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逆 湯 【方義】 此溫中回陽之方,,專治陽虛病證。所謂陽虛者,,即體溫低落,、機能沉衰是也。 【主治】 1. 太陰病,,腸胃虛寒,,寒邪較重,下利清谷等證,。 2. 少陰病,亡陽,,四肢厥逆,。 翰卿按:以上二病都必須具有脈沉而微、舌無苔而潤,、 不喜冷性飲食等證候,。 【藥品】 炙草—至二錢 干姜—至三錢 生附子一至五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附子回陽,干姜溫中,,炙草補中氣,,兼調(diào)和諸藥。 【禁忌證】 1. 外感風寒開始,,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陽氣被外邪所郁,不得外達之證,,脈象必見浮緊),。 2. 麻疹初起,,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陽氣內(nèi)郁,,尚未達外,,必有發(fā)熱、咳嗽,、噴嚏等證),。 3. 熱性病,神識昏迷之手足厥逆,,舌苔干燥,,身冷脈微者,更不可用(此陽極似陰,、真熱假寒之證),。 【類似方劑參考】 1. 通脈四逆湯:此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方,。 2. 白通湯:此溫中回陽,,兼治頭痛之方。 3. 四逆加人參湯:此治陽虛兼氣虛之方,。 4. 真武湯:此回陽鎮(zhèn)水之方,。 【歷代用藥經(jīng)驗擇要】 1.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本湯主之,。(29) 翰卿按:陸氏云:有四逆證則用四逆湯,無四逆證,,則雖經(jīng)發(fā)汗,、燒針也不可用,。這種說法很對,所謂四逆者,,即四肢厥逆也,。 2. 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本湯。(91) 翰卿按:里實兼表證者,,先解表,,后攻里;里虛者,,宜 先救里,,后解表。本節(jié)為腸胃虛寒而兼表證,,所以先救里,, 否則有亡陽之患??苫⒐鹬C第十四節(jié)按語,。 3. 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本湯方,。(92) 翰卿按:此身體疼痛為汗后引起,當和附子湯證互相 體會,。 4.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本湯主之,。(225) 翰卿按:“下利清谷”,即大便水谷不化,,為四逆湯主證之一,。此發(fā)熱為真寒假熱,應與麻黃附子甘草湯,、通脈四逆湯證互相體會,。 5.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翰卿按:“自利不渴”屬寒證,是太陰病的癥狀,,也是四逆湯治療范圍內(nèi)的主要證狀,。 6.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本湯,。(323) 翰卿按:尤氏云:無厥逆之下利,未可即予溫藥,。說明少陰病還有陰虛的一面,,不可不從脈證上體會。 7.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本湯。(324) 翰卿按:本節(jié)說明手足寒一證,,不是四逆湯所獨具,,為了弄清楚,特舉出類似的證候作對照,。本節(jié)之手足寒,,系陽氣被痰郁閉而不得宣達之象,與亡陽之寒完全不同,,所以必 須全面分析,,方才正確。 8. 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本湯主之。(353) 翰卿按:此“大汗出”是使用本方的關(guān)鍵證,,因大汗后形成的厥逆,、惡寒,絕不可能是表不解。 . 9.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本湯主之。(354) 翰卿按:此應與理中加附子湯互相體會,,理中加附子湯是補而兼溫,,此方純粹是溫法。 10.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本湯主之。(377) 翰卿按:此需與小柴胡證作鑒別,。嘔而發(fā)熱似柴胡湯證,,但兼脈弱、肢厥,,則非柴胡湯證矣,。故必須全面分析, 只片面考慮,,誤用柴胡湯,,未有不敗者也。 11.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本湯主之,。(388) 翰卿按:陸氏認為這是霍亂峰極期的正治法,凡真霍亂 于峰極期未有不作四逆者,。陸氏之說當然不是沒有根據(jù)的,,但我曾遇真霍亂屬于熱證者,所以必須明辨之,。 12.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本湯主之,。(389) 翰卿按:山田、丹波認為此需通脈四逆湯以治。我認為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都有參考的必要,不可只限于一方,,因其病勢危急,,不能稍有差誤也。 13. 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醫(yī)林集要》) 14.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者,。(《濟生方》) 15. 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 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下,,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如刀刮者,先用艾灸法,,次服四逆湯,。(《萬病回春》) 16. 治手足厥冷者,下利清谷者,,腹拘急,,四肢厥冷, 下利惡寒者,,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厥冷者,,下利,, 腹脹滿,身體疼痛者,。(《方機》) 17. 雖一年二年下利清谷不止,,亦可用。(《古方便覽》) 18. 四逆湯,,救厥之主方也,。然傷寒熱結(jié)在里者;中風卒倒,,痰涎沸涌者,;霍亂未吐下,內(nèi)猶有毒者,;老人食郁,, 及諸卒病閉塞不開者;縱令全身厥冷,,冷汗脈微,,能審其證,以白虎,、瀉心,、承氣、紫圓,、備急走馬之類,,解其結(jié), 通其閉,,則厥冷不治自復,。若誤認為脫證,遽用四逆,、真 武,,猶如救經(jīng)引足,庸工殺人,。(《類聚方廣義》) 19. 四逆湯陰證正治之方也,。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為主癥,。其他有假熱證者,,則有此方冷服之法,即加豬膽汁之意也,。(《方函口訣》) 20. 附子生用則回陽之力尤峻,。(《傷寒論今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