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灰霉病 癥狀:該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全生育期都可發(fā)病,,尤以采收后發(fā)生普遍,果實成熟期發(fā)病癥狀最明顯,。葉片受侵染后,,形成褐色病斑,潮濕情況下形成一層淡灰色的分生孢子,。葉柄,、果柄受侵染后,,病斑環(huán)繞葉柄變褐,最后萎蔫干枯,。幼果受侵染后,,開始形成單個褐斑,后使果實腐爛,,果肉組織變軟,,呈水漬狀,,失去香味和色澤,,后期病部密生灰色霉狀分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風(fēng)和水傳播到其它植株上再侵染,。 防治方法: (1)深溝高畦,,實行地膜滿畦覆蓋。一般溝深30-40厘米,,同時把地膜蓋在畦面上到近溝底處,,以減少果實與土壤接觸發(fā)病,加快排水,,減輕危害,。 (2)增施有機肥,適施氮,、磷,、鉀??刂频视昧?,防止徒長,同時要合理密植,,每畝控制在8000株以內(nèi),,以利通風(fēng)透光。 (3)適量補充微肥,,提高抗病力,。在幼葉開始生長時和蕾期噴施豐莓水溶肥料等。 (4)早春及時清除枯葉,,減少越冬病菌,。 ⑸藥劑防治。抓好早期預(yù)防,,選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噴霧,,從現(xiàn)蕾開始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xù)噴3次,。 發(fā)病初期噴灑3%多抗霉素水劑600~9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200倍液,或50%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d 1次,,共防2~3次。 2,、白斑?。ㄋ追Q'蛇眼病') 癥狀:受害葉片出現(xiàn)圓形病斑,直徑2-4毫米,,中間灰白色,,邊緣紫紅色,似蛇眼,。匍匐莖,、果柄、花萼也能受害,。 防治方法: (1),、農(nóng)業(yè)防治:春季撤除防寒物時,將病枯莖,、葉,,清除干凈;適當(dāng)降低種植密度,,雨后及時排水,,中耕除草,保證通風(fēng)透光良好,。開花結(jié)果期,,發(fā)現(xiàn)病葉及時摘除,防止蔓延,,病害重的地塊,,采果后全園割葉,集中燒毀,。 (2),、生物防治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 2%春雷酶素(春日酶素、加收米)水劑350~700倍液 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900倍液 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 (3),、藥劑防治: ①浸苗: 移植前清除種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苗15-20分鐘,待藥液干后移栽,。 ②噴施用藥: 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69%錳鋅·烯??蓾裥苑蹌?00倍液 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14%絡(luò)氨銅水劑300倍液 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70%錳鋅·乙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72.2%霜霉威水劑600~700倍液 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6%霜霉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60%滅克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 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7~10天噴施1次,,共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3,、葉枯病 癥狀:易與白斑病相混。葉枯病發(fā)病部位是葉片的邊緣,,呈橢圓型或'V'字型,,初為紫紅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型小斑點,后擴大成有輪紋的大病斑,,病斑中心為褐色,,邊緣紫紅色。 防治方法:同白斑病,。 4,、白粉病 癥狀:草莓的地上部分都能感病。葉片受害后,,初期呈現(xiàn)暗色病斑,大小不一,,繼而在葉背病斑上產(chǎn)生白色粉狀物,,后期葉片萎縮,干枯,。幼果受害后停止生長發(fā)育,,在果實上密布一層白粉。該病在溫室內(nèi)發(fā)生較嚴重,。 防治方法: A.采用抗病品種,,如寶交早生等。 B.冬季清園,,燒毀其病葉,、殘株。 C.在生長季節(jié)要及時摘除地面上的老葉及病葉,、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隨地亂丟,。要注意其園地的通風(fēng)條件,,雨后要及時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切忌偏施氮肥。 D.藥劑防治: (1)對癥下藥,。要選用克瑞姆200倍液,、信生800-1000倍液,、卡拉生1000-1500倍液杜邦福星800-1000倍液、“控白”1000倍液等,。 (2)適期防治,。要在發(fā)病初期用藥,每隔7-10天用藥一次,。 (3)提高防治質(zhì)量,。藥液對葉面、葉背都要噴到,,盡量做到交替使用各種藥劑,。 (4)掌握安全間隔期,用藥物防治要在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以控制農(nóng)藥的殘留,,噴霧時確保均勻周到,每隔5-7天噴施一次,,發(fā)病嚴重時縮短使用殺菌農(nóng)藥的時間間隔,。同時結(jié)合將植株病殘體清理出園外。 5,、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胞菌引起的一種季節(jié)性較強的細菌性病害,,多見于夏季高溫時節(jié),一般在草莓育苗圃及定植初期較易發(fā)生,。發(fā)病時植株下部葉片1-2片開始凋萎脫落,,葉柄下垂、變?yōu)樽霞t色,,植株發(fā)育不良,,隨著病情加重,部分葉片突然失水,,仍為綠色但未變萎蔫,,葉片似燙傷狀。 根系外表無明顯癥狀,,但將根冠縱切可見根冠中央呈現(xiàn)褐色,,濕度高時可擠出乳白色菌液,嚴重時根部變色腐敗,。 防治措施 1,、實行水旱輪作,避免與茄科作物輪作,。2,、提倡營養(yǎng)缽育苗,減少根系傷害,;高畦深溝,,合理密植,,適時排灌,防止積水,,防止土壤過干過濕,;及時摘除老葉、病葉,,增加通風(fēng)透光條件,。3、加強肥水管理,,適當(dāng)增施有機營養(yǎng),、磷鉀鈣套餐肥嘉美紅利、贏利來,,活化土壤,,調(diào)節(jié)土壤pH值。4,、藥劑防治:育苗前用,,60%三氯異氰脲酸片劑1000倍液噴灑地面。發(fā)病初期,,可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或氟哌酸600倍或可殺得2000倍液淋根或,、灌根。 6,、草莓疫霉果腐病 草莓疫霉果腐病在我國普遍發(fā)生,由于草莓植株矮小,,莖葉,、果實接近地面,為病害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水澆田地發(fā)生尤其嚴重,。該病是由惡疫霉或蘋果疫霉、柑橘褐腐疫霉和柑橘生疫霉這三種真菌引起的,。在草莓根,、花穗、果穗,、蕾,、花、果及葉上均可發(fā)生,。根發(fā)病由外向里變黑,,革腐狀。早期地上不顯癥狀,,中期植株生長差,,略顯短小,,到開花結(jié)果期如遇干旱,則植株失水萎蔫,,漿果膨大不足,,色暗無光澤,果小,、味淡,、汁少,嚴重時死亡,。葉,、花序和果穗染病呈急性水燙狀,迅速變褐至黑褐色死亡,。 青果被害,,病部產(chǎn)生淡褐色水燙狀斑,并迅速擴大蔓延至全果,,果實變?yōu)楹诤稚?,后干枯、硬化如皮革,。成熟果實染病,,病部稍稍褪色、失去光澤,、白腐軟化呈水浸狀,,似開水燙過,產(chǎn)生臭味,。 防治措施 注意檢查草莓果實,,發(fā)現(xiàn)果面上有黑褐色水漬狀病斑出現(xiàn)時,就要葉面噴灑800倍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或500倍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或500倍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或600倍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或2500倍52.5%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水溶液,,或2000倍50%嘧菌酯水溶液,或200倍4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水溶液,,每7-10天葉面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2-3次,均勻噴濕所有的葉片和果實,,以開始有水珠往下滴為宜,。 7、草莓終極腐霉爛果病 為鞭毛菌亞門,卵菌綱,,腐霉屬的終極腐霉,。菌絲發(fā)達,有分枝,,無分隔,。根部染病后變黑腐爛,輕則地上部萎蔫,,重則全株枯死,。貼地是格近地面果實容易發(fā)病,病部初呈水漬狀,,熟果病部略褐色后常呈現(xiàn)微紫色,,病果軟腐略具彈性,果面長滿濃密的白色棉狀菌絲,。葉柄果梗也可受害變黑干枯,。 發(fā)病原因 關(guān)于草莓大量爛果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由于下雨天導(dǎo)致田間大量積水,草莓被雨水浸泡所致,。特別是現(xiàn)在草莓種植多用地膜種植,,一旦下雨草莓與地膜接觸的地方便會產(chǎn)生積水,而由于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地膜并沒有滲水的功能,,如果雨期過長就使草莓長期處于雨水浸泡之中,,從而導(dǎo)致草莓爛果,這也是為什么草莓爛果都是從與地膜與地面接觸的地方開始爛起的原因,。 防治措施 1,、選擇避風(fēng)向陽高燥地塊種植草莓,苗床栽苗可用氯化苦等進行土壤消毒,。 2,、可噴灑2%農(nóng)抗120水劑2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400倍液,一般防治2-3次即可收到較好效果,。 3,、床土應(yīng)選用無病新土。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塊做苗床。播前一次 灌足底水,,出苗后盡量不澆水,,必須澆水時一定選擇晴天噴灑,不能大水漫灌,。發(fā)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灌根2-3次,。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