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的定義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多病因引起的,、異常免疫介導的腸道慢性及復發(fā)性炎癥,有終生復發(fā)傾向,。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程漫長,常反復發(fā)作,。本病見于任何年齡,,但20~30歲最多見。歐美發(fā)達國家多見,。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近年來該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其病程大于20年的患者發(fā)生結腸癌風險較正常人增高10~15倍。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xiàn)
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中腹瀉和黏液膿血便見于絕大多數(shù)的患者,大便次數(shù)和便血的程度與病情的輕重相關,,輕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輕或無,重者每日多于10次,,膿血顯見,,甚至大量便血,偶爾也可表現(xiàn)為便秘,,但大便帶血情況多見,。腹痛多發(fā)生在左下腹或下腹陣痛,亦可累及全腹,,疼痛程度多為輕度或中度,。其他癥狀可有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一般在醫(yī)院行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根據(jù)本病臨床表現(xiàn)特點,,可歸屬于中醫(yī)“休息痢”“久痢”“腸澼”等范疇。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時邪,、飲食不節(jié)(潔),、情志內(nèi)傷、素體脾腎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氣滯,、濕熱、血瘀,、痰濁等,。本病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肝,、腎、肺諸臟,。濕熱蘊腸,,氣滯血瘀為基本病機,脾虛失健為主要發(fā)病基礎,,飲食不調(diào)常是主要發(fā)病誘因,。
翁榆合劑 翁榆合劑主要由白頭翁、地榆等十多味中草藥構成,,功在清熱燥濕,,理氣活血。對于不耐受西藥的患者,,該制劑尤其適用,。
潰瘍性結腸炎還能配合以下治法:
中成藥結腸寧灌腸用 取藥膏5克,溶于50~80毫升溫開水中,,放冷至37℃時保留灌腸,,每天排便后1次,4周為1個療程,。中藥灌腸治療對本病有確切的療效,,常用灌腸中藥有:
①生肌類:兒茶、白及,、赤石脂,、枯礬、爐甘石,、訶子等,。②活血化瘀和涼血止血類:蒲黃、丹參,、參三七,、地榆、槐花,、仙鶴草,、血竭、側柏葉,、云南白藥等,。③清熱解毒類:青黛、黃連,、黃柏,、白頭翁、秦皮,、敗醬草,、苦參、金銀花,、魚腥草,、白蘞等。④其他:石菖蒲,、椿根皮,、五倍子,、錫類散。
針灸治療 常用取穴有:脾俞,、天樞,、足三里、大腸俞,、氣海,、關元、太沖,、肺俞,、神闕、上巨虛,、陰陵泉,、中脘、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