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天天在講需求,到底什么才是需求,? 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人,,這個名詞我們已經(jīng)早已司空見慣,但卻很少有人去仔細琢磨這個概念,。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需求無非就是用戶對產品的反饋與建議,就是老板提出的商業(yè)訴求,,就是運營人員減少工作麻煩的想法,。 然而,在經(jīng)歷了大量工作實踐與產品學習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需求的定義十分模糊,,完全無法自圓其說,,按照費曼技巧來看,從開頭上我就已經(jīng)頭腦混亂了,,如何把新學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說給別人聽,,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才是我繼續(xù)解決的問題。 因而,,我開始有意識地打磨自己的產品方法論,,理解需求這個概念至關重要。 首先,,捫心自問,,我們?yōu)槭裁匆酶鞣N產品? 在我看來,,產品無非能夠幫助我們實現(xiàn)以下兩個方面的目的: 其一,,產品能夠解決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等具體場景中遇到的問題,。
其二,產品滿足了我們在生理或者心理上的欲望與內心渴望,。
從這些產品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產品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2看到這里,有人不禁要問:為什么你用「需要」而不是「需求」,?這里有必要將兩個概念完全理順,。 我們先從需求的定義開始分析:
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大多數(shù)都為虛擬產品服務,,運用經(jīng)濟學分析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必然與我們日常工作中遇見的需求南轅北轍。于是乎,,我們需要進一步去探究,。
如此一來,,需求的定義就要清晰許多,。 換種說法,將經(jīng)濟學與心理學的定義結合來看,,需求是指人們在欲望驅動下的一種有條件的,、可行的,又是最優(yōu)的選擇,,這種選擇使欲望達到有限的最大滿足,即人們總是選擇能負擔的最佳物品,。 由此可見,,「需求」絕對不等于「需要」。 根據(jù)百度百科的定義:
從上述定義來看,,需要是內在的客觀訴求,而需求則是外在的主觀要求,,而且需求比需要的層次更高,,其中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意愿水平,。 舉個例子,大家就能夠明白兩者的差別了:
簡而言之,,
因而,,我們熟知的馬斯洛理論其實應當馬斯洛需要理論,它將需要分成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xiàn)(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當然,馬斯洛需要理論過于宏大,,我們需要更為精準且有效的分析模型,。在我看來,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來說,,一般有以下十種需要,,而我們在一款產品中經(jīng)常能夠發(fā)現(xiàn)它其實滿足了多種需要,不同功能旨在提供不同的用戶體驗:
大家有空可將手機上的下載應用稍加分析便可略知一二,。 3理解需求的內涵后,下面我們便能更好地開展需求挖掘與分析工作了,。 在初入職場時,,我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分析邏輯與框架,總是會不假思索地增加與改變原有的架構與功能模塊,,如此做法很容易導致后續(xù)功能或是數(shù)據(jù)庫變動,,因而影響產品上線與項目進度,。最可怕的就是推翻重來,之前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在接觸更多優(yōu)秀的產品學習與分析案例之后,,我愈發(fā)認為,打造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分析框架是多么重要,,一方面簡化流程,,培養(yǎng)產品感覺,另一方面總結經(jīng)驗,,不斷迭代,。 我將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論分為三個階段:
本篇文章將闡述第一階段的需求分析方法論,。 4當老板、運營或是客服人員提出了新需求,,我們在產品設計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兩個原則:
接下來進入主題,,面對單個需求,,我們如何分析它是否滿足了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需要?是否真正地解決了問題,? 我的思考方式如下: 首先,,考慮用戶,用戶是一切產品的核心所在,。 當想到一個功能或是需求,,先考慮誰會用?潛在用戶有哪些,?我們要從用戶角度去思考這一功能對他們的影響,,因為最終是用戶使用產品,從最發(fā)散的方式去逐一驗證或者推翻,。 列出所有可能感興趣的用戶(請注意,,這里的用戶不單單是消費者,而是指所有對這一功能感興趣的人,,可能包括 CEO,、運營人員或是第三方等)。
其次,,分析場景,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場景感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要考慮這些用戶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感興趣),? 我們再列出用戶發(fā)生(感興趣)的場景,先對場景進行假設,,然后再實地驗證對場景的描述,,因為場景不同,問題和需求自然不同,。 我們可針對每一類用戶往下分解,,把具體情況描述清楚。
再次,,考慮問題,,用戶分別在上述場景下碰到什么問題。 問題不是解決方案,,問題也不要怕重復,,可以采用多個為什么來探究背后的真實動機與想法,多數(shù)問題最終都與情感需求有關,。
最后,,考慮解決方案:用戶現(xiàn)在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