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竹是一個較為辛苦的過程,老師傅都是自己上山選竹,,砍竹的地方離師傅家的住處單程為山路2個小時,。 空著雙手走路都是一段不短的路程,還肩扛水竹幾十根,,是一個很不輕松的任務,。 山路不比平地,隨時都有打滑的危險,。 再辛苦,有著親人陪伴,,也是一種幸福 夫唱婦隨,,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 去除竹端的竹節(jié),稱之為鋸竹,,別看簡單,,生手還不一定能玩得轉,這個環(huán)節(jié)最容易損壞的就是鋸子啦,! 竹條分層,,一般可把竹條分層4層,每層的厚度大約在0.5——1mm 間,,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工序,,竹篾的薄厚還需要進行下一道工序。 這個環(huán)節(jié)叫做撕篾,這是一個靠手感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很容易造成斷篾或者出現(xiàn)一邊薄一邊厚猶如刀子形狀的竹篾,,俗稱的刀口蔑,如若出現(xiàn)刀口蔑,,對竹篾寬窄有嚴格要求的工序或者竹制品則意味著材料準備的失敗 每到竹節(jié)的地方都需要用刀口處輕輕用力滑動一下,能有效的避免竹篾在竹節(jié)處的斷裂,。 浸篾,,是刮篾之前必須要做的一道工序,主要是為了防止竹篾的干燥導致竹篾刮出達不到細膩的效果,。 浸篾用盆把水盛滿,,把剛分好的竹篾全部浸泡在水里,幾分鐘即可,。 刮篾,,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控制竹篾的薄厚,根據(jù)編制的竹制品大小而定,,30cm左右的簸箕對篾層的厚度大約在0.3mm左右,,最好是薄厚均勻有透明光澤為宜,經(jīng)過刮篾處理后的竹篾不僅薄厚均勻而且光滑細膩,,這個環(huán)節(jié)生手幾乎玩不轉,,生手不好控制薄厚,還有就是很容易造成竹篾的削斷和對手指的劃傷,,刮刀可是非常鋒利的,,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自身的傷害。 刮出的竹篾需要整理整齊,,用竹絲或者繩子把竹篾中間捆上,,捆的時候不能太緊,因為刮篾處理后的竹篾非常薄,,稍微用力就可能導致竹篾破裂。 這個環(huán)節(jié)叫做兜殼的編制,,老師傅們編制時是不用模子的,,完全憑借手感,,且編制出來的形狀大小相差無幾,外行人看到覺大多數(shù)都會認為一定是使用模具編制的,。 席面的編制是一個難點,,也是精彩點,,理論上只要是橫豎方正的中國文字都是能編制,,且編制效果非常不錯,如若包涵有撇和捺的文字,,則編制出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福祿壽囍是三穗竹編簸箕最常編制的文字,也是最能代表三穗竹制品的一大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