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辨在人》一篇中,,他曾這么敘述來幫助大家理解天人合一: 春季是愛的標志,,夏季是快樂的標志,秋季是嚴厲的標志,,冬季是哀痛的標志,。所以愛慈而有嚴厲,快樂而有哀痛,,是四季的準則,。 喜怒的災禍,,哀樂的意義,不單單在人身上,,也是由天而定的,,而春夏兩季的陽氣,,秋冬兩季的陰氣,,不單單在上天,也在人身上,。 人沒有春氣,,怎么能做到博愛并能容納眾人? 人沒有秋氣,,怎么能建立威嚴而成就功業(yè),? 人沒有夏氣,怎么能使養(yǎng)成旺盛而使生者快樂,? 人如沒有冬氣,,怎么能哀痛死亡而恤問喪者? 天沒有喜氣,,怎么能有溫暖而有春季的生長,? 天沒有怒氣,怎么可能清爽而有秋季的蕭殺,? 天沒有樂氣,,怎么可能與陽氣相疏通而有夏天的養(yǎng)成? 天沒有哀氣,,怎么可能激勵陰氣而有冬季的封閉與貯藏,? 所以說,天本有喜怒哀樂的行為,,人也有春秋冬夏之氣,,這就是所說的天人合一。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還需先從“天”“人”的概念入手,。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的涵義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規(guī)律,、命運,、機遇等,。有關它的具體含義學術界中說法也比較多,比如馮友蘭認為天有五義,,即物質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張岱年認為“所謂天有三種涵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p> “人”的涵義相對來說比較明確,,它一般就指人類,但有時也有側重,,或者有更為具體的指稱,,如可以指統(tǒng)治階級、圣人,,也可以指社會現象,、人為努力、人為造作等,?!疤烊撕弦弧币虼艘簿途哂辛素S富而復雜的內涵。 老子:天人玄同老子從現實和理想兩個層面論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問題,。從現實層面上說,老子認為天道與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是公正無私的,,然而現實中的人所實行的社會制度卻不是公正無私的,,存在著貧富不均的兩極分化。這在老子看來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從理想層面上說,老子認為人應當取法乎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張人們放棄一切違背天道的行為,,進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莊子:無以人滅天莊子反對把天道同人道割裂開來,,視“自然無為”的天道為人道的最高準則,。所以就提出了“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不要人為地去破壞自然天性,,也不要有意地去傷害性命)的觀點,。 孔子:人與天一孔子從社會和道德倫理出發(fā),,提出了“人與天一”,。孔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br> 他把“天”看作是道德倫理關系的化身,目的是在“天人合一”觀念中把宗法人倫上升為一種天然合理的東西,,即用“天意”來協調人類關系,,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人倫秩序。 朱熹:天人一理朱熹把“天理”視為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比俗鳛槿f物中之一物,自然也是理的體現者,,故而天人一理,。他還進一步把天道的元亨利貞與人道的仁禮義智直接統(tǒng)一起來表述他的天人合一觀。朱熹在《周易本義》說道: “元者,,生萬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時為春,,與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 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時為夏,于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 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故于時為秋,,與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 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于時為冬,,于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