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8日,由中國,、蘇聯(lián),、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寒武系地質(zhì)專家組成的地質(zhì)考察組在徐州云龍山考察,,推論云龍山山齡為1億歲。 云龍山位于徐州城南,,九座山頭蜿蜒起伏,,綿延近3公里。遠眺宛如一青色巨龍,頭北尾南,,游弋于云霧中,。最高處第三座山頭,海拔142米,。登上山頂,,徐州全城一覽無余。 云龍山色,,歷代文人多有描繪,。北宋大文人蘇軾詠之: 春夏之交,草木際天,;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明代詩人閻爾梅亦有詩云: 群山群水護此山,斷碑無數(shù)立中間,。 平田樹紫春如繡,,殘雪峰青夕更斑。 相傳4600年前,,地球上草莽遍地,、人類茄毛飲血之時,彭祖已在云龍山下燒荒耕種,,燃起了這片土地上的第一星生命之火,,使云龍山下的土地變成了他的封地——大彭氏國,徐州城雛型慢慢形成,。 云龍山上歷史印跡疊疊斑斑,,山上的古跡大都集中在北首第一節(jié)山上。東側(cè)的北魏大石佛,,年代久遠,,距今已1600多年,是我國第一輪大規(guī)?!霸旆疬\動”時期——北魏的佛雕作品,。石佛很大,半身像即高達11.52米,,耳朵的長度與成人一般高,。 石佛雖居佛寺之中,卻與山連體,,順山勢雕刻于一天然石壁之上,。由于石佛的特殊,,使佛殿的建筑頗為奇特,構(gòu)思巧妙,。佛殿的墻壁充分利用石佛周圍的天然石壁,,殿后墻僅砌了三塊磚即到殿檐,左右兩邊,,也用磚不多,。此種建筑方式全國佛寺中僅見,故徐州有“三磚殿覆三丈佛”之說,,俗語“小廟能容大菩薩”亦由此而來,。 大石佛所居寺廟叫興化禪寺,始建于1398年,,曾數(shù)度失火,,因其構(gòu)造多為石質(zhì)材料,故至今仍基本保留原建筑風格,。從明清至今,,興化寺不斷修繕擴建,現(xiàn)在已成為有配殿,、鐘亭,、鼓亭、禪室,、禪舍,、藏經(jīng)樓等規(guī)模完備、遠近聞名的佛寺,。 在興化寺內(nèi)石佛部近的石壁上,還有大面積的摩崖石刻,。大小不等的佛盒中,,有釋迪牟尼、菩薩,、天王,、飛天、僧侶等200余尊佛像,,除一念一尊屬北宋作品外,,其余均為唐代作品。 我國古代成規(guī)模的佛教石刻造像,,多集中于西北地區(qū),,東部地區(qū)很少,規(guī)模亦小,,僅見于洛陽龍門,、濟南千佛洞和南京棲霞山,,蘇北魯南地區(qū)除連云港孔望山外,只見于云龍山,。而唐宋摩崖石刻發(fā)現(xiàn)的時間又較晚,,是1993年興化寺在新建大雄寶殿的施工過程中,在數(shù)米深的基巖上發(fā)現(xiàn)的,。 由于發(fā)現(xiàn)晚,,規(guī)模大,保存完好,,云龍山唐宋摩崖石刻亦成為研究我國佛教史以及石窟寺的重要資料,。與興化寺相對,山的西側(cè)是建于清康熙年間的觀音大士巖,。據(jù)載,,清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府姜悼為找僧人看守放鶴亭,,于云龍山首節(jié)西側(cè)興建僧舍,,在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一巨,巨石上有一觀音大士像,。 姜悼細加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他命人依照畫像將巨石雕刻成一送子觀音,并建一大殿予以覆蓋,。因觀音像是在巖石上發(fā)現(xiàn)并雕刻于巖石上,,故將大殿及其配殿統(tǒng)稱為大士巖,民間稱之為觀音寺,。觀音大士巖內(nèi)有3棵古柏,,與大士巖同齡,約300歲,。大士巖的西山門下面,,有個很大的陡坡,陡坡上修了五十三級臺階,,稱為五十三參,。關(guān)于五十三參的說法有多種,有的說寓意善財童子拜觀音,,有的說是姜悼為供僧人,、游客休息而建,有的說是供看戲用,。 出興化寺或觀音寺,,隨意走去,總能遇到一兩處古跡,,北宋張山人故址,、東坡石床,、天上座、云龍書院,、碑廊,、關(guān)圣殿、乾隆行宮......它們散布各處,,或與歷史名人的行跡相關(guān),,或與徐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相連。 徐州不僅歷史悠久,,且具地理重要性,,到過徐州的歷代名人不可勝數(shù)。而凡踏入徐州地界的,,無一不登臨云龍山,。乾隆數(shù)巡徐州,每巡必上云龍山,,他的行宮亦建在云龍山麓,。自詡“詩書皇帝,風流才子”的乾隆在云龍山上留下不少詩文和書跡,,其手書“黃茅岡”三字至今仍立于200多年前位置,。“黃茅岡”三字明代著名理學家,、兩大學派之一王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亦曾題過,,因風雨侵性已不復存在。 位于云龍山西坡的黃茅岡,,貌不驚人,,風景并無特異之處,卻頻獲重要知名人物的青睞,,原因何在,?這與北宋蘇軾有關(guān)。 1077年,,蘇軾調(diào)任徐州知府,,與隱居云龍山中的張山人互為知己,,頻繁往來,,相為唱和。一天,,蘇軾酒后上山,,剛至黃茅岡處便不勝酒力,醉臥石上,,并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出一首流傳至今的“瘸腿詩”: 醉中走上黃茅岡,, 滿岡亂石如群羊。 岡頭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 路人舉首東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黃茅岡從此成為歷代文人稚士登臨云龍山時必去憑吊懷古之處,蘇軾躺過的大石塊,,也成為云龍山中的一處古跡——東坡石床,。蘇軾任職徐州雖只有兩年,卻為云龍山留下了多篇詩文,,其中的《放鶴亭記》被收入《古文觀止》而流傳甚廣,。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饺擞卸Q,,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阪田,,或翔于云表,,暮則素東山而歸,故名之日放鶴亭,。 隨著《放鶴亭記》的流傳,,云龍山、張山人及其放鶴亭,、飲鶴泉,、招鶴亭名揚天下。 (資料引用《鐘山風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