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玲瓏景區(qū)主要有玉玲瓏,、玉華堂,、得月樓、藏書樓,、涵碧樓和聽濤閣等景觀,。
玉玲瓏景區(qū)從“引玉”洞門入,有玉華堂,、白玉蘭,、玉玲瓏、積玉峰,、積玉廊等,,皆冠以“玉”字,“玉”成了此景區(qū)的精華,。
玉玲瓏位于豫園中部玉華堂前,,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其余兩塊為蘇州留園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皺云峰),。這三大名石,,都是園林假山中的單塊湖石,即所謂“孤賞石”,,但若論玲瓏剔透,,當(dāng)首推玉玲瓏。由于這三塊巨石都具備了透,、漏,、瘦、皺的特點(diǎn),故歷來被我國園藝學(xué)家認(rèn)為是假山中的極品,。
玉玲瓏后有照墻,,墻上有“寰中大快”四個篆字。“寰中”,,泛指“宇內(nèi)”,,意為“天下大快”。有三襯玉玲瓏之說:以石襯石,,以水襯石,,以墻襯石。
據(jù)傳玉玲瓏就是當(dāng)年花石綱的漏網(wǎng)遺物,。玉玲瓏入園時,,石身上還刻有“玉華”兩字,意思是說此石是石中精華,。玉玲瓏在會景樓東庭院內(nèi)已屹立400余年未曾移動,,奇石色青,高約1丈余,,重達(dá)萬斤,。石棱似朵云突兀,玲瓏剔透,,通體成萬竅靈通。周身多孔,,具有“皺,、漏、瘦,、透”之美,,被公認(rèn)為是石中甲品。
“玉玲瓏”玲瓏剔透,,具有皺,、漏、瘦,、透之美,。石的上下布滿洞孔,孔孔相通,,如果在此石下端的洞孔里焚上一爐香,,那么上端各個洞孔里便會噴射出裊裊的青煙;倘若在此石的頂端,,傾下一盆,,那么下端各洞孔里就會汩汩流瀉出晶瑩的水花,可稱奇妙之至,。相傳它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玉玲瓏乃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園的鎮(zhèn)園之寶。
正對玉玲瓏,,主人特地建一書齋,,以供朝夕觀賞奇石,并以玉玲瓏石上的“玉華”兩字命名為玉華堂,。堂上匾“玉華”兩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跡集字。玉華堂前有130余年的白玉蘭兩株,,白玉蘭是上海市花,。
堂上匾“玉華”兩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跡集字,。堂內(nèi)家具為仿明代之物,,擺設(shè)一如明時陳式。
隔水遠(yuǎn)望玉華樓,。
聽濤閣位于積玉水廊東,,坐北朝南為兩層建筑?!奥牆比〈颂幣R近黃浦江,,濤聲似可聞聽之意。其南部下為抱廈,,上為雅室,。其頂上塑一單腿獨(dú)立的仙鶴,隔池南望涵碧樓,。聽濤閣北部為上下兩層的展覽廳,,常年舉辦中小型書畫展和文物展,是游覽豫園的又一個好去處,。
積玉峰立于聽濤閣右側(cè),,峰以積玉命名,意謂峰是由無數(shù)的美玉堆砌而成的,。積玉峰玲瓏剔透,,1956年移到豫園。積玉水廊因“積玉峰”石而得名,。
遠(yuǎn)眺積玉水廊和聽濤閣,。
涵碧樓的“涵碧”一詞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意,。為二層建筑,,全部木構(gòu)材質(zhì)為緬甸上品楠木。典雅華麗,藻飾精美,,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種花卉圖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廂記》故事圖案,故該樓又稱“楠木雕花樓”,。
涵碧樓中陳列著清代精致華貴的31件楠木雕花廳堂家具,,有戲文獅子紋長條桌、五獅座圓大理石落地屏,、戲文松鼠葡萄紋落地鏡,、圓桌和束腰圓凳等,設(shè)計和雕刻皆極為出色,,都是彌足珍貴的古典家具精品,。
“玉玲瓏”以西就是書畫樓。
藏書樓位于得月樓南,,又名書畫樓,。是上海畫派的發(fā)祥地。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豫園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從建園時即和書畫結(jié)緣,。明代著名書畫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額、揮毫作畫,。
我去的時候藏書樓沒有開放,。
得月樓位于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光緒十八年(1890年)重建,。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筑精致,畫梁彩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靜。
玉玲瓏西有“襯玉玲瓏”圓洞門,進(jìn)門是一座兩層樓,,因樓西近荷花池,,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故名得月樓(目前沒有開放),。
環(huán)龍橋位于玉玲瓏南,,用青石建造,單孔拱形,,式樣古樸,。環(huán)龍(水環(huán)玉玲瓏之意)橋通向內(nèi)園。
越過環(huán)龍橋,,我們就到了內(nèi)園門樓前了,。內(nèi)園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是上海城隍廟的花園,,新中國成立后,,修繕豫園時將兩園連在一起,成為園中之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