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宮庭內(nèi)部博取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的斗爭是極為慘烈的,,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一旦控制全局的智慧雙眼被蒙住了,,那他注定只能成為一個失敗者,。唐太宗李世民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堅決地讓親情為權(quán)力讓路,從而成就了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貞觀之治”,。 秦王府與東宮,、齊王府之間斗爭的高朝來臨之前,其他小波小浪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以前,,因李世民的軍功卓著,秦王府的威望已遠遠高于東宮和齊王府,,但在以后的三年多時間里,,李世民既無新的戰(zhàn)功,又屢遭兄弟的傾軋,、妃嬪讒言,,使秦王府的地位大不如以前了。就軍事實力而言,,東宮加上齊王府要比秦王府強大得多,;從政治影響方面來看,,因李建成身為太子,宮中妃嬪,、朝中大臣和地方勢力依附東宮的相對多些,,秦王府處于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 矛盾的激化始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一日,。這天,李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喝酒,,幾杯酒下肚,,李世民突覺肚子痛,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場,,將他背回到自己的西宮后,,竟吐起了血,這就加重了秦府的憂懼感,。在這種情況下,,房玄齡便與杜如晦共勸李世民要下決心,誅除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齡等策劃政變的主張,其實是正符合李世民心意的,,但要將這種想法變?yōu)樾袆?,李世民仍存在若干顧慮。及至后來,,房玄齡,、杜如晦因受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忌恨而被逐出秦府,秦府中李世民的心腹之臣就只剩下長孫無忌和舅父高士廉以及秦王府將領(lǐng)尉遲敬德等繼續(xù)進行策劃,。 此時,,突厥率數(shù)萬騎兵進犯中原,入侵塞邊,。這種事情如果放在過去,,一般都是由秦王李世民帶軍去征討,然而這次李建成則舉薦李元吉和李藝北征,,目的在于使李世民與軍隊隔離,,將其困于京師,防止李世民掌握兵權(quán),,而李淵卻答應(yīng)了這一請求,。 從另一方面看,李建成和李元吉這樣做,,也是想借出兵討伐突厥之機,,將兵權(quán)控制在自己手中,。李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jié),、段志玄及秦王府右三統(tǒng)軍秦叔寶與之同行,,并檢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加強李元吉的軍隊,,以此削奪李世民的兵權(quán),,然后以圖謀殺李世民。這一計劃有人密告給了李世民,,李世民立即同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shù)壬塘繉Σ摺4蠹乙恢乱庖娛侵挥胁扇》浅P袆?,先發(fā)制人,,才能扭轉(zhuǎn)危機,而且事到如今,,更沒有任何猶豫的余地了,。于是他們勸李世民“先事圖之”。 李世民也知禍在旦夕,,但事到臨頭,,他仍顧慮“骨肉相殘”的悲劇,并想出了“欽俟其發(fā),,然后以義討之”的想法,。尉遲敬德則快人快語地說:“禍機重發(fā),而五猶晏然不以為憂,,大王縱自輕,,如宗廟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他還激李世民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蓄養(yǎng)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接甲執(zhí)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此時的李世民,,雖然只有29歲,,但因他是秦王府的最高主持者,他必須事事深思熟慮,。他此時自然明白,,秦王府與東宮、齊王府集團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對比懸殊,,除此之外,,一旦交兵,秦王府兩面受敵,,必然陷入險境,這一枝節(jié)李世民是不能不考慮進去的,。所以,,他還要在行動之前聽聽更多人的意見。問其他府僚,,都說:“齊王兇戾,,終不肯事其兄。比聞護軍薛實嘗謂齊王說:‘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終主唐祀?!R王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伺c太子謀亂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亂心無厭,,何所不為,!若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復(fù)唐有,。以大王之賢,,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殉匹夫之節(jié),,忘社稷之計乎,!” 齊王李元吉既有此心,太子李建成又如此不容李世民,,事已如此,,又有眾人支持,,李世民也只有橫下一條心去干了。 由于事情重大,,以弱勢而制強敵,,必須有一個嚴密、周到的行動方案,。于是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密招先前被逐出秦王府的房玄齡,、杜如晦入王府商議決策。房,、杜二人以前曾建議過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未被采納?,F(xiàn)被貶在家,,深恐李世民仍然疑而不決,中途變卦,,便想用激將法再激他一次,。他倆對長孫無忌說:“皇上已經(jīng)有旨,不許我們再為秦王效力,,如今如果再私下里去見秦王,,一定會因此被殺頭的,我們哪里敢去聽秦王的教誨呢,?” 這一招果然有效,,李世民聽說后,果然怒罵道:“玄齡,、如晦豈叛我邪,!”并取下佩刀給尉遲敬德說:“公往視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便再去找房玄齡,、杜如晦,,說:“王已決計,公宜速入共謀之,。吾屬四人,,不可群行道中?!狈啃g和杜如晦聞聽此言,,知李世民決心已下,便化裝成道士與長孫無忌潛入秦王府內(nèi),尉遲敬德則由他道進入,。 這一天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二日,,經(jīng)過一整夜商議,大計終于確定下來,,并分頭布置行動,,李世民至此決定走上風(fēng)雨不歸的奪權(quán)之路。 凡做大事,,不能總是猶豫不決,,坐失舉事良機;又不可草率從事,,不計后果,。因此,做事前前思后想,、三思而行是必要的,,而一旦決定就要當(dāng)機立斷、付諸行動,,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重大決策取得更多的獲勝把握,。李世民即是如此,他的猶豫,、沉著、臨事不慌并不多余,;而一旦深思熟慮之后又不容置疑,,不容猶豫,反而成了主導(dǎo)者,,這是正確的,。 謀略上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之說,。何來東風(fēng),,諸葛公能祭也;所謂的祭,,實際上是謀的結(jié)果,,何況東風(fēng)西風(fēng)在自然界中也并不是絕對受季節(jié)變化的,謀的因素才是關(guān)鍵,。 主意拿定之后,,李世民及其僚屬經(jīng)過周密的部署,決定在玄武門伏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門即長安宮城北門,,地位重要,是唐朝中央禁衛(wèi)部隊屯守三所。負責(zé)門衛(wèi)的是將領(lǐng)常何,,此人是李建成的舊屬,,后被李世民所收買,這就為李世民的舉事提供了極大便利,。此外,,守衛(wèi)玄武門的其他一些將領(lǐng),也被李世民收買,。應(yīng)當(dāng)說,,在京師處于劣勢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將領(lǐng)處打主意,,是很有遠見的一招,。 為師出有名,李世民便尋機找借口,。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三日,,太白復(fù)經(jīng)天,太史令傅奕密奏高祖:“太白見秦分,,秦王當(dāng)有天下,。”李淵將星狀單獨交給李世民,,李世民便乘機密奏李建成,、李元吉與尹德妃、張婕妤淫亂之事,,并說:“臣于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 李世民的這番話,,是在申明自己只是因平叛功顯才被猜忌,、不容的,這便把兄弟間“骨肉相殘”的責(zé)任全部推到李建成與李元吉的身上了,。高祖聽后雖感愕然,,但也不敢輕信,便說:“明當(dāng)鞠問,,汝宜早參,。”即令通知太子、齊王明天早朝,,由諸大臣公斷曲直,。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玄武門是皇宮大門,是入宮必經(jīng)之路,。然而就在此時,,后宮張婕妤探得了李世民的動機,立刻向李建成報告,。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認為應(yīng)暫避一下風(fēng)頭,托病不去上朝,,觀察一下形勢再作打算,。李建成認為只要布置好兵力,玄武門的守將又是自己人,,還有嬪妃做內(nèi)應(yīng),,怕他何來?不妨進宮看看動靜再說,。 倆人騎馬進入玄武門,,叫親信侍衛(wèi)在宮外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發(fā)現(xiàn)情況異常,,李元吉對李建成說:“殿下,今天氣氛怎么這樣肅殺,,連一個侍衛(wèi)都不見,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倆人撥馬便往回走。 其實,,李世民帶領(lǐng)親信將領(lǐng)早已進宮,,這時見二人正要溜走,便從隱蔽處走了出來,,喊道:“殿下,,別走?!崩罱ǔ?、李元吉料想不到李世民會在此時現(xiàn)身,而且全副武裝,知道事情不妙,,走得更快了,。不一會兒便來到玄武門前,大喊:“常何,,快開門,!”然而任憑他倆叫破嗓子,也無人搭理,。李元吉大罵:“我們上當(dāng)了,常何投靠了李世民,?!闭f著,他彎弓搭箭射過城門,,落在城外的草地上,,在那里等候的親隨接到警報,立即馳馬去東宮報信,。 李建成也動起手來,,他不問情由,一連向李世民連發(fā)三箭,,因為心慌意亂,,失去準頭,皆未射中,。李世民卻早有準備,,只一箭就把李建成射中落馬,頓時氣絕身亡,。 李元吉急忙逃去,,迎面碰上尉遲敬德,他回轉(zhuǎn)馬頭逃跑,,忽然一陣亂箭射來,,他趁勢滾下馬鞍,想鉆進附近的樹林里躲藏,,誰知李世民此時已繞過來堵住了他的退路,。兩人相見,立即扭在一起,。李元吉拼著全身力氣,,壓在李世民身上,要用雙手去扼他的脖子,,恰在這時尉遲敬德趕到,,李元吉放開了李世民,,撒腿就跑,被尉遲敬德一箭射死,。 此時玄武門外已聚集了不少兵馬,。東宮接到警報后,大將馮詡,、馮立和齊王府的薛萬徹帶領(lǐng)二千多名衛(wèi)士在攻打大門,,常何急命人抵住大門,玄武門守將敬君弘,、呂世衡出城作戰(zhàn),,不幸戰(zhàn)死。東宮,、齊王府的人馬又分兵去攻打秦王府,,一場更大的戰(zhàn)亂就要釀成。正在此時,,尉遲敬德走上城樓,,扔下兩顆帶血的人頭,大聲喊道:“太子和齊王聯(lián)合謀反,,奉皇上之命討伐二賊,,你們看,這就是他們的下場,,你們要為誰賣命,?”東宮和齊王府的人看見兩顆人頭果然是他們的主子,既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已經(jīng)被殺,,除了作鳥獸散,,他們還為誰賣命,于是局勢旋即平定下來,。事后李世民對他們不予追究,,并把他們爭取過來為秦王府效力,所以這次兄弟相殘之事并沒引起更大的戰(zhàn)事,。 當(dāng)三兄弟打得你死我活,,李淵正帶著大臣、妃嬪在太極宮中乘船游玩,,此時尉遲敬德卻一身豪氣地前來“逼宮”:“陛下,太子,、齊王叛亂,,已被秦王殺死,特派微臣前來為陛下保駕,!” 李淵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難過,,一時無話,,只趕緊吩咐船只靠岸,便問在側(cè)的大臣裴寂:“此事該如何收場,?” 裴寂是個佞臣,,忙推托說:“這是陛下的家事?!笔挰r,、陳叔達卻趁機進言說:“建成、元吉本不預(yù)義謀,,又無功于天下,,嫉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士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wù),無復(fù)事矣,?!?/p> 李淵見大勢已定,便順勢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此時,,宿衛(wèi)及秦王府兵與東宮,、齊王府兵的戰(zhàn)斗尚未全部結(jié)束,李淵便寫了“手敕”,,命令所有的軍隊一律聽秦王的處置,。 玄武門之變就這樣以李世民的成功而告結(jié)束。 李淵及時改立秦王為太子,,并敕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翻要其處決。八月,,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傳位于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對帝王而言,,國事與家事常常扯在一起糾纏不清,這很容易令父子,、兄弟互相成為政治上的對手,。李世民殘兄弟的行為我們很難從感情的角度作出評判,,因為畢竟政治斗爭的殘酷性在不斷驗證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真理,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關(guān)鍵時刻對親情的割舍成就了其一生的政治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