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圣功女學校全體師生合影
教育者,國之命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系百年而導國運。百年學校,,百年蒼黃,,有些背景已離我們遠去,有些記憶已漫漶不清,,有些歷史已面目全非,,所幸還有些學校,在經(jīng)歷了時代的風云變幻后,,還保留著那些校名,、那些往事、那些傳承,、那些弦歌之聲,。
以天津著名的“市五所”(即南開、耀華,、一中,、新華、實驗五所市重點中學)而論,,均創(chuàng)辦于1949年之前,,其中以嚴范孫先生1904年創(chuàng)辦的南開私立中學最早,其次為1914年創(chuàng)辦的圣功女學,至今整整一百年了,。
一
“八歲那年,,全家在天津住了將近一年……在天津時,我和胡珊在天主教的圣功學堂念書,。天主教學校的教規(guī)較嚴,,白襯衫、黑裙子,,上課都得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只有下了課的時候,走出校門,,我和胡珊就像兩支飛出鳥籠的鳥兒,。”
——《胡蝶回憶錄》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胡蝶曾在天津生活過一年時間,。胡蝶和妹妹胡珊在圣功讀書時,正是圣功女學校創(chuàng)立不久,。姐妹倆從小就跟著父親“跑鐵路”,,而此時她們的父親胡少貢正任京奉鐵路總稽查。
引人關注的是,,距今整整一百年前,,天主教會在天津興建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包括西開教堂天主教總堂,、北疆博物院(位于今外國語大學內(nèi)),、圣功女學校、西開小學(位于西寧道,,今和平中心小學),、圣若瑟女校(為外僑子弟學校,位于今解放北路)及天主教醫(yī)院(當時俗稱“法國醫(yī)院”,,后改為天津中心婦產(chǎn)科醫(yī)院,,今已拆除),均建于1914年,。
西開小學,、法國醫(yī)院與1916年建立的法漢學校(又稱老西開中學,,后改為21中學)共同組成了以西開教堂為中心的天主教社區(qū),。之所以集中出現(xiàn)這一批天主教建筑,與1912年羅馬教廷宣布從直隸北境代牧區(qū)分設直隸海濱代牧區(qū)有關,。最初,,主教府設在望海樓教堂,首任主教杜保祿認為望海樓地處天津舊市區(qū),不便于今后擴展,,于是在緊鄰法租界西南面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南端的老西開興建新的主教堂,。這也為隨后爆發(fā)的“老西開事件”埋下了伏筆。
乍一看到“圣功”兩字,,很多人還以為與“圣功會”有關,。其實,“圣公會”即安立甘會,,為基督教英國差會,,在安立甘教堂內(nèi)為英國僑民兒童建男女學堂,是為天津租界內(nèi)最早的學校,。而“圣功”兩字,,為地地道道的中國特產(chǎn),源于《易經(jīng)·蒙卦·彖傳》:“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宋朝宰相呂蒙正字圣功,亦源于此,。
雖然圣功的校訓為“溫良恭儉”,,雖然一直提倡體育、文藝,,但該校一直以“嚴”著稱,。如“校則”中關于食堂的規(guī)定:“聞開飯鈴宜速集食堂,但須俟同桌人到齊方可舉箸,,若逾五分鐘不到者不俟”,,“食時以肅靜為主,不得談笑”,。
圣功女校的很多教學事務由外國修女承擔,,相當于后來的教導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每天早晨上學時,,修女站在校門口,對學生的容貌儀表進行嚴格的檢查,,那時圣功女學生的制服為背心式的黑裙子(稍微過膝),,內(nèi)套白上衣,下邊則是過膝的長筒襪,,頭發(fā)必須是齊耳的短發(fā),,不合格者立即糾正。怎樣糾正,,由修女“持剪剪短之”,。
圣功這種嚴苛的校風與民國時期任期最長的校長夏景如有關。夏景如(1893~1974),山東壽光人,,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女師范學堂,,曾創(chuàng)辦青島私立圣功女子中、小學,。夏景如是天主教徒,,終身未嫁。據(jù)胡蝶回憶,,上課時,,夏校長經(jīng)常在過道巡視,透過小窗口觀察老師講課和學生聽課的情況,。不僅老師小心翼翼,,學生見了校長,更像老鼠怕貓一樣,。
雖然夏校長要求嚴苛,,卻因較高的教學質量、嚴謹?shù)男oL,,為圣功贏得了極高的盛譽,。圣功的學生大多升入輔仁大學、北平師范,、天津師范等名校,,圣功的教師大都學歷高,知識淵博,。以1948年圣功教職員60人為例,,其中10人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博士生2人(均為外籍女性),,其他教職員畢業(yè)院校還包括北京大學,、中國大學、震旦大學,、北平師范學院,、天津工商學院等。其中,,年齡最大的國文教員吳篤已73歲,,為前清廩貢出身,年紀最小的圖書館員劉慧敏和事務員安春懷只有20歲,,均為本校高中畢業(yè),。
1948年10月,夏景如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1963年在臺南復校,,名為“私立圣功女子初級中學”,后增設高中部,,更名為“私立圣功女子中學”,,1979年后改稱“臺灣省臺南市私立圣功女子高級中學”。至今臺灣圣功中學的網(wǎng)站“創(chuàng)校簡史”稱:“本校前身為‘圣功小學’,,民國三年六月由天主教神父與教友創(chuàng)辦于天津法租界,。”而臺灣圣功的校訓依然為“溫良恭儉”,。
上世紀30年代,,圣功女中門前
二
“民國未成立前,天津各國租界均無中國學校,。凡居住租界者,,其子女須赴內(nèi)陸上學……熱心公益,擘劃經(jīng)營,,各出資金,,于民國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法租界義慶里筑校舍三楹,,定名為圣功學校,。”
——夏景如《本校沿革史》
作為英法租界內(nèi)唯一的女子學校,,隨著圣功女校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日益增加,,學校曾幾度遷址:1914年至1915年,在法租界二十四號路(今長春道)義慶里,;1915年,,遷至法租界海大道(今大沽路)美以美會舊址;1915年至1916年,,遷至西開同善里旁,;1916年至1929年,遷至法租界二十六號路(今濱江道)綠牌電車道旁的今勸業(yè)場小學,;1929年至1933年,,遷至英租界四十四號路(今河北路)黃家花園附近;1933年至1941年,,復遷回濱江道,;1941年12月,遷至英租界馬廠道(今馬場道)的陶園,。圣功遷往陶園的另一個背景是,,當時圣功聘請了一位德籍修女院院長文克斌任校務長,這也成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圣功女中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陶園位于馬廠道(今馬場道)舊英租界與德租界交界處,,始建于1917年前后,園內(nèi)花卉茂盛,,為昔日天津消夏勝地,,與民國時期的“大羅天”、“張園”同為當時天津三大花園式游藝場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每當夏秋之際,午后一時至午夜二時,,園內(nèi)除有花卉供人觀覽外,,還演出電影、雜耍等節(jié)目,,并備有茶點及歐式,、日式菜肴,頗受租界人士歡迎,。因陶園為教會產(chǎn)業(yè),,遂將此處轉給圣功女學,校方1941年夏在此興建校舍,,到冬天竣工,,其中學部由黃家花園遷到陶園,改名“圣功女子中學”,,小學部遷回法租界(后為勸業(yè)場小學),,從此中小學分家。自此,,作為游藝場的陶園已經(jīng)消失,,但卻留下了一處地名——桃園村。
在天津歷史名校中,,鮮有像圣功這樣校址反復變更,、名稱反復更易的情況。以校名論,,大致經(jīng)歷了“圣功”,、“附中”、“新華”三次重大易名,。
圣功學校的“私立”體制一直延續(xù)到1952年,。1949年11月,私立圣功女子中學在市教育局登記備案時,,其校舍產(chǎn)權歸天主教露德會院,。校董名單中,鄭化民(荷蘭人,,天主教司鐸),、文貴賓(法國人,,天主教天津教區(qū)主教)、宋棐卿(天津東亞創(chuàng)始人),、畢鳴岐(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長),、齊璧亭(曾任天津女師院長)等社會名流赫然在列。
1952年12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開私立學校接辦大會,正式宣布接辦私立中小學,。全部接辦私立中等學校29所(中學27所,,中級補習學校2所)。圣功女中由私立改為公辦學校,。自1952年圣功女中私立改為公立以來,,校名隨天津師范學院發(fā)展為河北大學而數(shù)易其名,先后稱為天津師范學院附屬女子中學校,、天津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天津師范大學附屬第一中學、天津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及河北大學附屬中學,。其中,,1956年市教育局通知:“根據(jù)教育部規(guī)定,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應是完全中學,,并兼收男女學生,,因此你校應自今年暑假開始招收男生?!睆拇?,圣功女中和其他全國各地的女校一樣,均奉命停辦,。
1973年,,天津恢復直轄市地位,河北大學遷往保定,。據(jù)新華中學前任校長張之鑫回憶:主管教育的一位市領導乘車從學校門口路過,,看到校門口掛的“河北大學附中”校牌,問秘書:“河北大學已經(jīng)遷走,,怎么還有河大附中,?”幾天之后,這位副書記的秘書親自來到學校,,問了有關的情況,,并傳達了市領導提出學校改名的指示。當時天津中小學名稱均以所處道路命名,,而河西區(qū)教育局未經(jīng)學校同意直接把學校更名為“馬場道中學”,,后來還是學校老師力爭才正式改名為“新華中學”,,至今。
新華中學校內(nèi)的老圣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