中,,施瓦茨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是因為第一,選擇范圍大,,會導致無所適從,;第二,選擇范圍大,,會導致做出更差的決定,;第三,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選擇越多,在選擇后就越沒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將其引入投資領域,一個投資者在選擇行業(yè),、選擇公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從中選擇少數(shù)幾個適合自己的的行業(yè)和標的。但即便如此,,也依然無法完美,。一個人永遠做不出完美的選擇,要想做出在事后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fā)展永遠有無數(shù)種可能,。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只有適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理查德·泰勒于1980年提出的,。這一現(xiàn)象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于對“趨利”的考慮,。出于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查理·芒格先生也曾經歷過稟賦效應,。年輕時有人提供給芒格先生一個利潤特別豐厚的投資機會,,只可惜他當時手里沒有流動現(xiàn)金。要進行新投資,,他必須賣掉他的股份,,但他沒有這么做。稟賦效應阻止了他,,就這樣與一筆500多萬美元的豐厚利潤失之交臂了,。 6、概率偏誤 概率,,又稱或然率,、機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論的基本概念,,是對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度量,。概率無處不在,但許多人卻常常忽略了概率,。比如,,當我們看到某一家質地很不錯的公司,就會聯(lián)想到這有可能是一家像谷歌那樣的偉大公司,。然而,,一家公司熬過頭五年幸存下來的概率是20%。那么它之后成為一家全球性集團的概率有多高呢?幾乎為零,。巴菲特曾經解釋他為什么沒有投資生物技術公司:“這些公司有多少營業(yè)額能達到數(shù)億美元呢,?根本就沒有,最有可能的情形是這些公司在中期踏步,?!边@就是清晰的基本概率的思維。還有,,我們有時投資一家公司,,是因為可能的利潤讓我們垂涎。但我們忘記查明企業(yè)實現(xiàn)這種利潤的概率,。如果僅靠對比利潤率來比較投資,,比如谷歌的利潤率是20%,要比利潤率為10%的地產好兩倍,,這不是正確的思維,。更理性的做法是,要考慮這兩種投資的不同風險,。 7,、基本特征謬誤 基本特征謬誤是指,系統(tǒng)性地高估人的影響,,在解釋某些東西時低估情境因素,。比如,將戰(zhàn)爭的“罪責”推給個人——二戰(zhàn)是希特勒的錯,,一戰(zhàn)是薩拉熱窩行刺者的錯,。因此,我們總是先在企業(yè)老板身上尋找業(yè)務好壞的原因,。即使我們本該知道,,領導才能對經濟成功的影響程度要遠遠小于普遍的經濟形勢和行業(yè)的影響力。有趣的是,,在一個存在危機的行業(yè)里,,首席執(zhí)行官們常被撤換,而在朝陽行業(yè)里卻很少發(fā)生這樣的事,。這種決定一點兒也不比更換足球俱樂部的教練的決定理智,。多貝里指出,不管戲劇多么讓我們著迷,,舞臺上的人絕非是孤立的,,他們的表現(xiàn)離不開一個個情景。如果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戲劇,,就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關注他們的表演或舞蹈,。 8、光環(huán)效應 光環(huán)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就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質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我們由容易得到的或特別明顯的因素,,如經濟發(fā)展形勢,自動推論到更難查明的特征,,如公司的管理質量或發(fā)展戰(zhàn)略,。于是我們傾向于認為一家聲譽良好的制造商的產品質量會更好,而那些在某一個行業(yè)成功了的首席執(zhí)行官,,就會認為他們在所有行業(yè)都會成功,。思科曾經被定義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yè)之一。然而,,2001年思科的股票價值卻暴跌了80%,。于是就有人指責思科存在的問題:糟糕的客戶定位、策略不明確,、招攬客戶的手段不巧妙,、沒有魅力的首席執(zhí)行官。事實上,,思科還是那個思科,什么都沒有變,,這些都與思科一點關系都沒有,。是因為光環(huán)效應,讓有人在某一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到全貌,。 9、新手效應 在投資領域,,新手的運氣似乎特別好或者勝率特別高,,這是因為新手不按套路出牌,沒有規(guī)律,。當度過新手期,,開始有一定的規(guī)律套路,就會陷進去,。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最初成功的驅使下,許多新手投資者投入了他們全部積蓄,,購買互聯(lián)網股票,,有些人甚至不惜借貸,。但他們忽略了一個細節(jié),他們暫時的驚人利潤與他們挑選股票的能力毫無關系,,不過是市場在走高,。當后來股市暴跌時,許多人都輸光了,。新手效應告誡我們:第一,,如果你長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認為自己的才華可能起作用,,但你絕不能過于自信自滿,;第二,參與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純粹的運氣長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許你就是這個某人。如果你在一個只有10名競爭者的市場上脫穎而出,,這說明你有一定的才華,。如果你在一個擁有千萬名競爭者的市場上成功了,你就不應該太驕傲,。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認為你只是很幸運。 ※※※※※※ 這些思維錯誤基本上都屬于行為金融學范疇,,與此有關的錯誤當然不止這九點,,這里所說的只是冰山一角。在百萬年前,,如果有人面對危險時,,沒有做出閃電式的本能的快速反應,企圖做到與眾不同,,那么他就很可能在基因池里永遠消失了,。但如果將這種本能引入證券市場,則十分不利,。行為金融學雖然只是一種理論,,但它卻能夠解釋大多數(shù)思維的錯誤。作為本能,,我們迅速,、自發(fā)、節(jié)省能量,;作為理性,,我們思考緩慢、費勁,、要消耗許多卡路里,。這也是丹尼爾·卡尼曼所說的“快與慢”,。思維的錯誤將導致非理性,而非理性總是狂熱的,。大多數(shù)思維錯誤是有互相聯(lián)系的,,當把這些不同的思維錯誤結合起來,就會讓我們系統(tǒng)性地共同奔向某個特定的錯誤方向,。因此,,查理·芒格先生總是告誡我們要理性、理性,。但如果要獲得理性,,就必須認識到這些思維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