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溫嶠傳》云:'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zhèn)未旬而卒,,時年四十二,。'溫嶠因牙齒痛得實在受不了了,直接讓醫(yī)生給拔了,。 中醫(yī)認為:齒為骨之余,,齦為胃之絡(luò),。牙齒與牙齦通過諸多經(jīng)脈的運行,與內(nèi)臟保持著密切的關(guān)系,。牙痛是牙髓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所以牙痛肯定是體內(nèi)疾患的外在表現(xiàn)! 牙痛是多種牙齒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見癥狀之一,。包括西醫(yī)學的急性牙髓炎,、牙齦炎、牙周炎等疾病,。 致病原因不一,,在中醫(yī)臨床上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胃火牙痛型、風熱牙痛型,、虛火牙痛型,、齲齒型牙痛。類型不同,,治法各異,。 【胃火型牙痛】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也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平常喜歡嗜食辛辣的人,,腸胃容易積聚熱量,蘊化為火,,循經(jīng)上蒸牙床,,傷及齦肉。于是就會并發(fā)口臭,、牙齦出血,、牙齒腫痛等癥狀,這叫胃火型牙痛,。 〖臨床表現(xiàn)〗:牙齒疼痛劇烈,,牙齦紅腫較甚;或出膿滲血,,腫連腮頰,,或頭痛,口渴飲冷,,口氣酸臭,;或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厚,。治宜清胃散熱,,涼血止痛,。
【風火型牙痛】'風為六淫之首',六淫之邪都是夾風而至,。四時中的寒熱暑濕燥火均借風氣的流動,,侵發(fā)肌體而發(fā)病,此為外因,。內(nèi)有心胃肝火上攻,,內(nèi)外夾擊導致的牙痛稱之為'風火型牙痛'。 〖臨床表現(xiàn)〗:牙齒痛,,牙齦紅腫,,患處遇冷則痛減,受熱則痛增,;或伴有發(fā)熱,、惡寒、口渴,,舌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虛火型牙痛】此乃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口腔不潔等所致的牙痛。 〖臨床表現(xiàn)〗:牙齒隱隱作痛或微痛,,牙齦微紅,,微腫。時間久了則齦肉萎縮,,牙齒浮動,,咬物無力,午后疼痛加重,,伴有腰酸痛,,口干卻不思飲水。舌質(zhì)紅嫩無苔,脈細數(shù),。 治宜滋陰益腎,,涼血止痛。
【齲齒型牙痛】本病屬于中醫(yī)顏齒,、蛀牙、牙蟲等癥范疇,。各種年齡,、性別均可發(fā)病。其臨床特點以牙體有齲洞,,伴刺激痛或自發(fā)性疼痛等為主癥,。其病因為蟲。其病機為胃腑濕熱,,聚于口齒,,或腎精虧損,牙失所養(yǎng),,牙蟲乘而蝕之所致,。 【臨床單驗方選萃】 1. 〖巴豆膏〗 巴豆1粒,大蒜1枚,。上藥同搗為膏,,取膏少許,以適量棉花蘸藥膏裹塞于耳內(nèi),。左牙痛塞左耳,、右牙痛塞右耳,8小時換藥1次,。 治療各種牙痛,且療效可靠,。一般3-5分鐘即可止痛,,連用2-3次病可痊愈。(張士金《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8):370) 2. 〖一笑散〗 川椒6g,,為末,巴豆1粒(去殼滿爛),。以飯和丸如油菜子大,,晾干。同時以棉裹1丸置蛀孔內(nèi)。結(jié)果:一般20分管即可止痛,。(陳氏《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11~12:504.) 3.〖齲齒漱口水〗 藥用川烏、草烏,、高良委,、細辛、白芷各3g,,為末,,浸入白酒100ml中,煨熱,,含漱于患牙處,。2~3次痛止,療效滿意,。(岳氏《新中醫(yī)》1982,;6:31.) 4.〖牙痛散〗 細辛1g,黃連1g,,白芷2g,,吳茱萸2g,生地3g,,炙甘草2g,,冰片1g。 先將前6味藥研末,,過120日篩,,再將冰片研細,與上述諸藥未混勻,,經(jīng)紫外線照射滅菌后裝瓶備用,。使用時將藥末擦在牙痛患處或牙縫內(nèi),以滿為止,。數(shù)分鐘后,,吐出較多清誕(不可吞咽哦),疼痛漸止,。每日4次,,一般3-5天可愈,近期治愈率100%,。(宋高峰,,等.《中醫(yī)外治雜志》,1996,;5(4):46) *大蒜芯芽7枚,。將7個大蒜瓣中間芽芯取出,搗爛如泥,用75%酒精棉球消毒患側(cè)養(yǎng)老穴,,干后,,將蒜泥敷于穴上,用敷料覆蓋,,膠布固定,,10小時去掉敷料,將穴位上的水泡刺破,,放出流體,,擦干,涂上紫藥水,,再包扎3天,,局部皮膚即平復。該方適用于各種牙痛,,一般用藥一次即見效,。(馬保榮《中醫(yī)外治雜志》1996;5(6):8)
〖結(jié)語〗保護牙齒,,從小做起! 牙痛患者,,在飲食上忌食辛辣刺激厚味之品,,戒煙酒。 注意口腔衛(wèi)生,,早晚刷牙,,飯后漱口。飯后不宜用牙簽剔牙,,以免損傷齒齦組織,,造成感染、潰爛面疼痛,。 《直指方》曰:'百物養(yǎng)生,莫先口齒,。'古代雖然沒有牙刷,,但是有漱口水,重視牙齒保護的程度絕不亞于今人。'齒常叩,、唾常咽',,則是中醫(yī)推崇的健齒固齒之妙法。簡單方便的保健法,,值得一試哦,! |
|
來自: 濤濤hc6nrw4ml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