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慶玲 一 王貫三的一生,,從一棵榆樹開始。 1648年春,,考城雙河口(今民權林七集),,王宅的一棵高大榆樹下,王貫三出生了,。他的哭聲清亮,,花團錦簇的榆錢若一池浮萍,在哭聲中聚攏又蕩開,。父親看看榆樹,,無聲地笑了,他是碩儒,,官場卻不得志,,這個中氣十足,哭得豪氣沖天的孩子,,能不能給王家?guī)砀l恚?/p> 榆樹花開花落,。 盛世的召喚,圣賢的濡染,,父祖的期許,,王貫三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院內高大的榆樹下,,他或端坐,,或讀書,或沉思……時光澄澈如水,,他能看得見自己的倒影,。有時,他覺得自己就是棵榆樹,,憨厚,,孤獨,耿直,,仁慈…… 十幾歲,,王貫三已是遠近聞名的神童,熟讀儒家經典,,文章渾然天成,,連知縣都很器重他,,把他推薦給學正。之后,,他一路綠燈,,21歲中舉,25歲中進士,。 秋日的午后,,王貫三按例拜見主考官張英,張英其時是編修,,這位未來的大學士很欣賞他,,面對學生的道謝很淡然,只說為國取士理當如此,,便環(huán)顧左右而言他,。王貫三很緊張,記不清自己都說了什么,,唯一記得的是桂花香,,濃烈而持久,像一壇酒,,氤氳了整個下午,。 幾年后,王貫三已是內閣中書,,掌管撰擬,、記載、繕寫等事,。這期間,,王貫三主持過多次科舉考試,譬如康熙辛酉年順天鄉(xiāng)試及癸酉典試四川等,。王貫三唯才是舉,,從不收受賄賂,錄取者皆是當地有名的才子,,人稱其“得人”,。當新晉進士按例來拜謁時,王貫三總要想起多年前那個桂花飄香的午后恩師張英淡然的笑,,他拱拱手,,對學子們說了聲為國取士理當如此,便心無旁騖地品起茶來,。 二 之后,,王貫三廉名鵲起。 某人東窗事發(fā),,要舉報別人洗白自己,,被舉報的人中就有王貫三,。主管者知道王貫三平素清廉,怎肯相信,,一句“天地鬼神豈可欺乎”就把案子結了,。 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貫三主管寶泉局,,監(jiān)督錢法,。寶泉局是貨幣金融機構,隸屬戶部,,專司錢幣鑄造,,主事負責監(jiān)理事務。暮春,,寶泉局下設作廠,硬山合瓦式建筑的四合院,,一棵高大的老榆樹下,,鑄幣爐內烈焰正熾,金屬叮當作響,,爐頭工人正忙得熱火朝天……一身官服的王貫三背了手,,在院里走來走去,偶爾和爐頭們打個招呼,。 其時,,王貫三任職寶泉局已有一段時日,他清晰地記得剛上任時的情形,。 昔日,,寶泉局有個潛規(guī)則:鑄幣爐每天鑄造的錢幣樣品,經監(jiān)督官審查驗收后,,不用記賬入庫,,而是歸監(jiān)督個人調撥使用。這些,,局里官員們知道,,大家心照不宣,樂得建立小金庫,;朝廷更知道,,但積重難返,又法不責眾,,也只得睜只眼閉只眼,。王貫三卻不裝糊涂。上任第一天,,王貫三要求將當天所有鑄造的錢幣樣品一律登記入庫,。一時間,,寶泉局里怨聲載道,有罵他嘩眾取寵的,,有罵他沽名釣譽的,,更有罵他是榆木疙瘩不開竅的…… 風言風語,王貫三無視無聽,。朝廷讓他當監(jiān)督,,他就要盡職盡責,對得起這份信任,,取才如是,,取財更如是,理當如此,,無他,!至于那些流言,隨它去吧,。 一陣風吹來,,榆錢飄落,有幾枚粘在王貫三的衣服上,,他抬手輕輕撣去,。這寶泉局里的榆樹,干筆直,,冠崢嶸,,多像老家的老榆樹啊,!只不過,,老家的榆錢可以大快朵頤,寶泉局里的卻要退避三舍——沾上個錢字,,他得格外小心,。不久,寶泉局的潛規(guī)則終于被堂而皇之的規(guī)章制度所替代,,王貫三長長地吁了口氣,。 五年后,王貫三任職期滿,,寶泉局內,,爐頭工人們牽衣攔道,依依不舍,,甚至還為其立碑紀念,,焚香祝福。在他們心中,,這位廉潔奉公的監(jiān)督是廉吏還是神明,,監(jiān)督的不僅是錢法,,更是天地良心。 三 王貫三的廉潔出于儒家的道德律令,,更出于一種人格魅力,。他清廉,奉公,,悲憫,,慎獨……在朝中,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這風景可遠觀卻不可褻玩焉,。一次退朝,王貫三在后,,工部尚書湯斌在前,。湯斌是睢縣人,睢縣和民權相鄰,,和王貫三算得上半個老鄉(xiāng),。湯斌清正廉明,是理學名臣,、康熙皇帝的顧問,此時卻頻頻回眸王貫三,,欲語還休,。 同僚情同鄉(xiāng)誼,迎上去聊一聊也沒什么,,但王貫三卻垂首斂容,,目不斜視,故意慢走幾步,,和湯斌拉開距離:湯斌其時正紅,,他不想有攀附之嫌;湯斌和他是半個老鄉(xiāng),,他更不想有結黨之嫌——真正的君子有公交而無私誼,。保持距離,于湯斌于自己都有好處,。 湯斌訕訕離開了,,卻對王貫三更為敬仰:“貫三公,真乃海外神仙也,,可望而不可即,。” 不久,,湯斌失勢,,抑郁而亡,。別人避之唯恐不及,曾與其保持距離的王貫三卻來了,,不僅吊唁,,還扶柩相送,告別時,,他對湯斌的棺木深深一揖,,這個沉睡的清官位高權重時對他青眼有加,他雖婉拒,,但這份情忘不了,。 1703年夏,保和殿,??滴趸实酆痛髮W士、編修等文官互動,,賜給他們墨寶,。王貫三得到的是御書臨董其昌五言詩一幅。其實論詩論書法,,王貫三的也不差,,他的詩俊逸,書法遒勁,,做官時寫的奏折劄子,,常被皇帝收藏起來。如今輪到皇帝賜給王貫三墨寶了,,詩的內容不重要,,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御賜的姿態(tài)——皇帝惦記著你啊,。王貫三很感動,,告老還鄉(xiāng)時,壓在箱底的就是這幅墨寶,。 四 坊間廣為流傳的是王貫三告老還鄉(xiāng)的傳說,。 版本一: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貫三奉旨為父母遷葬,,返回故里,。回京不久,,又因足疾告老還鄉(xiāng),。渡口,大風,王貫三一邊指揮家人往船上搬行李,,一邊和送行的故舊話別,,戶部尚書梁清標也在其中。箱子很沉,,搬上船時,,船明顯往下沉了一下。梁清標忽然輕輕笑了,,王貫三也笑了,,他知道,還鄉(xiāng)可能要費一番周折了,。 果然,,船沒走多遠,康熙就派人追來了——梁清標彈劾王貫三船上裝有百箱金銀財寶,。箱子一箱箱打開了,,哪里有什么金銀財寶,除了書籍,,就是磚頭,,唯一值錢的就是皇帝御賜的墨寶。對此,,王貫三解釋說京城為官二十載,,行李太少,怕百姓說皇帝刻薄他,。 康熙皇帝很感動,,王愛卿心里裝著朕和天下,唯獨沒有他自己啊,。一感動,賜給他一幅御書“清官第一王貫三”,。 版本二:王貫三還鄉(xiāng)時,,老家依然茅檐低小,白發(fā)蒼蒼的夫人出來迎接,,不小心被門楣碰傷了額頭,。康熙聽說后,,派人調查,,御書“清官第一王貫三”表彰他。 兩種版本,,細節(jié)不同,,“清官第一王貫三”的御書卻不假。只是這御書也無意間泄露了一個天機——在那個專制時代,皇帝對王貫三的信任并非無懈可擊,。不過,,一系列的調查也如一把雕刻刀,雕塑出王貫三嶙峋的風骨,。 在家鄉(xiāng),,王貫三過得安好。大榆樹下,,他或讀書寫字,,或含飴弄孫,或種花栽竹,,平靜地過著一個鄉(xiāng)紳的暮年時光,。到朝廷重大節(jié)日,則穿上官服遙拜京城方向——人退休,,心依舊?。凰麨槿艘琅f低調,,很少和在位的故交聯(lián)系,,以免節(jié)外生枝,給人添麻煩,;做事卻異常高調,,濟貧救苦,加固河堤,,增廣學校,,還主持纂修《考城縣志》,為家鄉(xiāng)立此存照…… 康熙五十九年(1720),,73歲的王貫三病逝,。春雨中,鄉(xiāng)親們巷哭罷市為其送行,。眼淚和榆錢紛紛落在棺木上,,這個清貧的人,身后卻如此富有,。 十幾年后,,王貫三的兒子為父母合葬,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廷玉為其撰寫墓志銘:“清廉勤慎,,望重圭璋,。于朝于野,咸推善良……”張廷玉是《明史》總裁官,、王貫三恩師張英的兒子,,位高權重,,他以如椽史筆為王貫三立傳,除了王貫三是其父親門生這層關系外,,恐怕還更仰慕王貫三的人品吧,? 世交王貫三,在張廷玉的筆下,,栩栩如生,。 (繪圖:王偉賓) 《河南日報》2018年1月19日第14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