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是比較注重情誼的,。情、理,、法三字,,“情”放在第一位。首先是人情,,其次是天理,,再次是國法。一個人,,如被視為無情無義,,那肯定比無法無天還要令人不齒,難以容忍。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取向可見一斑,。 情誼或可作情義。在古代,,“誼”與“義”相通,。從字面理解,情誼有交情與友誼之意,。情誼,,當先有情,后有誼,,“情”字不存,,“誼”字也難附焉。著名明史專家王春瑜先生在《中國人的情誼》一書中,,披露了許多鮮見的歷史信息,,使我們有了窺探古人、名人情誼,,鞭撻賣友求榮等腐惡傳統(tǒng)的第一手資料,。《中國人的情誼》中大量的還是文人間的情誼,、權貴間的交誼,、海內(nèi)外友人的交往,真正黎民百姓間的情誼描繪尚不多,,蓋歷代史料記載者均文人之故也,。 “情”字是一個實足的價值判斷,深情,、厚情,、薄情、寡情,,完全取決于人們依據(jù)一定價值取向得出的選擇,。借用王靜安先生的境界說,書中所敘情誼也可分為相互聯(lián)系,、依次遞進的四個層次,、四種境界,真情實誼,、情誼無價,、同懷知己,、大愛無言,。國人的情誼之分自然也走不出儒家文化的窠臼,因此,西人馬克斯·韋伯關于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價值無涉的原則恐也難以做到,。 真情實誼,,乃情誼之基礎。王靜安先生言,,“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情誼亦如此,,須拋開尊卑、貴賤,、權力,、名譽、地位,、金錢等羈絆,,以全然人格上的平等、自由之心,,流露人性中本真,、率性的一面,而無絲毫矯揉造作,、虛情假意之感,。民間社會百姓間的交誼都是如此。徐霞客當年的游覽,、考察活動,,就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一次徐霞客探廣西鐵旗巖,,迷了路,,所幸碰到一釣魚小孩,熱情地當他的向導,,幫他脫離困境,。還有一次,霞客宿于廣西南隴村一位九十高齡老人家中,,老人的老伴為他煮蛋獻漿,,熱情招待?;慕家坝?,有此人瑞,令霞客感慨不已,。此種情誼,,在民間比比皆是,,勞動群眾是真情實誼當然的主體。它純出自然,,不求回饋,,率性質樸,純潔無瑕,,構成民族重情重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情誼無價是情誼的第二境界。人作為社會人生活在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受權,、錢、名,、利,、色、地位等的誘惑,。情誼,,如果摻和了這些因素,便會變味變質,,走向世俗,、走向功利,而成交易,。情誼表示真心真情付出,,即使如雪中送炭、危難相濟,、千里送鵝毛等點點滴滴,,也是源自內(nèi)心,發(fā)自肺腑,,彌足珍貴,。情誼也不能求得回報,滴水之恩當報以涌泉,,但情誼本身不能從回報出發(fā),,到回報結束。情誼不能混入雜質,,情誼只能是純粹的,、透明的,些許雜質的混入都會使情誼褪色,,失去保鮮期,。情誼應避開雜質,這樣的情誼才會永久,。另外,,名利場鮮有情誼,,因其與情誼所求的最終結果相斥,故過程也難溶矣,。情誼無價者,,如大刀王五與譚嗣同,。戊戌變法期間,,兩人結識。變法失敗后,,王五苦勸譚與他一起出逃,,譚不肯。譚被捕,,王五意劫獄,,譚堅決反對。譚被問斬,,王五誓劫法場,,后因官軍改變行車路線未果。譚捐軀后,,王五悲憤至極,,冒險將譚遺體扛回會館,購棺殯殮,。后護送譚的棺木回湖南故鄉(xiāng)安葬,,一路上王五始終不離靈柩左右。此種深情,,民間甚多,,它是情誼存在和維持的關鍵。 同懷知己是情誼的第三境界,。情誼的常駐需要精心維護,,情誼的升華更需要共同的目標、信念,、追求和價值取向,。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相識容易,,理解較難,,相知更難。志趣相投,、稟性相近,、愛好共同等不一一而足,均不一定必然成為知己,。相知的情誼或許是緣分,,很多時候只能是企盼,,不能刻意尋覓。如同一個懷抱的兄弟一樣情誼的知音是人生幸事,,珍貴無比,。瞿秋白與魯迅之間就是這樣的情誼。瞿秋白從事革命活動中,,曾三次到魯迅家避難,,兩人談論政治、時事,、文藝各方面的事情,,樂而忘返。魯迅曾書贈瞿秋白對聯(lián):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瞿秋白被捕后,魯迅曾打算變賣家產(chǎn)營救他,,甚至發(fā)起公開營救的抗議運動,。瞿秋白犧牲后,魯迅扶病編輯瞿秋白的譯文,,印成兩冊精美的《海上述林》,。封面上的書名和書脊及封面上的作者名都是魯迅親筆書寫的,署“諸夏懷霜社校印”,,霜即秋白原名,,以志永恒的紀念。 大愛無言是情誼的最高境界,。古云:大象無形,、大愛無言、大悲無聲,。凡情誼到達此種境界,,剩下的只是無言的行動,任何只言片語都是多余,,都不足以表達情誼的深度,。此種情誼,必是化“小”情為“大”情,,“小”愛為“大”愛,,超越時空,超脫“自我”束縛的愛,,是人性中至尊至上的終極追求,。它如同一座豐碑,屹立于世人面前,,讓人們終生敬仰,。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面對日寇兇殘的逼問,為了掩護八路軍戰(zhàn)士,,大媽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冒充八路軍狠心推給了日本鬼子,,直至自己的兒子壯烈犧牲,而八路軍小戰(zhàn)士安然無恙,。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這樣的壯舉不勝枚舉,這是一種民族大義,,這種精神境界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也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自立的力量源泉,。 (作者單位:寧波市江北區(qū)財政局) |
|
來自: 做個幸福的人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