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歷來受人們的青睞,,后世陶藝家更是爭相仿制。這其中,,尤其是名家仿名家的作品,,讓人嘆為觀止,它們形神兼?zhèn)?,可以亂真,。我們熟知的顧景舟大師,仿陳鳴遠的筍形水盂與天鵝樽,,曾一度被認為是陳鳴遠的真品,。 ▲顧景舟仿陳鳴遠筍形水盂 南京博物院藏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朱可心大師仿陳鳴遠的包袱壺,與汪寅仙大師仿時大彬的印包壺,,來看兩位大師的精湛技藝,。 包袱形壺,褶裥規(guī)整勻凈,,卷曲自然,,凸顯出布包扎的質(zhì)感,巧以布結(jié)作截蓋,增添飄動靈巧的美感,,也充分體現(xiàn)了紫砂材質(zhì)優(yōu)良的表現(xiàn)力,。 陳鳴遠包袱壺 陳鳴遠包袱壺,現(xiàn)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由李初梨捐贈,。 ▲陳鳴遠包袱壺 此壺砂泥呈褐紅色,質(zhì)地細膩,,造型渾然一體呈包袱狀,,這種壺稱誥命壺,俗稱包袱壺,。包袱線條簡練,,折紋勾勒自然,壺上部呈弧形,,蓋鈕為包袱結(jié)狀,,單孔方形三彎嘴,簡體螭龍把手,,挖足,,足端渾圓。 壺底鈐陰文“兩腋習習清風生”,,署“鳴遠”,。 ▲包袱壺底款 下面是朱可心大師仿制的鳴遠包袱壺 ▲朱可心 包袱壺 時大彬印包壺 時大彬印包壺,現(xiàn)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印包壺造型為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體飽滿挺括,,蘊藏官印,,是封建社會仕人們的追求與愿望。 ▲大彬印包壺 此壺泥色呈紫紅,,砂質(zhì)溫潤細膩,。壺體長方形,塑作印包形式,,包袱紋以線條勾勒,,上部漸斂略有弧度。以袱結(jié)為鈕,,蓋左右交替與壺身褶紋互接相通,,口蓋緊密、吻合,。壺底刻有“墨林堂大彬”五字楷書款,。 ▲印包壺底款 下面是汪寅仙大師仿制的大彬印包壺 ▲汪寅仙 大彬印包壺 時隔三四百年后,,紫砂歷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再次復(fù)制,完美展現(xiàn),,正是“藝無古今”,令人嘆絕,。 墨林堂,,乃明代大收藏家項子京(元汴)的齋名。吳山莊編《中國紫砂辭典》記載,,“傳項子京(墨林)定其壺式,,世稱天籟閣壺”。項子京不僅定制壺,、收藏壺,,而且參與到紫砂壺造型設(shè)計之中,為紫砂壺注入了人文氣息,。 項子京是乾隆皇帝都崇拜的收藏大家,,帶有項子京印記的紫砂壺很少,如今所見作品,,除了大彬印包壺外,,還有墨林壺與李茂林所制僧帽壺。 ▲墨林壺 底刻“煮茶亭長項氏子京墨林” ▲李茂林所制僧帽壺 底刻“萬歷丁丑子京先生索 文嘉銘” 另外,,除了此件印包壺,,時大彬還制作過一件龍鳳印包壺,為紫泥摻砂,,泛出星星白點,,儼如繁星在天。壺蓋是一個印包花結(jié),,壺嘴彎曲塑成鳴狀鳳首,,龍首紋飾為壺把,形態(tài)生動,,龍鳳呈祥,。 ▲時大彬 龍鳳印包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