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一個樂觀主義詞人,,雖然屢遭挫折,但扔能瀟灑面對,,很多詩詞都能感受其隨遇而安的曠達(dá)和灑脫,。而其《臨江仙·送錢穆父》更是將這種豁達(dá)灑脫表現(xiàn)到了極致,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代: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北宋元祐初年,,蘇軾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兩人意氣相投,,年齡也相當(dāng),,友情很好。元祐三年,,錢穆父出任越州知府,,都門飲宴后一別三年,此次在杭州再次相逢,,兩人彼此會心的一笑,,猶如春天之和煦溫暖。 這一笑,,是久別重逢的欣然一笑,,再次和友人相見,內(nèi)心的喜悅油然而生,。這一笑,,是飄零已久后再次遇到同道中人的舒心一笑。紅塵俗世之中,,難得遇到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與老友的相聚就像度過寒冬迎來春日般溫暖。詞作中,,蘇軾借用了白居易的《贈元稹》中“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來感慨友人不為外物所動的氣節(jié),。同時這句也是蘇軾對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和堅貞操守的真實寫照,。 可惜的是,相聚不久,,錢穆父的孤帆就要連夜起航,,淡月微云發(fā)著淡淡的惆悵為他送行,此處的淡月微云一改以往送別詞中的悲涼意境,,形象高妙,。沒有明月當(dāng)空的晴朗,也沒有陰云密布的壓抑,,而是一種淡淡而悠揚(yáng)的憂傷思緒,。這種淡淡的憂傷也許是友人的離去造成了蘇軾心靈的孤寂,身邊少了一改志趣相投的朋友,,另一方面也許是自己對于宦海沉浮中身世飄零的感慨,。 “尊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憂傷改為曠達(dá),,說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姬不必為離愁別恨而哀怨,,一首不要增加行者和送行人臨別的悲感,二是世間的離別本就是常事,不用哀愁,。這兩者看似有矛盾,,其實可以統(tǒng)一到強(qiáng)抑悲傷,勉為達(dá)觀這一點(diǎn)上,,這也符合蘇軾官場多故之后鍛煉出來的堅韌性格,。最后兩句說的是,何必為了暫時的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就如逆旅,,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呢,?以對友人的安慰和開釋胸懷結(jié)束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一生雖然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和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dāng)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總能“游于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嫻雅自適的態(tài)度和應(yīng)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xiàn)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dá)和灑脫,。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溫”“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钡染洌翘K軾這種豪放性格,,豁達(dá)態(tài)度的集中表現(xiàn)。但這些曠達(dá)之語的背后,,讀者仍然能體察到詞人對仕宦沉浮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感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