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屬于弦樂,,內弦粗外弦細,,這與聲音每秒鐘振動的次數(shù)(頻律)有關,(通常我們把內弦定音永遠低于外弦,,標準為低純五度,,外弦標準定為a1,這是國際音高,,為440HZ,、)所以,內弦因為粗,,又比外弦低五度,,用物理原理解釋:內弦粗,振的幅度就大,,振動次數(shù)(頻率)就少,、外弦細又緊繃些比內弦還高純五度,,所以外弦振動頻率就高,、假設用一秒鐘來計數(shù),振動頻率高的振幅就小就產生高音,、振動頻率低的振幅就大而產生低音,。 由此決定了內外弦本身的振幅和頻率的不同、(二胡教科書上都拿上把外空弦2和內弦四指等音2做范例講解,,)也就決定了兩弦雖然拉的是G調的上把外弦空弦2和內弦四指2,,但在音色上就稱為外弦2明亮,內弦2渾厚,深沉,,加上揉弦更加悅耳動聽,。所以不管你拉外空弦2、還是外弦上把一指3,,凡是從外弦發(fā)出的音都明亮,,陽光,高亢些,,但在內弦上把四指2,、或中把二指2、三指3都同樣是深沉渾厚柔和的,,你只要理解了頻率和振幅的原理就不難懂了,。 比如民間很多愛好者基本就會拉D調和G調,有的甚至不會換把,,他們一旦遇到高八度的音就用空弦音代替,,其實如果再有一個人幫他合奏,其中一人多在二把位上拉高八度加之揉弦,,那音色就絕了,。兩把二胡同時拉G調,一個拉外弦3不揉弦發(fā)出均衡的明亮的聲波,,一個拉內弦二把位的三指3,,加上揉波,雖然都是等音3,,但它們發(fā)出的3音是純音高和弦,,這就更加優(yōu)美動聽了,就象男高音歌唱家與女高音歌唱家合唱一個音符時發(fā)出不同的音色一樣,。 通過這篇文章的解說,,我們的二胡愛好者就有所啟發(fā):在拉G調時,因為作曲家把最低音定在內空弦上的特點(越劇就G調用得多,,比如閔惠芬大師拉的巜寶玉哭靈》),,抒情曲凡在二把位內外弦有音位的,盡量在二把位通過內外弦共指拉音符時又少換把,,通過各種的弓指法和各種揉弦方法將優(yōu)美旋律用雙手奉送給聽眾的原因所在,。假如你剛入門,或者沒老師教,,沒有自學好,,你能用上把拉也就不錯了,要求高不了,,能產生樂趣就好,! 不知這樣解說您還有什么意見要提,,請各抒已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