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具體位置在該縣縣城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00km。 據(jù)了解,,這座古老的苗寨,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因為這里住著1250多戶人家,,所以也稱為“西江千戶苗寨”。歷經(jīng)歲月打磨,,寨子越發(fā)顯得古樸清幽,,宛如身置紅塵之外,成了一座世外桃源,。 “以美麗回答一切”,!著名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先生曾這樣點贊這座苗寨。 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的河流谷地,。婉轉(zhuǎn)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將寨子一分為二。六座風(fēng)雨橋,,又串聯(lián)起兩岸生活,。河兩岸70多度的山坡上,1200多座傳統(tǒng)苗家吊腳樓,,從山腳連綿到山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被譽為“苗族露天博物館”,。因此,西江千戶苗寨成為全世界典型的苗族吊腳樓村寨,。 相傳,,苗族認(rèn)為“蝴蝶媽媽”是其始祖,而蝴蝶媽媽又是由古楓林變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不只在山間種滿楓樹,,就連吊腳樓的木墻材料,也都選用楓木板,。 吊腳樓的房基,,是用石塊兒堆砌而成,屋頂則用青瓦鋪蓋,。房屋的木構(gòu)件,全用榫卯銜接,,不用半顆釘子,,經(jīng)百年風(fēng)雨不傾不倒。據(jù)說,,造就這些房屋的能工巧匠均為無圖作業(yè),,只用一把尺子,一根墨線,,一把銼子,,一把斧頭,就可憑心中勾勒的式樣建造吊腳樓,。 在細(xì)雨空蒙的三月,,濕漉漉的巷子、濕噠噠的青瓦,、赭色的楓木墻,,都因了細(xì)雨的洗禮散發(fā)著別樣的韻味。三月多情,,有太多的故事發(fā)生,,在寨子里,在小巷里,,更在一座座吊腳樓里…… 狹窄的石梯路一直延伸到苗寨最高處——鼓藏堂,,也就是“苗王”的屋。當(dāng)?shù)厝私榻B,,“苗王”只是一種沿襲舊社會苗族聚居地對領(lǐng)頭人的俗稱,。這里的“苗王”,實際就是“鼓藏頭”(不是民主選舉產(chǎn)生,,而是由最先到達此地定居并開發(fā)的侯姓家族各代排行最小的男性世襲擔(dān)任,。擁有管理、珍藏和組織祭鼓大典權(quán)),。鼓藏堂內(nèi)供奉著苗家“圣物”——銅鼓,,面對這面滄桑古老的銅鼓,很多游人懷著虔誠之心,,向它敬上自己的一束香,,以求保佑,。 在苗寨,靜享生活 這里還有另外一條充滿苗家風(fēng)情的小巷——嘎歌古道,。嘎歌是苗語的音譯,,也就是小巷子的意思,!小巷中央有一口池塘,苗語稱為“翁利學(xué)”,,是苗族定居西江的源頭,。 關(guān)于這個池塘還有一個美麗傳說。相傳,,最早來西江定居的兩位苗人祖公,打獵時偶然發(fā)現(xiàn)獵狗身上沾有浮萍,,他們認(rèn)為,,有浮萍的地方適合谷物生長,,于是跟著獵狗來到“翁利學(xué)”這一汪池水,栽下一棵樹,,隨后遷居于此,,便形成了今天的千戶苗寨。 雨蒙蒙的天氣,,漫步在嘎歌古道,,路邊古樸的吊腳樓,、撐著泛黃油紙傘的人,讓人恍惚間以為這是江南,。當(dāng)悠揚的蘆笙聲在山谷中響起,,才在江南夢中初醒:這兒,是千戶苗寨,。 每當(dāng)有遠(yuǎn)方客人到來,,苗寨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精美的苗族服飾,以香甜的米酒和熱鬧的歌舞表示歡迎,。苗家姑娘盛滿一碗碗米酒,,寨子里德高望重的寨老,伴著蘆笙聲的旋律將米酒送到你的嘴邊,,這是苗家迎接賓客的最高禮節(jié)——攔門酒,。而這蘆笙聲的旋律與米酒里的苗家風(fēng)情,,也只有親自喝下這杯攔門酒,,才體驗得酣暢盡意,。 酒在苗寨隨處可見 在平常日子里,寨子里的人或河邊洗洗菜,、挑擔(dān)水,,或擺攤兒賣自家菜,,或者掛出煙熏的香腸臘肉讓游人購買。慢悠悠地過著每一天,。 天色漸晚時,我們乘坐觀光車來到高處的觀景臺,。在這兒一眼望去,,西江千戶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宛如夜空點點星辰,。寨子里慢悠悠的一天即將過去,,人們也漸漸進入甜甜的夢鄉(xiāng)。我想,,在他們的夢里,,一定有他們最愛的美麗家鄉(xiāng),還有那些屬于這個寨子的故事…… |
|
來自: 環(huán)游中囯 >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