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左側(cè)為建在三岔河口交匯處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右側(cè)的便是被譽為“天津之眼”的永樂橋摩天輪,。
記得1963年的那場海河洪災(zāi),,天津城內(nèi)街道都可以行舟了,,災(zāi)后流行腸道疾病。災(zāi)后第二年,,正趕上我上京城求學(xué),,凡進京新生坐火車路過天津者,均在校園后操場旁的共同課教室隔離三日,,方能安排入住集體宿舍,。 根據(jù)毛主席的號召“一定要根治海河”,海河流域先后建起了1900多座水庫,,新辟和整治的主要排洪排澇河道有30多條,。這些工程,在我每次坐車路經(jīng)滄州一帶也都見到過,??烧l知建成后的排洪排澇河道,從來也沒用過,,慢慢地當?shù)剞r(nóng)民又在河道里種上了莊稼,。
↑(3)橫跨海河之上的金鋼橋,,是天津市內(nèi)重要的交通橋梁之一,。它始建于1903年,幾經(jīng)改建,,此橋建于1996年11月. ↑(4)站在金剛橋北側(cè),,眺望三岔河口。右側(cè)為發(fā)源于軍都山東麓潮白河的北運河,;左側(cè)為南運河,,是漳河和衛(wèi)河匯流而成。由此才成了海河干流,。 ↑(5)圖中的“天津之眼”直徑為110米,,掛有48個透明座艙,每個座艙可乘坐8人,,可同時供384個人觀光,。轉(zhuǎn)一周為28分鐘,到最高處,,周邊景色一覽無余,。 ↑(6)金剛橋畔的金鋼公園內(nèi),還展著舊金剛橋的模型,。此橋是1924年重建也能升起橋體的河橋,。日寇侵華時期,1942年將橋梁拆除制造軍火,,僅余下四座橋墩,。 ↑(7)1981年為為緩和金鋼橋上交通擁擠堵塞,利用舊橋墩整修加固,,又建成鋼架便橋,直至1996年才建成今日金剛橋,。 ↑(8)這是我畫報社老記者高明義于1986年拍攝的金鋼橋,。 ↑(9)海河上的橋不斷在翻新,,河畔的變化也日新月異。圖為在金鋼橋南側(cè)遠眺獅子林橋附近的現(xiàn)代建筑,。 ↑(10)獅子林橋,,連著獅子林大街。改建后的新橋,,保留了橋頭原來的四座石獅子,,同時在橋欄、橋身,、橋墩等不同部分新塑大小石獅子幾百個,。 ↑(11)橋上的獅子形態(tài)各異,每一只都不一樣,,有仰天咆哮的,,有俯首休息的,有活潑可愛的,,圖為橋頭柱子上的浮雕獅子,。 ↑(12)這是1992年初我到天津采訪時拍攝的獅子林橋,那時橋體尚未改造,,但橋堍的望海樓教堂已經(jīng)翻修了,。 ↑(13)望海樓教堂,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建于1859年,,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曾兩次被燒,。現(xiàn)存的建筑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后又加以修復(fù)的。 ↑(14)在獅子林橋的西側(cè)的估衣街,,是一條有600余年歷史的古老商業(yè)街,,這里曾是天津商業(yè)的搖籃。如今,,這里依然是天津的商業(yè)旺點,。 ↑(15)天津的老字號如謙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開文,、老茂生等都集中在估衣街上,,異常繁華。 ↑(16)估衣街的對面,是古文化街,。天后宮,,俗稱“娘娘宮”,宮內(nèi)供奉著是“天后娘娘”——林默,。如今也是天津民俗博物館,,成了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游項目。 ↑(17)老天津人常說,,天津是一座“建衛(wèi)六百年”的老城,,而建天津衛(wèi)是明朝初年的事情,而這“娘娘廟”的歷史要比“天津衛(wèi)”還早,。故又有“先有娘娘廟,,后有天津衛(wèi)”之說。 ↑(18)古文化街東側(cè),,泮河而建的造型頗像一艘帆船的“風(fēng)情水畔”,。 ↑(20)金湯橋,始建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比解放橋早建約20年,。橋名金湯是取“固若金湯”之意。 ↑(21)但這座“固若金湯”的橋,,在平津戰(zhàn)役中,,于1949年1月15日,由東,、西對進的人民解放軍在金湯橋勝利會師,,徹底動搖了國民黨守軍的信心。 ↑(22)作為歷史的見證,,橋畔的公園里建有紀念碑,,陳列著坦克大炮,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3)這里,,將永遠是人們緬懷解放天津的英烈們的地方。紀念碑后的建筑是奧地利領(lǐng)事館所在地,。 ↑(25)這座正在維修的小洋樓,,當年由袁世凱出資修建,,可他死后兩年才建成,,后成了其族侄袁乃寬的寓所。如今這座天津市級文物單位,,成了首府酒樓,。 ↑(26)過了金湯橋,,不遠就是進步橋,。該橋橋體流線造型,遠遠望去,,既像是一條躍出水面的飛魚,,又像是一列飛馳而過的子彈頭列車。橋后,,便是海河西岸新建的高樓,。過了此橋便是北安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