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簡歷史 古錢研究歷史悠久,在南朝時便有專著《錢譜》,,南宋有《泉志》,,清代有《吉金所見錄》、《古泉匯》及《續(xù)古泉匯》等,。古錢即古代錢幣,,又稱古泉,因此,,古錢收藏家又稱“泉子”,、“泉友”。如果你對古錢感興趣,,以下四個常識就不能不知道,。 1、中國紙幣為何又稱鈔票,?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殼,,而最早的紙幣是交子。交子產(chǎn)生于宋朝初期,,上有圖案,、密碼,、花押、圖章等印記,??闪魍ǎ部蓛冬F(xiàn),。 除交子外,,歷代紙幣還有錢引、會子,,金元的交鈔,、中統(tǒng)無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明清的大明通行寶鈔,、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直至清代晚葉,,鈔票作為紙幣的代稱才在社會上出現(xiàn),。 有人認為,紙幣因鈔字的使用由來已久,,便產(chǎn)生鈔票之名,。千家駒、郭彥崗合著的《中國貨幣發(fā)展簡史和表解》說:“中國的紙幣發(fā)行,,自宋迄明,,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鈔字已深得人心,,一般習(xí)慣就以‘鈔’為貨幣的代稱,,或稱錢鈔、鈔銀,、鈔券,、鈔票之名也由此而起?!?/p> 許滌新主編的《政治經(jīng)濟學(xué)辭典》持有類似的看法,,其“鈔票”詞條解說云:“宋、金曾發(fā)行交子,、會子和交鈔,,又叫鈔引,用紙印刷……元,、明,、清三代還發(fā)行過寶鈔也是紙幣。我國俗稱紙幣為鈔票,就是由此而來,?!?/p> 2、元寶與銀元 銀質(zhì)錢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在銀質(zhì)錢中,,以元寶和銀元最為有名。 元寶有兩種含義:其一是中國古錢幣的一種名稱,,唐末兩代鑄造較多,。因唐“開元通寶”誤讀作“開通元寶”而得名;其二指的是我國舊時鑄的金銀錠,,元朝忽必烈時以庫銀為元寶,,后來以元寶鑄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銀,,又稱”寶銀”,大錠重約五十兩,,多由各地鍛爐鑄造標有銀匠姓名及日期,、地點。 元寶重量成色各有差異,,清中葉后,,元寶須經(jīng)公估局鑒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寶一般供保藏,,極少流通。 銀元,,日形銀幣,,俗稱洋錢。那么,,中國鑄銀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有人認為,我國最早的銀元是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漳州鑄造的“鄭成功大元”,。 也有人認為,,我國鑄造銀元的時間要比“鄭成功大元”早得多。1983年,,哈爾濱西部出土了六枚“承安寶貨”,。經(jīng)鑒定,“承安寶貨”的確是我國最早的正式銀鑄幣,,它要比“鄭成功大元”早460多年,。 還有一種看法是近代才開始鑄造。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歐美銀元始流入中國,,至清末大量流入,。最初習(xí)用墨西哥銀元,俗稱洋錢,,面刻鷹形,,故稱鷹洋,作英洋,。 林則徐圖謀自鑄相抵制,,以不適用而罷。光緒十四年(1888年),,廣東始造銀元,,稱“龍詳”,重七錢二分,,含純銀90%,。其后各省繼起仿造,中國自鑄銀元自此始,。 3,、中國古幣銅錢為何中間有方孔? 我國古代銅錢不論大小,,其形狀是外圓內(nèi)方,,對銅錢造成圓形的解說莫衷一是,但對銅錢中間方孔的最初的原意卻有比較一致的意見,,即銅錢中間有方孔是由當(dāng)時的工藝條件所決定的,。 古人鑄幣的時候,先把銅熔化,,然后注入模中,,由于受古代鑄幣技術(shù)限制,錢的邊緣總有許多毛刺,,既不美觀又不方便使用,。 然而,要去掉這些與刺,,必須靠銼刀加工,,一次不能只銼一個,必須把錢串起來挫才省時省工,,而要把錢串起來,,錢中間則必須留有一孔。 但是,,如果留下圓孔,,穿在棍上的錢就會滾動,這樣便有礙操作,因此留下方孔,,把錢穿在方形棍上,,錢就不會轉(zhuǎn)動了。 正是由于這個緣故,,古代的銅錢才在中部留有方孔,。 4、萬貫是多少,? 人們時常用“腰纏萬貫”來形容錢多和富有,,那么,萬貫到底是多少呢,? 古時的銅錢一般是用繩子穿著的,,每100枚銅錢叫“一貫”。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發(fā)行了紙制“大明通行寶鈁”,,面額為“壹貫”。 當(dāng)時,,壹貫等于銅錢1000枚或白銀1兩,,或黃金14兩。由此換算,,萬貫等于黃金2500兩,這確實是一筆為數(shù)不少的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