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點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語文課是接觸頻率最高的一門課,,但不少學生卻為了“寫作文”而絞盡腦汁,,即便到了工作崗位,文字表達能力還是差強人意,。 寫作可以訓練嗎,?對此,青年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師張怡微的回答是肯定的,。 身材嬌小,面目清秀,生長于上海的張怡微是典型的江南女子,,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過而立之年,,已是著作等身,,橫掃兩岸三地各大文學獎項。 2017年,,從臺灣學成歸來,,張怡微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任教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 “第一教育”特別邀請履新不久的張怡微,,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談如何訓練和提高寫作,! 去年9月,,“第一教育”曾經(jīng)獨家采訪85后青年作家張怡微,請她為青少年寫作診脈開方(從新概念作文一等獎到臺灣各大文學獎冠軍,,作家張怡微為學生寫作支招:模仿和背誦是訓練寫作的基石),。 彼時的張怡微,還是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的在讀博士,。時隔一年,,張怡微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回到故鄉(xiāng)上海,受聘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
這一年中,張怡微精進不斷,,在完成學業(yè)之外,,出版《細民盛宴》、《櫻桃青衣》兩本小說集,,為歷時五年的“家族試驗”寫作計劃畫上圓滿句號,。 如今,站上復旦大學的講臺,,帶教MFA(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研究生,,張怡微對學生群體的寫作現(xiàn)狀有了更多的觀察和思考。
“以前有過蠻多爭議,,寫作可不可以教,?現(xiàn)在討論得少了,不同大學的寫作專業(yè)逐漸形成各自的風格,?!?/span> 張怡微介紹,復旦大學作為國內(nèi)首家開設MFA專業(yè)的高校,堅持對中文基本功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培養(yǎng)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實踐。
說到底,,寫作關乎的是輸入(閱讀)和輸出(寫作)兩件事,,那么,如何才是打開閱讀和寫作的正確方式呢,? 張怡微最新作品《細民盛宴》和《櫻桃青衣》 閱讀張怡微的作品,,你很難想象這是出自一個剛到而立之年,大部分時光在校園中度過的青年作家之手,。
張怡微筆下的市井社會,,憂傷中又不失通達,道盡了世情艱辛,、人生悲歡,。
年紀輕輕的作家何以對社會、對人生有如此豐富而深入的考量,?對此,,張怡微卻說,她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是通過文本分析而得,。
“我讀通俗小說,,里面包含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些可能已經(jīng)過時了,,但挖出來看看,,又覺得其實是這樣的;還有些道理似乎是矛盾的,,實際上恰恰是真實生活的沖突來源,。”
張怡微對世情的理解高于常人,,得益于其在博士階段對古典小說的深入閱讀,,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她在經(jīng)典作品中尋找前人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裁剪素材,,發(fā)掘自己的寫作線索。
“王安憶是復旦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奠基人,,她經(jīng)常說,,如果我們能培養(yǎng)出好的讀者,目標就算完成了,?!睂Υ耍瑥堚⑸钜詾槿弧?/span> 和過去相比,,現(xiàn)代人的煩惱不是無書可讀,,而是可供選擇的書目太多,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高質量的閱讀,。 針對這一現(xiàn)象,張怡微坦言,,書不一定要讀很多,但是一定要讀得非常細,,包括電影也可以精讀,。
首先是反復讀。
“有一天我上完課很累,,就把許鞍華導演的90年代電影《半生緣》翻出來看,。雖然這部電影我已經(jīng)看過五六遍了,但是這一次看,,又生出新的感悟,。”
張怡微注意到,,電影中涉及女主角顧曼璐的情節(jié)切換,,即從少女時代,到淪為舞女,,再到上牌桌遇老板冷落,,及至搭識商人祝鴻才,嫁于其為婦,,復又被厭棄的人生遭際,,貫穿始終的背景音樂是徐麗仙的彈詞《焚香記》,講述王魁負桂英的民間傳奇,。
“我意識到,,這是導演放置在此的一根很細的線,把電影主人公和彈詞中的人物并置在同一空間,,暗示兩者命運之間的遙遠輝映,。” 張怡微強調(diào),,精讀一部作品,,一定要一幀一幀地看,反復地研讀,,看電影是如此,,讀書也是一樣,當然,前提是好書,。
“關于精讀,,一個最笨拙的方法,就是帶著問題一再重讀,?!?/span>張怡微提出,初歷文學的讀者可以結合文藝評論,,看別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問題的,。
比如,張愛玲小說里的“門”和“月亮”,、佛教的“鏡子”,、道教的“鏡子”、陰陽相隔的媒介(橋,、井,、鏡)之類;又如,,釵是什么意涵,?女人的鞋子有什么隱喻?女人的頭發(fā)象征什么,,男人的頭發(fā)象征什么,?
“中國的這些物質都很有淵源,不是發(fā)揮出來的,,老作家也都很嫻熟地駕馭這些道具,。”
順著這些閱讀要點,,張怡微在埋頭讀書之余,,堅持邊讀書,邊做筆記的習慣,。
“好記性敵不過爛筆頭,,除非你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痹跀?shù)字化,、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很少有人再愿意靜下心來,,用手抄的方式,,記錄下書中精華。
但弊端隨之而來,,很多人看上去“博覽群書”,,卻流于淺閱讀,。一本書“掃”完了,隨手一扔,,很快忘掉八九成,,至多只記了個情節(jié)概要。
“做摘抄要有目的性,,除了最基本的好詞好句,,還有謀篇布局?!痹趯嵺`中,,張怡微有意識地以問題為線索,在梳理文本的基礎上,,把相關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
比如,她讀馮夢龍的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專門讀一遍,,整理出男主人公李甲“哭”的橋段,,全部摘錄下來(馮夢龍擅長用“哭”來表現(xiàn)人物的“有情有義”),。 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西游記》,就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特地找到孫悟空不同時期不同名字的出場片段,,一一抄寫下來。
“你也可以借助現(xiàn)代工具,,搜索‘哭’,,但是信息會不全,因為語言是千變?nèi)f化的,,可能不用‘哭’,,而用‘泣淚’來代替,搜索工具還沒有辦法識別,?!?/span>
張怡微說,閱讀無捷徑,,除了對文本的縱向研究,,還可以展開想象,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不同文本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
比如讀王安憶的《長恨歌》,主人公王琦瑤不是一個人,,而是上海的小兒女情態(tài),,有千千萬萬個王琦瑤,。
小說里,片場導演對王琦瑤的評價是“員外家的小姐,,祝英臺之流”,,對她的好朋友的評價是“賈母的粗使丫頭”。 由此可以聯(lián)想,,《紅樓夢》里面,,賈母有幾個厲害的丫頭?粗使丫頭又是什么樣的,?粗使丫頭中,,傻大姐與查抄大觀園有什么關系?
“這些都是基于細讀可以提出的問題,,其中的答案,,好像沒辦法教,只有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才能夠理解和體會,。” 現(xiàn)在的孩子眼界開闊,,從小就有機會出國旅游,,父母帶孩子外出長見識的意識也很強,但是臨到寫作,,學生們還是抱怨沒東西可寫,,老生常談少有新意。
究其原因,,張怡微覺得是缺乏走心的思考,。其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不論是豐富多彩,,還是逼仄狹隘,再微小的細節(jié),,都可以孕育出豐富的寫作,。
“多聽別人講話,從中發(fā)現(xiàn)有意思的東西,?!?/span>這是張怡微對學生的提議。 文學專業(yè)出身的她,,閱讀面和關注點很廣,,尤其喜歡收聽和收看新聞,每每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線索,,就進一步查找資料,,深挖下去,,有時,還會借助一些工具做分析和推理,。
“表情包和二次元是當下最流行的概念,,這些是社會學的傳播工具,和我的專業(yè)沒有關系,,但和生活密切相關,。” 在張怡微的眼里,,雖然流行的東西一直在變,,今年的結論可能到明年就過時了,但是一定會有一個初步的結論:這一代,,或者至少這一年,,年輕人關心什么?
“我把這些元素和我的故事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喜歡做的嘗試,。” 這些年,,張怡微努力地了解文學之外的疆域,,涉及經(jīng)濟學、社會學,、傳播學,,甚至技術,,因而閱讀她的作品,,會覺得很接地氣,仔細回想一下,,其中的細節(jié)的的確確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生過,,只是未曾留意,或者多做思考,。
“找資料的過程是有趣的,,由此及彼,一個話題引出另一個話題,,不斷地挖掘出‘新的料’,,這些話題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span> 個人的生活閱歷有限,,通過閱讀、查資料,、思考,、再回到文本閱讀的循環(huán),,把別人的生活經(jīng)驗嫁接過來,不愁找不到寫作材料,。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張怡微認為,,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問學生,,平時是不是經(jīng)常寫作,?他們告訴我,散文最多寫1000來字,,這讓我非常吃驚,。” 張怡微分析,,高考作文要求800字,,過了大學本科四年,這些研究生的寫作能力卻只增長了這么一點,,怪不得面對3-4萬字的畢業(yè)論文,,他們會頭痛,會喊累,。
至今,,張怡微堅持每個月2到3萬字的輸出量,筆耕不輟,。
“有一段時間,,我為了生計打工,為報紙雜志寫過大量很爛的專欄,,現(xiàn)在看起來,,卻是在不經(jīng)意間做了大量的寫作練習?!?/span> 基于自己的經(jīng)歷,,張怡微提倡學生,不要囿于應試類文章,,還要寫其他的,,如隨筆、讀后感,、概括,。 在教學中,張怡微驚訝地發(fā)現(xiàn)身為中文系研究生,,概括能力差強人意,?!拔易寣W生概括《長生殿》、概括《雷雨》,,問他們講了什么故事,?不少人講得很亂,好幾條線亂串,,沒讀過原作的人根本聽不懂,。”
在張怡微看來,,概括是基本能力,,尤其是對中學生而言,既要言簡意賅,,又要突出重點,。
“一般建議,800字的文章里,,舉例子不要超過五句話,,這就需要基本的概括能力;到了工作崗位,,用到概括的地方更是無處不在,。”
張怡微舉例,,在出版社雜志社報社工作,,要寫稿簽;人家投的小說,,要寫梗概,,向領導說明為什么發(fā)表;當一本書只有你,、作者和譯者看過的時候,,也要撰寫大概內(nèi)容,。
“如果寫出一個盲人摸象的東西就糟糕了,。”張怡微調(diào)侃,。
那么,,如何訓練概括能力呢?
“學術論文大約3萬字,,讀一篇論文需要花費的時間可想而知,。讀博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一周寫五篇期刊論文的摘要,,但實際上論文本身是帶摘要的,。為什么還要我們總結,?實際上是刻意的訓練,要我們能夠表達清楚,,讀到什么,。”
而對于普通的學生群體,,張怡微建議,,從看電影、動畫片,、故事入手,,用簡短的語言提煉要義,這么做,,既不枯燥乏味,,又有切實感受。
“一般用幾句話,,也就是500-600字做概括,,記住一定要自己思考,自己講,,不要到豆瓣上看介紹,。” 除了概括,,看圖說話也是一項最基本的寫作技能,。
“怎么‘看’,其實是區(qū)分作家能力很重要的指標,。在同一場景,,選擇什么素材進入到自己的描述體系,使之有意義,,或者發(fā)現(xiàn)它的意義,,這是可以訓練的?!?/span>
即便在研究生的課堂,,張怡微也會在課程中加入相關的內(nèi)容:給學生看照片,或者找來一些電影,,讓他們說,,看到什么?有什么故事,?
“很多人不會寫景,,實際上是沒有練好看圖說話。”作為一項基本功,,張怡微尤其贊同小朋友多看圖,,可以從照片、漫畫開始,,再到中國畫,、西洋畫等各種體裁。
“從每個人的眼里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如果不知道怎么觀察,,從哪里開始看,就容易遺漏重要信息,,或者跑題,。” 為此,,張怡微訓練學生,,從抓大放小、把握主題,,到細致入微,、抓住細節(jié),再到把看到的信息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她也會用一系列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比如,一幅圖畫有一對母女,,那么媽媽在干嘛,,手里有什么東西?女兒在干嘛,,手里有什么東西,?這幅畫表達了什么意思?
“寫作上很多技巧是從繪畫得來的,?!?/span>張怡微解讀,“背面傅粉”典出于《紅樓夢》,,原來是繪畫的技術處理方法,,即在作畫的絹面上涂一層鉛粉,然后再作畫,,從而把畫面襯托得更加清晰,、鮮明。
借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指的是從反面的立場或者相對的著眼點,間接下筆描寫。
基于這個理論,,她在研讀論文的過程中得到啟發(fā),,王維在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明明已經(jīng)到達情緒的至高點,,為什么調(diào)開筆端,,轉向遠方親人,從“對面”說起,,繼之以“遙知兄弟登高處”的詩句,?
“繪畫和寫作是一脈相承的,從‘看圖’中得到的啟發(fā),,可以通過‘說話’的訓練,,運用到寫作當中?!睆堚⒖偨Y,。 張怡微是寫書者,也是愛書人,。應“第一教育”的邀請,,張怡微結合自身閱讀經(jīng)歷,特別為青少年學生開出一份閱讀書單,,并附上推薦理由: 宮本輝《泥河·螢川》 上海譯文出版社 “<泥河>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兒童文學作品,,質樸誠懇,又不會因為是書寫兒童就故意寫得幼稚,,正是因為孩童看到的是和成人一樣的殘酷世界,,他們的眼睛才會顯出清澈又令人心疼的光芒?!?/泥河> 詹姆斯·瑟伯《公主的月亮——詹姆斯·瑟伯童話集》 譯林出版社
“我小時候很喜歡詹姆斯·瑟伯的<公主的月亮>,,即使是長大了重新體會,還是覺得有些近乎寓言的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意義,?!?/公主的月亮> 康·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學時代影響我非常大的一本書。關于作家如何養(yǎng)成,,也關于生活與愛,。” 詹姆斯·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青春的時候,,接受如此跳躍的,、爆炸的、多愁善感的文學作品正當其時,?!?/span> 《西游記(注評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所謂注評,很像彈幕,。清人張書紳的評點很有意思,。”
關注“第一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