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威海藏寺遺址武威海藏寺遺址南距武威皇娘娘臺遺址僅有1.5公里,。1983~1985年在武威海藏公園湖底及海藏寺東側的海藏河岸發(fā)現一批齊家文化玉器,、玉料,、石器、骨器,、銅器,。玉色有白玉、青玉,、碧玉,。其中玉璧37件,石璧47件,,最大的1件玉璧,,直徑為15、孔徑7.5,、厚0.5厘米,。有1件玉石璧為圓角方形。因還有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毛坯、原材料,,所以,,該遺址被認定為是一處齊家文化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址。因這里與武威皇娘娘臺遺址距離很近,,故而被推測應是皇娘娘臺遺址的一部分,。遺址中出土的玉石璧有圓形、圓角方形,、不規(guī)則形等三種形制,。 圓形玉璧,青色玉質,,有褐色和紅色沁斑,。體扁平,呈規(guī)則圓形片狀,;內外緣十分規(guī)整,,薄厚均勻,中心有一單面穿圓孔,,經過打磨修飾,。通體打磨圓潤光滑,素面無紋,。直徑15,、孔徑7.4、厚0.6厘米,。
圓角方形玉璧,,青色玉質,。體扁平,呈不規(guī)則方形,,圓角,;薄厚不均,中心有一單面穿圓孔,,管鉆痕跡明顯,,兩面均有長度為7.5厘米的開料痕跡。直徑7.5,、孔徑3,、厚0.6厘米。
不規(guī)則形玉璧,,這種形制的玉璧數量較少,,大都因材制作,形成不同的形狀,。武威海藏寺出土的這件玉璧,,一半呈黃綠色,一半呈青綠色,,平面似桃形,,中間厚,周邊薄,,一面光滑,,一面凹凸不平,上圓角凸出,,下圓角呈凹型,,近中部有一單面穿孔。據分析這件玉璧可能是齊家文化玉璧的雛形,,對研究玉璧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最大直徑20.5、孔徑4.2~4.8,、厚1~3.6厘米,。
3.廣河齊家坪遺址1975年甘肅省博物館發(fā)掘廣河縣齊家坪遺址清理墓葬118座,出土了一些玉器,。并在遺址上發(fā)現玉璧與玉琮,,以及石璧、銅鏡等重要遺物,。遺址中出土的玉石璧主要以圓形為主,。 玉璧,青白玉泛黃玉質。近正圓形,,表面拋光欠佳,,璧面留有一直線切割痕跡,未做修整,,斷面不等高,,一邊高,一邊低,,中孔較大,。直徑9.1厘米。
玉璧,,綠色玉質,,有土色沁斑,石性較強,。體扁平,,圓形片狀,開片平整,,外緣切削近正圓,,周緣不甚規(guī)整,有起伏,。中心有一單面穿圓孔,,孔徑兩面大小不一,孔壁內磨痕明顯,,出鉆處打磨修整,。直徑19.5,、孔徑5.7,、厚0.5厘米。
4.永靖秦魏家遺址永靖秦魏家遺址位于永靖縣蓮花城西南的臺地上,。1959年和1960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過兩次發(fā)掘,,揭露齊家文化墓地兩處,面積達1011平方米,,出土石璧5件,,40多件綠松石珠。其中兩件石璧為隨葬品,,分別出自75號墓與123號墓,。據介紹,該遺址出土的玉石璧,,有圓形,、橢圓形與圓角方形三種形制。 圓形,青綠色石質,。外圓邊緣有一道切割痕,。直徑10.7、孔徑3.5,、厚1.4厘米,。
橢圓形,白色石質,。有黑斑沁,。最大徑16.7、最小徑11.8,、孔徑4.7,、厚1.5厘米。
圓角方形,,青色石質,。有黑點沁和朱砂。外緣經過打磨,。長15.5,、寬13.5、孔徑4.6,、厚1.4厘米,。
圓角方形,白色石質,。外緣先琢后磨,。直徑23.5、孔徑7,、厚2厘米,。
5.積石山新莊坪遺址臨夏積石山新莊坪遺址位于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新莊坪村的銀川河臺地上,距大河莊和秦魏家兩個齊家文化遺址約10公里,。1989年10月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調查,,獲得一大批齊家文化遺存。其中有9件玉石璧,,絕大部分為圓形,,有一件半成品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還有一件圓形青玉璧和玉璧芯同為一體的一組器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標本,,對我們研究齊家文化玉器加工工藝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出土的玉石璧最大的1件直徑19,、厚0.6厘米,。歷年來在積石山新莊坪遺址還發(fā)現了大量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環(huán),、三璜聯璧、玉錛,、玉鑿,、玉璧芯等,尤為重要的是還發(fā)現了有領玉璧與牙璋,。 圓形,,黃褐色玉質。圓形,。表面光潔,,邊緣周正;好為單孔鉆,,兩面孔徑大小不一,,孔壁留有明顯螺旋鉆痕,出鉆處留有破茬,,均未修飾打磨,。表面打磨光滑。直徑5.9,、孔徑3.2,、厚0.5厘米。
圓形,,青灰色玉質,,表面大部分受沁呈土黃色。體扁平,,圓形片狀,,內外緣規(guī)整,中心有一單面穿圓孔,,上大下小,,孔壁傾斜并留有管鉆的螺旋痕,。璧邊緣有三處線鋸切割痕和一處掰剝茬,,通體磨光,素面無紋,。此璧有原配玉圓芯,,色澤為統(tǒng)一玉料。玉璧芯為梯形臺狀,,芯與璧同為一體,,經鉆切而分離,鉆孔技術為單面鉆。這組玉璧,、芯,,對齊家文化玉器加工工藝特征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標本,。直徑13~13.2,、孔徑4.5~5.1、厚0.4厘米,。
三璜聯璧,,灰綠色玉質,質地較細膩,,肌里含雜質較多,,局部有土色和褐色沁斑。體扁平,,片狀,,三件玉璜組成一個完整玉璧形,近正圓,。開片平整,,厚薄不均,1號表面有沁,,璜面平滑,,3號表面上有一明顯割痕。每件玉璜兩端均各有一個單面穿小圓孔,,系切割磨光而成,;璜與璜之間切痕平直。外緣基本規(guī)整,,內緣似穿孔所成,,圓弧順滑流暢,內孔傾斜,,螺旋紋鉆痕清晰,,留有臺痕。長邊10~10.2,、短邊4~4.9,、寬3.4~3.7、厚0.2~0.4厘米,。
不規(guī)則形,,齊家文化出土有大量玉石壁,外形多近圓形或方圓,,略加打磨修整,,工藝制作簡略,、粗糙。積石山新莊坪出土的這件不規(guī)則石璧,,選用灰綠色泥質沉積巖,,質地不純,硬度不高,。平面呈不規(guī)則方形,,表面留有多道直線切割痕跡,四邊凹凸起伏,,斷面略有弧度,,在凹弧的一面有兩道切割痕,中部有一單面穿孔,,孔沿未加修整,。長22、孔徑5.6,、厚2.3厘米,。這可能是一件石璧的半成品,或是一件大型石璧或大型穿孔板狀石器的殘件,。
原文:齊家文化玉石璧用途與源流問題研究——王裕昌 資源出處:《收藏家》2017年2月刊總24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