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樣性”,,即重視文化類型及其表達方式的豐富性,,尊重并扶助弱小文化形式,作為一種文化觀和文化立場,,已成為今天國際社會的主流輿論,。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2005年,,又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公約》;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也是秉持同樣的文化觀和文化立場,。 但迄今為止,很少見到關于“文化多樣性”的深入的,、理論性的論述,。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文化多樣性”及其相關問題,,做一探究,。 一、文化多樣性與中國傳統(tǒng) 縱觀世界史,,如果把中西文明相比較,,那么可以說,文化多樣性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價值觀,。相對而言,,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反倒不是歐洲文明的特點,。例如,,孔子講:“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這些話并非空言,,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是中國古代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政治文化實踐。例如《史記·周本紀》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绷硗?,對于剛剛被自己推翻的商王朝,也不例外,。周武王封商紂王之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后來武庚叛亂,,周公平叛,,誅殺武庚,,但依舊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國號宋,,以便繼續(xù)奉商人的宗祀,。這就是“興滅國”??鬃邮巧倘说暮笠?,他懂這道理。 秦始皇兼有天下,,搞所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收繳民間藏書,,嚴格控制文化,,“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動輒有殺身之禍,,使得諾大的秦帝國鐵板一塊,硬而脆,,不旋踵即土崩瓦解——從翦滅六國到王朝傾覆只有15年光景,。西漢代秦,,撥亂反正,,到漢武帝整合意識形態(tài),采董仲舒之言,,獨尊儒術,,但并未禁絕其他諸子,道家,、法家等在漢代仍有獨立的發(fā)展,。況且,董仲舒本人即雜揉了道,、法,、陰陽、五行等諸子學說,形成歷史上儒學的第一次綜合,。這種狀況,,用今天的官方語言說,是“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統(tǒng)一,。 類似的政治文化實踐,,可以說,一直延續(xù)到中國現(xiàn)代,。新中國成立后,本來公認的少數(shù)民族只有9個,,即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苗族,、瑤族、彝族,。但是,,政府動員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民族識別”,,先后認定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這種“民族識別”工作一直持續(xù)到1979年,最后一個被認定的少數(shù)民族是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這種做法,,使許多原本族群意識含混模糊的群體,被確立為“獨立民族”,。這是現(xiàn)代版的“興滅國”,。 歐洲歷史不同于中國。羅馬帝國時期,,先是大規(guī)模殘害基督徒,,來自政府和民間的暴力使無數(shù)基督徒殉道。以至于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公元155-220年)說,,殉道者的血是孕育出教會的種籽,。作為異端的基督教是用血來傳播的。但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確立基督教為國教之后,,又反過來殘害異教徒,政府禁止異教的祭祀和集會,摧毀所有偶像,,焚毀異教神廟,,系統(tǒng)地清除了希臘羅馬的一切異教文化。因此,,作為正統(tǒng)的基督教同樣是用血來傳播的,。羅馬帝國與基督教、基督教與異教,、正統(tǒng)派與異端派,、天主教與新教等等之間的迫害和殘殺,很難從當時的生產(chǎn)力和經(jīng)濟結構方面尋找根源,,而只能歸之于文化,,即由同一種文化邏輯所支配。反復的文化清剿穿越中世紀,,一直持續(xù)到近代早期,。其結果之一,便是歐洲現(xiàn)有的文化相當勻質和單一,。例如,,今天,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歐洲項目,,與其44個國家的數(shù)量相比,,可謂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追溯到歷史的原因,,而其背后,,則是西方特有的深層文化心理和價值觀。相反,,中國的文化類型及其表達形式極其豐富多樣,,例如,目前經(jīng)過官方識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就達約87萬項,。同時,,中國也是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最多的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