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村有一對父子在自家的小作坊里堅持手工做紅木家具,,父親曹炳良從事木工52年,,兒子曹永剛也有24年了。這門手藝從祖上傳下來,,如今已是第四代,,但是第五代…… 如今紅木家具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家具文化中的代表 又受到國人的重視 今天小編要講的 就是兩個紅木家具匠人的故事 拽,霸氣,! 不可以還價,、不允許催著要 曹氏父子的木工作坊地方并不大,最外一間堆著木料,,中間是工作間,,最里面是成品展示區(qū)。一走進來,,就能聞見木頭的香氣,,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加工成型的木料幾乎占滿了整個工作間,唯獨不見膠水和釘子的影子,。 68歲的曹炳良頭發(fā)全白,他撣了撣身上的木屑,,主動過來握手,。這只手既粗糙又有力,像一把鉗子,,他說,,木匠的手都是這樣。他的兒子曹永剛則笑而不語,,仍在一旁忙活著,。 曹炳良父子專門做私人定制的紅木家具,在梅村獨此一家,。他們的名聲不止于當?shù)?,外省的老板也常光顧,而且都是回頭客,。想要訂做家具的主顧們往往要提前來,,因為從預(yù)定到成品,最少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有的甚至要等上一年,。 做生意,都是賣家求買家,,但曹氏父子正相反——曹炳良對客戶有兩個要求:不可以催單,、不要還價。而且他還很倔地說:“等不了的就別來,?!?/p> 其實,只要見過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就能明白其中的理由,。在曹炳良的工作臺的后方,,是一面木制柜子,上下分為好多格,。每個格子里都放著木工的工具,。光銼刀就有大大小小數(shù)十把,加上手工刨,、鋸子等,,工具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每當記者好奇地對著工具問這問那時,,老爺子總是很“拽”地回答:“說了你也不懂?!?/p> 看,,絕活! 純榫卯拼接,,不用釘子,、膠水 現(xiàn)場,曹炳良為記者演示了一下最簡單的木工:打磨木塊,。將一塊木材放在支架上固定,,然后拿出一支刷子一樣、裝有很多并排刀片的打磨工具,,用力在木頭上一下一下地朝同一個方向刮過去,,木頭表面就平滑了。老爺子說,,這個工具是他的父親留給他的,,歷史很久了,“但是打磨出來的木頭,,比你的皮膚還要光滑呢,!” 曹炳良介紹,打磨只是木工的一個小環(huán)節(jié),,真正一件家具要做起來,,工序很多很繁雜,有的家具光“打磨”這道工序就要好幾天時間,。就拿做柜子來說,,首先要搭建它的大概“骨架”,然后打磨成柜子的每個部件,。把這些部件拼起來靠的是“接榫”的傳統(tǒng)工藝,。 木材突出的部分為“榫”,凹進去的部分為“卯”,,接榫需要遵循木質(zhì)特點,,將二者無縫銜接起來,,而好的拼接,接口幾乎看不出來,,一張紙都插不進去,。等到榫卯無縫契合后,就要將其全部拆下來,。然后在拆下來的木板上畫圖,、雕刻,最后再將雕刻好的部分重新組裝起來,。 多年來,,曹氏父子一直堅持使用接榫工藝,因為釘子和膠水做的東西容易壞,。而這種漫長且精細的手藝也是有回報的,,除了更高的賣價,還有更久的使用壽命,。 神,,木箱! 世上僅3個,,還設(shè)計有密碼鎖 做了52年的木匠,曹炳良對自己的手藝格外自信,。當記者問起他的絕活兒時,,他只說“絕活兒這東西,不能跟你講的,,那是我的秘密,!”再三請求下,他的兒子曹永剛嘿嘿一笑,,說那就帶你去看看“百寶箱”吧,!老爺子很得意地同意了。 在成品展示區(qū)的一張臺面上,,放著一只約50厘米見方,、面上雕滿花紋的木制箱子。四個立面,,每面從上到下三層抽屜,。正面中間刻著“金玉滿堂”四個字,仔細一看,,中間竟然有密碼鎖,!類似于箱包上面那種滾動式的,每個滾軸上都刻有漢字,需要五個都選對了,,所有抽屜才能打開,。 曹永剛說,這是父親兩三年前閑暇時設(shè)計的,,一共只做過3個,,這一個就放在這里展示,不對外出售的,。記者用力想抬起這個箱子,,結(jié)果紋絲不動,原來,,它竟然有六七十斤重,! 每當談起紅木家具制作,曹老爺子總是滔滔不絕,,他說,,因為制作者技藝、人品,、素養(yǎng)的不同,即便相同的家具式樣,,交給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人情味兒”,。他自己家里的所有家具都是他親手做的,。兒子結(jié)婚時,他打了一整套手工家具,,包括衣柜,、餐椅、梳妝臺,、沙發(fā),、床等,家具上的圖案多以龍鳳為主,,做工異常精致,,點點滴滴都體現(xiàn)了對兒子的感情。 嘆,,可惜,! 已四代傳承的木匠手藝面臨失傳 曹炳良出生在梅村的一個木匠世家,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木匠,。16歲時,,開始跟父親學(xué)手藝。家里一眾兄弟姐妹當中,,也只有他,,繼承了祖輩的事業(yè),。上個世紀的農(nóng)村,誰家有婚嫁喜事,,都會請木匠到家中打幾套嫁妝,。誰家缺什么家具,也會請木匠來打桌子,、凳子等家什,。那時的木匠生意非常紅火。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曾經(jīng)挑著工具走村串戶的老木匠,也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曹炳良卻依然堅持著,,非但如此,他唯一的兒子,,也跟著成為了木匠,。 曹永剛初中畢業(yè)以后就參加工作,,一開始,,家里人讓他去學(xué)裁縫,因為這門手藝相對容易,,又不那么吃苦,。可是,,學(xué)了4年裁縫以后,,曹永剛覺得還是喜歡當木匠,于是20歲那年,,他成為了父親的徒弟,。“老爺子脾氣又直又倔,,學(xué)手藝的時候沒少挨罵”,,回憶過去,曹永剛說,,其實也能理解,,所有帶徒弟的手藝人都是有脾氣的,何況他還是親兒子,,罵了也不怕記仇,。而曹炳良卻說,雖然沒少罵,但兒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天賦,,用他的話講,,是基因里遺傳的,什么東西教一遍就會,。 今年上半年,,曹炳良為自己的傳統(tǒng)硬木家具制作工藝申報了非遺,目前還在審核當中,,“主要還是希望能有人把這個已經(jīng)傳了四代的手藝傳承下去,,但實在沒人也沒辦法?!薄笆炙囈^代了”,,這是他采訪中說的最多的話。 曹永剛告訴記者,,我是家里第四代做木匠的,,跟我同齡的木匠幾乎沒有了。我的同學(xué)要么在當保安,,要么在工廠里,。”而曹永剛的兒子,、家里第五代已經(jīng)上了大學(xué),,以后也無可能繼承這門手藝,“還是希望他走讀書的路,,他也說了要考研究生,。木匠還是太辛苦了,?!?/p> “要失傳了,沒辦法,,也找不到徒弟,。”幾年前,,曹炳良曾帶過幾個學(xué)徒,。可是沒多久,,這些徒弟們都走掉了,、轉(zhuǎn)行了,因為木匠這門手藝來錢慢,、又吃苦,。相依為命,曹炳良用這四個字概括自己和兒子目前的狀態(tài)。除了有顧客來訂家具,,大多數(shù)時候,,作坊里只有父子二人,老爺子每天就住在作坊里,,兒子白天過來上工,,兩人各干各的活兒,只有中午吃飯時,,會聊上幾句,。這樣冷清又苦逼的日子,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我現(xiàn)在也就是陪陪我父親,,等我父親哪天做不動了,,可能我也堅持不下去了?!辈苡绖傉f,,這個地方過幾年很可能就要拆遷了,未來怎么樣,,他也不知道,。 好傷心,,環(huán)保又耐用的紅木家具 以后的寶寶們見不到了么…… END 記者:王晶 責編:沛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