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那絕不是一般寶貝,,而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且數(shù)量少,不易保存,,甚至是文化孤品,,一旦岀國展覽有什么閃失,就會造成國家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64件的禁止出境的文物,這些國寶,,寓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的結(jié)晶,可謂是無價之寶,,之后國家又陸續(xù)公布了多批的禁止出境的文物,。 其中,有一件寶貝,真可謂是國寶中的國寶,,它是最早記載中原大地為“中國”的古董,,這件寶貝名叫何尊。見文思義,,何尊就是姓何的的器具,,它是西周時期用來祭祀的青銅器,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達14.6千克,至今有3000多年歷史,。 何尊最有歷史研究價值就是其內(nèi)底的銘文,。銘文共有122字,記載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造東都立國之事,,這些銘文可與史書互相考證,具有極其重要史料價值,。其中銘文出現(xiàn)“中國”二字,,證明了古人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稱中原地區(qū)為中國了。 至于何尊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這不得不說起一段曲折的往事,。1963年,陜西寶雞的一個村民叫陳維,,他在一座小山的背后鋤地,,突然鋤出一件青銅器,于是就拿回家保存,,平時陳維用銅器用來裝米豆之類,。 后來,陳維要去固原,,把這青銅器交給其兄保管,,沒想到,其兄生活貧困,,經(jīng)常挨餓,,迫于無奈之下就把那件青銅器,以30元價錢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誰料,,廢品店的老板也不識貨,打算把那件青銅器連同一些破銅爛鐵拿去熔化,,正好此時,,寶雞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剛好去賣廢品,,無意中發(fā)現(xiàn)有一件古樸典雅的青銅器放在廢品中,佟太放馬上意識到此物應該一件古董,,至于什么時代,,有何價值,他一時也搞不清楚,。 于是,,佟太放就上報博物館領(lǐng)導,最終以30元買回這件青銅器,,收藏在博物館里,,后來經(jīng)專家鑒定,原來這件青銅器是件無價之寶,,這件青銅器就是何尊,。歷史總有那么多巧合,幸好那位博物館工作人員有一雙慧眼,,否則何尊就會被熔化掉,,從而造成國家文物無法估計的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