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該詩是白居易16歲時的成名作,,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古歡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lián)豈出自劉歟?……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 《詩境淺說》: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huán);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仁見智,,無所不可。 《唐詩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余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借自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這里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寫出了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典型,,寫出了一種生生不息的“韌勁”和堅毅品質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賦得體'束縛嚴苛,,向少佳作,要求起承轉合分明,,對仗精工,,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據載,,白居易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彪m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辈V為延譽,。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貞元進士,,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起用為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