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坦率地說,,《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是一部超出最初預期的電影,。在機核自己組織的IMAX觀影會之后,我又給自己買了第二天的IMAX票,,以便把其中的橋段再好好看上一遍,。 當各方的口誅筆伐鋪天蓋地而來時,我還是想從一個老年超級系愛好者的基礎出發(fā),,說說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從電影的基礎說起:帶著誠意被傳承下來的,不止是PPDC 假如說“超級機甲打怪獸”這類影片的成立前提,,就是向整個超級機器人動畫史和怪獸題材電影史致敬,,那么《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本身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5年前的首作致敬,,這也是判斷這部影片中誠意比重的根據(jù),。 從故事線和世界觀上來說,《雷霆再起》處處可見曾經(jīng)的輝煌,。PPDC(環(huán)太平洋聯(lián)合軍防部隊,,Pan Pacific Defense Corps)在廢墟之中的重建,本身便是對前作概念的致敬,。 即使機體形態(tài)變了,,駕駛員的年齡小了,但是影片的主旨仍然一如既往:用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怪獸,,去對抗那些要將人類滅絕的怪獸,。
父子局的還原度是非常高的,。圖片來自兩代設定集與定妝照
PPDC的徽章,或者其他隨處可見的細節(jié),,證明了導演斯蒂文·S·迪奈特所言非虛:他非常尊敬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原案,,并沒有因為《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是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就肆意妄為,,甚至端出一套屬于自己的邏輯,在影片中大肆“吃書”(在續(xù)作中推翻一些原作設定),。 作為一個動畫迷,、怪獸迷,他不僅深入理解了前作導演耗費多年搭建的完整世界觀,,而且在其之上又作出了適度的延展,。 譬如,按照吉爾莫德爾托羅當年的世界觀設定原案來說,,“Jaeger”機甲系統(tǒng)的進化遵循了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從第一代的“Черный Альфа/Cherno Alpha”和“Coyote Tango”,到第四代“Crimson Typhoon”和第五代的“Eureka Striker”,,機甲科技樹的發(fā)展方向是從笨重,、低速走向高速、現(xiàn)代化與力量的均衡性,。 《雷霆再起》的故事背景中,,10年后由于原本的“Jaeger”系統(tǒng)和對應機體都已廢棄,一切只能從之前的科技樹再次攀登——但是,,這種攀登并不需要重新造一遍輪子,,而是繼承之后的發(fā)展。 在早期型號中,,也有“隱者浪人”(日本)這種高速高攻的類型,,可惜并沒能在大銀幕上亮相 在《雷霆再起》的設定中,力量與速度的平衡是機甲設計理念的進化 《雷霆再起》的總體大綱與設定,,在2014年已經(jīng)由德爾托羅向媒體透露過一部分,,包括時間線的跳躍、怪獸對機甲的入侵,、人類陣營的動搖與毀壞等等,。 雖然這部電影最終的完成者并不是他,但這些曾經(jīng)談及的構想與創(chuàng)意最終仍然在銀幕上出現(xiàn)了,,這對于電影和觀眾來說,,都堪稱一種幸運。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我甚至覺得《雷霆再起》的預告片有點兒可惜:那些非常明顯的對經(jīng)典機器人動畫與怪獸文化致敬的內(nèi)容,并沒有能搶先呈現(xiàn)在更多觀眾的眼中,。觀影中發(fā)現(xiàn)的許多意外驚喜,,都是在之前釋放的信息中未能得到的。 天才駕駛員,、暴走無人機和“決戰(zhàn)新東京市” 斯蒂文·S·迪奈特和吉爾莫·德爾·托羅都生于1964年,。我們之前的電臺節(jié)目“Jaeger VS Kaiju”曾經(jīng)講過,,他們都曾經(jīng)歷過巨大機器人和怪獸的童年時光。 但比較起來,,兩個人的關注點卻又有微妙的差異:吉爾莫·德爾·托羅對特攝怪獸情有獨鐘,,而斯蒂文·S·迪奈特則更傾向于那些在更多新生代中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后超級機器人時代”。 如果說《環(huán)太平洋1》是拍給那些心中仍有少年之魂的成年人,,那么《雷霆再起》的對象便已經(jīng)更直接地轉換到那些現(xiàn)實中的少年,。完整地觀察整個劇本就會發(fā)現(xiàn),它就像一個非常標準的《少年JUMP》臺本:友情,、努力,、勝利。 如果說李阿寶第一次登上RX78就能擊毀兩架敵機,,那么獵人學校里的少年學員們上手就能像老司機那樣駕駛巨大機甲,,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少年劇從來不需要邏輯嚴絲合縫的腳本,,只需要熱血和激情,。 15歲,只比某限定年齡的機體駕駛員大一點點
《雷霆再起》中當然不能只有1:1的臺場獨角獸和一閃而過的“阿納海姆”,如果埋梗就到此為止的話,,那導演夾雜的私貨也太少了,。 除了這種隱藏在臺詞和背景里的EVA元素(父子梗)之外,更多熟悉的內(nèi)容橋段足以讓機器人老粉莞爾或會心握拳,。像“無人機甲”“被侵蝕的暴走”以及“可旋轉巨大地下避難所”這種熟悉的設定,,都能讓人想起20年前初見《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的激動。 被使徒侵蝕后暴走的三號機 使用Dummy Plug的量產(chǎn)型,,來自EVA舊劇場版 沒錯,,從《EVA》到《鋼鐵俠》再到《雷霆再起》,無人機甲總會闖下大禍的,。不過,“致敬”的概念絕不僅僅于此,,在這種情懷向的電影中,,元祖超級機器人不可能缺席。 同樣是廢銅爛鐵的手拼機器人,,一直會在關鍵時刻拯救主角團隊,;從天而降的飛拳往往是《魔神Z》克敵制勝的最強力法寶,;從頭到尾閃閃發(fā)光,通過生化蟲進行粘合式合體的最終怪獸,,也是《蓋塔龍》中引人注目的橋段,。 更不用說決戰(zhàn)中被砸得七零八落的“東京”,這不僅是對機器人動畫的回溯,,同樣也忠實還原了曾經(jīng)的沙盤都市中無所顧忌的破壞和打斗,。 波士機器人,《魔神Z》中的搞笑,、救場和自爆擔當 最終的雙拳決戰(zhàn),,來自《魔神Z》系列2003年OVA《死鬥!暗黑大將軍》中Mazinkaiser的最后一擊 《真蓋塔龍》中非??駳獾纳w設定也讓人記憶猶新 如果說有什么能將《雷霆再起》與普通的消費級電影區(qū)分開,,我認為就是這些隱藏在影片中的少年心氣。即使時代變遷,,超級機器人之魂也不會因時光流逝而褪色,。 看過全片之后,我相信斯蒂文·S·迪奈特的確是一個懂得超級機器人和怪獸體系的導演,,從影片的橋段中,,我能感受到他對機器人文化同樣深邃的熱愛。 無論懂不懂機甲是什么,,都會看得很開心
《雷霆再起》是一部為IMAX而生的影片。導演堅持著自己的出品理念,,堅持呈現(xiàn)自己心目中的巨大機甲形象,,并在前作的夜戰(zhàn)特效已經(jīng)技驚四座的前提下,再次發(fā)起挑戰(zhàn),,將更多的戰(zhàn)斗特效和破壞場景移到白天,,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特效升級。 預告片中呈現(xiàn)的戰(zhàn)斗場景只是冰山一角——城市高樓的連環(huán)倒塌和怪獸對機甲的大肆破壞,,在正片中此起彼伏,。 特別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盡管并不像首作中帶有強烈的機械與柴油的味道,,但機甲武器的打擊感仍然帶著相當?shù)某林?;完整流暢的打擊過程,包括怪獸身上的光線特效,,都以環(huán)繞鏡頭和長鏡頭呈現(xiàn),,戰(zhàn)斗的爽快感仍然勁道十足,。 即使對前作甚至是機甲類題材毫無認識的觀眾,將它作為一部標準的商業(yè)視覺電影仍然中規(guī)中矩,。 預告片的剪切太過快速和細碎,,是讓很多人產(chǎn)生奇怪感覺的首要原因 但是,對于《雷霆再起》來說,,或許是前作Ramin Djawadi的配樂太過出眾,,本次電影中的音樂確實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沒能在劇情的起承轉合中起到足夠的烘托和銜接作用,。 唯一用到前作主題曲的部分,,竟然不是戰(zhàn)斗場面,而是快鏡中的工程籌備環(huán)節(jié),,給人一種“可有可無”的感受,,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中國元素:在未來,,應該會更多,,更聰明 中國元素是《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中無法繞過的話題。事實上,,這部電影用“命運多舛”來形容并不過分:2013年,,如果不是中國大陸票房逆勢上漲,最終超過北美總收入,,《環(huán)太平洋》首作在商業(yè)上可以說很難獲得成功,,甚至可以說是中國觀眾拯救了這個IP。 在此之后,,續(xù)集啟動—制作暫?!賳印贂和!S多觀眾一度以為這個系列已經(jīng)徹底涼透了,,但好在歷經(jīng)波折之后,,它最終還是登上了大銀幕。 2013年,,在北美同期上映的《Grown Ups 2》這樣的究極爛片都超越了首作的票房,,簡直是奇葩得無法再奇葩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當世界影視工業(yè)歷史上堪稱巨型的35億美元并購案完成之后,,《雷霆再起》中出現(xiàn)更多的中國元素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對于超級機器人題材而言,觀影者之所以對銀幕上的中文和演出里的普通話感到不適應,,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過去50年中,,中國在這一題材的動畫和電影里一直缺席,我們并沒有趕上這個時代。 所以,,當國人并不熟悉、又經(jīng)過大刀闊斧改動的題材再次出現(xiàn)在銀幕上時,,并沒有什么辦法預估它的成敗,。 這就是為什么那些游戲大廠在近年來的高額制作費壓力下,更多地將資金與人力資源投入到那些味道與前作極其近似,,甚至好比DLC的續(xù)作,;而每當推出一個新IP時,從制作人到出品方再到市場環(huán)節(jié),,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但可以想見的是,,隨著中國電影工業(yè)的不斷進化和觀眾品位的不斷升級,,這個市場中的題材一定會再度細化和深入,追求更高質(zhì)量,、更獨特題材的嘗試也會不斷產(chǎn)生,。 如果下一部向情懷致敬的國際商業(yè)大片中有更多的中國成分,那或許并不只是意味著一種迎合,,更應該是電影工業(yè)對中國觀眾的認知升級,。 最后的私心:即使有缺點,只要它能在銀幕上繼續(xù)下去,,我就會很開心 從去年第一支預告片放出直到今天,,在面對《雷霆再起》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的心情都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來說,,我希望它能變得更好看,,能夠呈現(xiàn)更多具備競爭力的內(nèi)容。 另一方面,,我擔心如果它沒能在商業(yè)上達到預期,,我就再也沒法在大銀幕上看到“超級機甲打怪獸”這個題材。 而講求實效的投資者們大概會在今后二十年里,,把所有類似策劃案都扔進碎紙機里,,并把所有強烈主張這么干的人都踢出制片廠。 《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當然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從演員到劇情都是,,值得吐槽的點有很多。 但于我的私心看來,,它有許多地方可以商榷和改進,,也可以在很多方面更加極致——當然我也知道,無論是機甲還是怪獸,只要涉及到特效,,就是經(jīng)費在燃燒,,燃燒,燒,。 不過,,只要它還具備商業(yè)上的再啟動價值,我或者更多的超級機器人fans就有看到吉爾莫·德爾·托羅塑造的宏大世界觀再次呈現(xiàn)在銀幕上的機會,。 所以,,即使面對更多的批評,我也仍然希望它能夠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以便在未來獲得改進的機會,,而不是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在歷史中消失。 任人陟罰臧否,,我總會在心底給它留下一個應有的位置,,期待下一個5年,或者更久,。
一個可能被遺漏的梗:導演說他在片中致敬了邵氏影業(yè)1975年的《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證據(jù)就是鳳凰游擊士的武器——但我一直以為那是元祖高達的錘子。 精彩內(nèi)容 (點擊圖片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