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鐵素體?其性能有哪些?如何鑒別? 答:鐵素體是碳溶解于α-Fe中形成的固溶體,,是體心立方格,,用符號“F”表示,雖然原子排列沒有γ-Fe緊密,,但是由于晶格的 空隙分散,,幾乎不能溶解碳,在727℃時的碳的溶解度最大,,也僅僅只有0.0218%,,在鐵碳相圖中可見,溫度下降,,碳的溶解度減少,。室溫鐵素體的溶碳量為0.006%,所以可以把鐵素體看成純的α-Fe,。在770℃以下具有(鐵)磁性,,高于這個溫度磁性就消失(具有順磁性)。以鐵素體為主要基體組織的鐵碳合金適用于塑性變形加工,。 鐵素體的鑒別:①顯微硬度法鑒別,,根據(jù)鐵素體的硬度,在200HV以下的白色組織,,可以判定為鐵素體,,適用于碳鋼中白色網(wǎng)狀分布的組織。 ②鐵素體晶粒,,是呈明亮的多邊形特征,。 ③淬火鋼中的未溶鐵素體,具有明顯的邊界,,存在于馬氏體的相界邊緣上,,與馬氏體在同一焦距上。 2. 什么是奧氏體,?其性能有哪些? 如何鑒別,? 答:奧氏體是碳溶解于γ-Fe晶格中形成的間隙固溶體,是面心立方晶格,用符號“A”表示,。由于晶格中空隙較大而且集中,,所以有利于碳的溶入,在1148℃時的最大溶解度為2.11%,比鐵素體的溶碳能力強,。由于奧氏體是高溫相,,最低存在溫度是727℃,在這個溫度下,,奧氏體的溶解碳量是一個固定值0.77%,。由于奧氏體的溶碳量比鐵素體高,雖然是高溫組織,,但是它的硬度仍然比鐵素體的高,。奧氏體是單相組織,強度,、硬度低,,塑性較好,是鍛造的加熱溫度選擇區(qū)間,。奧氏體是無磁性相(見圖1-5),。 圖1-5奧氏體組織(Mn18固溶組織) 奧氏體的鑒別: ①奧氏體晶粒組織中往往出現(xiàn)孿晶,可以利用這個特征來判定,, ②在淬硬鋼中,,殘余奧氏體由于軟的特性,和硬相馬氏體組織不在同一焦距上,,和馬氏體邊界不明顯,,分布在馬氏體針葉的夾角處(見圖1-6中白色塊狀組織)。 圖1-6塊狀白色奧氏體組織 3. 什么是珠光體,? 答:珠光體是鐵素休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平衡組織呈層片狀。它是高溫奧氏體冷至Ar1~550℃時發(fā)生共析反應(yīng)后的產(chǎn)物,。其含碳量為0.77%,。在Ar1~650℃之間形成間距較大的粗珠光體組織;在650~600℃之間形成間距較小的細(xì)粗珠光體組織,;在600~550℃形成間距極細(xì)小的極細(xì)珠光體組織,。 珠光體中的滲碳體以片狀分布時,稱為片狀珠光體(見圖1-8),,以顆粒狀分布時,,稱為球狀珠光體(見1-9)。珠光體的機械性能與珠光體片層何距及滲碳體的分布形狀有關(guān),,越細(xì)化其強度越高,。球狀珠光體比片狀珠光體的機械性能一般說來要好,。低中碳鋼中的球狀珠光體適合于變形加工。 碳鋼在平衡狀態(tài)下:共析鋼的組織是珠光體,,亞共析鋼的組織是珠光體+鐵素體,,過共析鋼為珠光體+滲碳體。珠光體是一個很穩(wěn)定的平衡組織,。 圖1-8 片狀珠光體組織 圖1-9球狀珠光 4. 何謂回火索氏體,?組織形態(tài)如何? 答:索氏體是固溶體中鐵素體與滲碳體分解的多相組織產(chǎn)物,,比珠光體要細(xì)。將淬火鋼在450~600℃下進(jìn)行回火,,即可獲得索氏體組織,。由回火得到的索氏體,稱回火索氏體,。一些重耍零件在熱處理操作中,,要求進(jìn)行調(diào)質(zhì)處理,即淬火+高溫回火處理,,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回火索氏體(見圖1-10),。 用正火的方法,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然后在空氣中冷卻,。或者用等溫的方法,,即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然后投入到600~670℃的鹽浴爐中,讓其等溫分解也可得到索氏體,。 圖1-10 索氏體組織 5. 何謂回火屈氏體,?組織形態(tài)如何? 答:屈氏休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它的結(jié)構(gòu)更細(xì),,因而無法用光學(xué)顯微鏡辯認(rèn)(見圖1-11)。 屈氏體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組織,,可由奧氏體等溫轉(zhuǎn)變獲得,,也可由淬火鋼經(jīng)回火獲得。將碳素鋼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在600~550℃的鹽浴中等溫,,可得到屈民體。也可由淬火后的鋼再加熱到300~450℃回火而獲得,。這種回火屈氏體其有更高的硬度和強度,。 圖1-11 屈氏體組織 6. 馬氏體組織形態(tài)如何,? 答: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馬氏體是高溫奧氏體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而過冷到某一溫度(Ms)以下時而形成的,。在各種組織中,,它的比容最大,組織很不穩(wěn)定,。將淬火馬氏體在低溫下進(jìn)行回火,,使細(xì)小的碳化物沿馬氏體晶格析出,這種馬氏體稱為回火馬氏體,。 高碳馬氏體的特點是呈針狀分布(見圖1-13(a)),,各馬氏體針之間互60o或120o夾角,具有高的硬度和高的強度,,但脆性較大,。在熱處理過程中,若淬火時采用快速加熱,,奧氏休 的形成速度也大,,因而將得到細(xì)小晶粒的奧氏體,這時淬火所得到的馬氏體也就極細(xì)小,,在顯微鏡下看不出其馬氏體針形貌,,稱之為隱晶馬氏體。 低碳鋼在較高的溫度加熱經(jīng)強烈淬火操作后,,獲得一種強度和韌性都很好的馬氏體結(jié)構(gòu),,其形狀呈細(xì)長的板條,條與條之間大致上平行排列,,稱之為板條狀馬氏體(見圖1-13(b)),。 低碳鋼由于晶格缺陷少,馬氏體形成時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容易平直,,呈微觀臺階形成后,,宏觀上呈條狀形態(tài);而高碳鋼晶格缺陷多,,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呈平直狀態(tài)困難,,微觀呈臺階狀,宏觀界面就呈弧形,。構(gòu),,其形狀呈細(xì)長的板條,條與條之間大致上平行排列,,稱之為板條狀馬氏體(見圖1-13(b)),。 低碳鋼由于晶格缺陷少,馬氏體形成時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容易平直,,呈微觀臺階形成后,,宏觀上呈條狀形態(tài),;而高碳鋼晶格缺陷多,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呈平直狀態(tài)困難,,微觀呈臺階狀,,宏觀界面就呈弧形。 7. 什么是貝氏體,?鋼中常見的貝氏體有幾種,?各有何特點? 答:貝氏體是過冷奧氏體的中溫轉(zhuǎn)變產(chǎn)物,,分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見圖1-14),。上貝氏體的組織呈羽毛狀,由成束平行的條狀鐵素體和條間斷續(xù)分布的滲碳體所組成,。它是過冷奧氏體在約550~400℃范圍內(nèi)轉(zhuǎn)變的產(chǎn)物,,其硬度度為40~45HRC。 下貝氏體組織呈針狀,,是片狀鐵素體與在其內(nèi)部沉淀的細(xì)微碳化物所組成的兩相組織,,形成溫度約在400℃至Ms之間,,其硬度為43~58HRC,。 盡管貝氏體具有較高的硬度,但其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卻相當(dāng)高,,因此,,貝氏體的等溫轉(zhuǎn)變在生產(chǎn)上有很強實際意義。 8. 什么是萊氏體?什么是低溫萊氏體?它們的性能有何特點? 答:萊氏體位于鐵碳平衡圖的鑄鐵部分的4.3%C處,,是雙相共晶結(jié)構(gòu)的組織,。在727℃以上是奧氏體和滲碳體兩相共晶的機械泥合物:在室混下是滲碳體和珠光體的機械混合物Fe3C+(α-Fe(C)+ Fe3C)(見圖1-12)。 形成過程:合金熔液冷到C點1148℃時,,在恒溫下發(fā)生共晶轉(zhuǎn)變L4.30→γ2.11+Fe3C,,此共晶體通常稱為萊氏體(L′d)(即高溫萊氏體)。冷到C點以下,,共晶奧氏體中不斷析出二次滲碳體,,它通常依附在共晶滲碳體上而不能分辨。溫度降至727℃時,,共晶奧氏體的含碳量降至0.77%,,在恒溫下轉(zhuǎn)變?yōu)橹楣怏w。最后得到的組織由珠光體分布在共晶滲碳體上所組成,。室溫萊氏體保留了高溫下共晶轉(zhuǎn)變產(chǎn)物的形態(tài)特征,,稱為低溫萊氏體(Ld),但組成相奧氏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 在鑄鐵部分都含有萊氏體組織,,萊氏體的性質(zhì)硬而脆,,共硬度為700HB以上,在一些高合金鋼中也可看到萊氏體,,這種鋼稱為萊氏休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