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RUTH GWILY
作者 Sara Zaske
德國幼兒園里的混亂場景有時會讓美國人難以理解,。
我在柏林生活了將近七年,一開始去到這里的幼兒園或育兒中心(在德國稱為“kitas”)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里的小孩一整天都是純玩,。他們不讀書,不學算數(shù),,基本上無法無天,。孩子們到處亂跑、大聲叫喊,、想怎么玩怎么玩,、想跟誰玩跟誰玩,。這里只要求他們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規(guī)定,,如不要打人和不要爬上家具等,。老師也基本不會要求孩子們有組織地玩耍。
“這簡直是現(xiàn)實版《蠅王》(Lord of the Flies),!”我們這些外籍父母不禁私下議論道,。“就是那個孩子吧,?”這孩子可出名了?!袄蠋焸冋鎽摪阉⒕o點兒,。”
這樣的形象簡直與我們印象中“嚴謹?shù)牡聡恕苯厝幌喾?。德?968年發(fā)起的反權(quán)威主義運動向舊有的行為方式,,包括如何養(yǎng)育孩子發(fā)起了挑戰(zhàn)。一些教育者甚至設立了完全沒有規(guī)則的幼兒園,。這種極端浪潮如今有所消退,,但仍有很多德國人抗拒給孩子們強加紀律。
當然,,小孩子們打架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德國,我女兒幼兒園老師處理沖突的方式與美國很不一樣,。他們不急于干涉,,除非有孩子快要受傷。他們不施加懲罰,,不發(fā)出警告,,不會把頑皮孩子的名字寫在黑板上或是從彩虹色的表現(xiàn)光榮榜上摘下來。
相反,,德國的老師們會把更多時間花在觀察情形上,。有時候他們會把孩子叫到一邊,跟他們單獨談話,;有時候他們會直接和全體學生講述正義和善良,,或是通過朗讀相關故事讓孩子們間接感受。有的時候他們甚至完全撒手不管,。
“孩子們真的可以出色地靠自己解決問題,,”一名幼兒園老師向我保證道。
Margarete Blank-Mathieu為德國幼兒教師所寫的一本指導手冊也贊同這一方式,。她寫道:“即便會讓老師們感到為難或是讓整個群體受到牽連,,還是要讓孩子們自己去爭吵”,。她還說,爭吵對孩子社交技能的發(fā)展和自我提升至關重要,。孩子們打架的理由多種多樣:為自己設定界限,,吸引注意力,測試自己的實力(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社交層面),,或僅僅因為他們不服輸,。
孩子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而德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們通過互動來學習,而非由大人插足,,去懲罰成人眼中的挑事者,。
我曾經(jīng)懷疑過這樣的方法是否有效,但后來的確在我孩子身上看到了效果,。
六年前我的女兒Sophia才五歲,,當時她在幼兒園有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兩個孩子都很優(yōu)秀也很有主見——但她們經(jīng)常吵架,,而且經(jīng)常讓Sophia選擇陣營,。其結(jié)果就是孩子們的感情受到傷害。兩個女孩多次與她斷交,,并且揚言不會邀請她參加很久以后的某個生日派對,,她經(jīng)常為此大哭。
孩子們之間的爭執(zhí)如此頻繁,,以至引起了老師們的注意,。他們溫和地把這幾個女孩帶到一邊談話。老師們會問一些諸如“你覺得這么做會讓她作何感想,?”或“如果你是她,,你會怎么做?”等問題,。這種“換位思考”可以讓孩子們審視自身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并學會同情他人。
結(jié)果并非總能如愿,?!叭绻齻冋f ‘我就是不想跟她玩’ ,我們必須接受,,”班主任告訴我,。“也許她們10分鐘后就會改變主意,?!崩蠋煆膩聿粫┘討土P或是強行解決糾紛。
雖然在我看來這種痛苦在女兒身上持續(xù)的時間有些過長,,但這種經(jīng)歷最終讓她學會了強有力的應對技巧,。到上小學時,,我女兒已經(jīng)成為了公認的“調(diào)解人”。直到今天,,她很少會受到“壞女孩”的欺負,,也不會讓自己成為那種人。
而且女兒也不會給她們貼上“壞”的標簽——我們同樣不該如此,。因為孩子中沒有誰是真正壞的,。他們只是孩子,只是在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并在這一過程中犯了錯誤而已,。
Sara Zaske是1月2日由Picador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尊重孩子:一位美國母親有感于培養(yǎng)自立孩子的德式育兒藝術(shù)》(Achtung Baby: An American Mom on the German Art of Raising Self-Reliant Children)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