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芳華》中有一個片段:主角劉峰護送彈藥,遭遇埋伏,,獨守陣地,,最終成為了戰(zhàn)斗英雄,那個片段給觀眾帶來了巨大震撼,。 那場戲的背景戰(zhàn)爭并非虛構(gòu),,而是真實發(fā)生于30多年前的一場局部戰(zhàn)爭,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 中越在1979-1989年的中越戰(zhàn)爭中,,讓雙方更真實的認識了對方,用血流成河來描述這場邊境戰(zhàn)爭決不夸張,,越正規(guī)軍付出4萬多的傷亡,,地方部隊,民兵,,游擊隊傷亡多少,,還是未知之數(shù),雙方合計傷亡絕對在10萬以上,,從2月17日到3月5日,,短短19天傷亡10萬,日均5000人. 越南,,中國南方的鄰居,,中越之間淵源極深,有一段千年恩怨,。 洪武初年,,朱元璋將安南國列為“不征之國”。十幾年后,,安南發(fā)生內(nèi)亂,,黎氏家族篡權(quán)奪位,改國號為大虞,。永樂二年,,老撾使臣護送安南王子陳天平到北京,向大明申訴黎氏篡奪陳氏安南王一事,,控訴黎氏欺騙大明,。朱棣派使者去安南詢問,并讓陳天平一同前往,,剛走到邊境,,大明使者與陳天平一同被偽安南王黎季犛設伏殺死。 朱棣正為了大明旁邊的這些鄰國“不聽話”,,而下決心要殺雞給猴看,,正好胡氏父子自己找上門來了。于同年七月,,朱棣發(fā)布通告,,朱能為征夷將軍,沐晟和張輔為左右副將軍,,統(tǒng)帥三十萬大軍,,從廣西和云南兵分兩路分頭南下。仿佛隆隆南下的鋼鐵戰(zhàn)車,,向安南進發(fā),。 三個月不到,明軍就攻至安南原北部地區(qū),,但主帥朱能因為積勞成疾,,病故于軍中,。消息一傳,胡一元精神煥發(fā),,企圖依托諒山地形,,打擊明軍。此時兩路明軍已順利會師,。 之后,,明軍長驅(qū)直入,至翌年五月,,明軍在富良江會戰(zhàn)中徹底殲滅胡氏父子的水師,,斬首近四萬人,“溺死無算”,。胡氏父子敗逃后被捕獲,,押送京城斬首。至此,,歷時一年的平安南,,就這樣以大明的完勝載入史冊。 明軍主力剛撤回國內(nèi),,安南人就在陳氏家臣簡氏鼓動下,,再次造反。黔國公沐冕領兵征伐沒有平定動亂,。永樂七年,,簡氏得寸進尺,自封大越太上皇,。朱棣派張輔再次出征,,統(tǒng)軍二十萬南下。永樂八年,,張輔大破叛軍,,消滅簡氏。 朱棣以為這次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問題,,沒想到按下葫蘆浮起瓢,,黎氏又死灰復燃,安南再亂,。平叛戰(zhàn)爭從永樂六年開始,,一直打到永樂二十二年,始終無法完全消滅頑固的反叛分子,。 后來,,明仁宗登基,仁宗朱高熾不想再打下去,,他決定安南只要稱臣就撤兵,,但有不少大臣反對,,他們不情愿多年的努力就此終結(jié)。 不久,,宣德帝朱瞻基登基,,與此同時,熟讀中原兵書的黎利成為安南統(tǒng)帥,,他用以逸待勞的計策大敗明軍。遭此大敗,,明朝不得不與安南和談,,黎利受封成為安南王。明朝在朱棣將安南設置成中國郡縣三十年后,,無奈放棄了這塊土地,。 三十年鏖戰(zhàn)最終卻是議和,這對大明來說是個奇恥大辱,,很多大臣等待著再次南下的機會,。嘉靖年間,機會來了,,黎氏與莫氏內(nèi)斗,,莫氏奪取了政權(quán),黎氏向大明求救,。嘉靖十七年四月,,咸寧侯仇鸞掛帥,兵部尚書毛伯溫輔助,,明軍再征安南,。 毛伯溫吸取了永樂年間急于求成,戰(zhàn)斗不利的教訓,,再加上充分了解了安南人好內(nèi)亂特點,,于是他采用分化瓦解,遠交近功的戰(zhàn)術(shù),,成功地摧毀了莫氏軍隊,。 嘉靖十九年,莫氏家族投降,,安南平定,。毛伯溫經(jīng)過仔細斟酌,設安南都統(tǒng)使司,,仍就讓莫氏人擔任主管,,官職子孫世襲,規(guī)定莫氏每三年朝貢一次,。毛伯溫的做法實際是一個權(quán)宜之計,,雖然面子上安南是大明臣屬,,但實際上就是獨立王國。和議達成,,總算止了刀兵,,從嘉靖年間開始,有300年時間,,安南沒有再次造反,。 到了咸豐八年(1858),清政府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地位,,從那以后,越南結(jié)束了作為中國屬國的歷史,。后來,,越南謀求建立一個中南半島的統(tǒng)一國家,四處侵略他國,,甚至騷擾中國邊境,,不可避免地迎來了中國的雷霆一擊,也就是《芳華》中描寫的那段戰(zhàn)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