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的華表跟承天門(今天安門)都是同時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的,至今為止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這對華表的總高度有96米,,而且由三個部分組成: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華表的總重量約2萬多公斤,。 天安門華表 據(jù)史書記載,華表在原始社會堯舜時期就出現(xiàn)了,,這個時期的華表大多是木制的圓柱,,比較簡單。主要是用來做道路的標識和供人書寫諫言的,。在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用石柱做為華表,。最有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華表要屬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這對華表不知大家里否有注意到,,在表的最頂端刻有一只蹲獸,。這只蹲獸名為犼[hǒu]。 華表 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犼”獸頭向宮外,,其意是期望帝王不要沉戀山水和不理朝政,,似乎在對外出游覽的皇帝說:快回來治理朝政吧!因此該獸又名“望帝歸”,。在天安門后面也有一對華表,,頂上的“犼”頭向著宮內,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貪戀宮廷紙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似乎在告戒皇帝應常出宮體察你的民情!,,所以該獸名曰“望帝出”,。 其實,華表上的犼,,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石頭,,唯一的功能是“望”。奉天承運的皇帝們根本不理會它的職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