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斯
來源:寫手圈(ID:xieshouquan010)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如何教育,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很重要,,我們愛孩子,,但是不要溺愛孩子!溺愛真的會害了孩子,!
最近,,上海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逃學上了新聞。
第一次從上海逃學到嘉善后,,奶奶因為擔心他害怕被父親責罰而不肯回去,非常霸氣的對他撐腰說“有奶奶在,,不用怕你爸”,。
有了這個尚方寶劍,從此男孩逃學成了家常便飯,。
面對兒子經常逃學的行為,,父親也管不住,,只能無奈的感嘆“我真的無能為力了?!?/span>
能看出老人非常疼愛孫子,,不惜打壓兒子只為了孫子高興。可是恰恰因為不當?shù)奶蹛壑L了孩子的氣焰,,削弱了父母的權威,,最終搞得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整個家庭烏煙瘴氣,。
老人越位的愛、越位的愛既害了父母又害了孩子,。
在兒子小杰半歲后,,燕子產假到期需要去上班。這時公公婆婆主動對燕子說“你放心上班去吧,,孩子我們來帶”,,燕子非常感激公公婆婆對自己的支持,覺得一切都步入了正規(guī),。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燕子發(fā)現(xiàn)公公婆婆對小杰非常嬌慣。
有時候小杰不高興了,,爺爺就會緊張的拿起孫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臉上啪啪地打幾下,,哄著小杰說“來,打兩下,!好玩不,?”
小杰啪啪的拍著爺爺?shù)哪槪瑺敔敇泛呛堑男χf“沒事,,多打幾下”,。一旁的奶奶也附和地笑著。
家里吃飯時,,小杰一看沒有自己愛吃的土豆和米飯,,就非常生氣的敲打著桌子,扯著嗓子喊道“我不吃這些東西,,我要吃土豆,!我要吃米飯!”,。
燕子和丈夫大林放下筷子剛要開口,,奶奶趕緊抱住小杰,心肝的叫著,,“好好好,,奶奶這就去給你做,!”。
丈夫大林看不下去了,,對公公婆婆說“爸媽,,你們別老慣著小杰了,別什么事情都由著他,,看看都成什么樣子了”,。老兩口滿不在乎的說“孩子還小著呢,能有多大的事呢,?長大就好了”
有一次小杰犯錯了,,燕子忍不住打了小杰,公公拉過小杰護在身后,,指著燕子罵道“孩子犯了多大的錯你要打他,?他還這么小,你這個當媽的怎么這么心狠,?”,,轉過身對小杰說“別怕,有爺爺呢,!我把你媽趕出去”,,說完便將燕子搡出了家門。
燕子氣的在門外大哭,,房間內爺孫倆好像戰(zhàn)勝了一個敵人一樣驕傲,。
有了爺爺奶奶地支持和袒護,小杰根本不聽父母的,。
隨著小杰慢慢長大,,他身上的缺陷越來越明顯。
從不見他主動打招呼問候人,,稱呼長輩都是“哎,!喂!”,。
有一年過年家中聚會,,席間一個長輩給小孩子們發(fā)壓歲錢,還沒有輪到小杰,。他憤憤的跑過去對著這個長輩說“喂,!我的壓歲錢呢?”在場的人面面相覷,。
親朋好友提起小杰都會搖頭“這孩子太沒有禮貌了,,沒大沒小的,也不知道家里是怎么管教的”。
上小學后,,燕子決定不論公婆如何反對,都要自己立規(guī)矩管孩子,??墒切〗芤呀浫缑擁\的馬,根本管不住了,。
不讓看手機電視就鬧,,一說他做得不對就摔門而去。爺爺奶奶有時嘮叨說一下,,他會不耐煩的呵斥,;不高興了,甚至會一個巴掌甩過去,。
燕子時常抱怨說“這事都怨爺爺奶奶,,以前不讓我們管,現(xiàn)在想管又管不了,!真是害死我們了,,這孩子眼看著廢了,將來咋辦呀,?”
老人越俎代庖的溺愛,,往往使在孩子需要立規(guī)矩、嚴加管教的時候放任自流,、唯我獨尊,,同時也給孩子一種對抗父母的錯誤導向,使得老人和孩子關系更為親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進一步疏離,,無法形成好的習慣、健康的習性,,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埋下隱患,。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
“一般人教育子女有個重大的錯誤,就是沒有使兒童的精神在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習于遵守約束和服從理智,。”
研究表明,,幼兒期(3歲~6歲),、童年期(7歲~12歲)、少年期(13歲~16,、17歲)都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與父母親子依戀關系建立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幼兒期和童年期更為關鍵。
因為種種現(xiàn)實原因,,父母們大多將孩子交由老人照顧,,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隔代撫養(yǎng)”。
幼兒期和童年期正是一個孩子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而老人們照顧孩子主要集中在學齡前和上小學期間,恰好覆蓋了這個最關鍵的階段,。
所以說,,隔代撫養(yǎng)的老人對孩子教育的尺度把握直接關系著孩子性格的形成、習慣的養(yǎng)成,、習性的培養(yǎng),,決定著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通過調研,,得出結論“隔代撫養(yǎng)極易對孩子溺愛,,性格上容易養(yǎng)成孩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
生活上突出表現(xiàn)為懶惰、自理能力差,、不善于與人交際等問題,;情感上容易出現(xiàn)偏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我國,,70%的‘隔代撫養(yǎng)’都不成功?!?/span>
不論老人還是父母,,愛孩子的情感毋庸置疑,但是也要重視雙方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
面對孩子成長和教育中的種種問題,,只有老人不越位,父母不缺位,,孩子才能有一個良性和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