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讀者發(fā)現(xiàn)好書,為好書尋找讀者
大凡是到過北京的國人,,鮮有不去參觀故宮的,。顧名思義,所謂“故宮”,,就是前朝的皇宮,,在明清兩朝,叫作“紫禁城”,也就是禁止民間進入的皇家專屬區(qū)域,。故宮,,并不是一座單獨的宮殿,而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它之所以受矚目,,也并不僅僅因為它曾是皇宮,更是因為其本身就有著極高的審美和研究價值,,不論是從建筑的形制,,還是建筑藝術(shù)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它都是中國古建最高成就的代表,。如果說,曾經(jīng)的北京城本身是一座不可復制的偉大的中世紀古城,,那么故宮,,至少從建筑藝術(shù)的角度而言,這座偉大城市精華中的精華,。
盡管研究故宮所藏文物的學者不少,,歷年來出版的著作也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不過系統(tǒng)研究故宮建筑的著作,,仍是罕見,。好在,老一輩學者中有一批人,,始終對故宮建筑如癡如醉,,其中就有在故宮工作了整整70年之久的著名古建筑保護專家、文物專家單士元先生,。單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生于1907年,1925年初,,年僅18歲的他,,就以北京大學青年學子的身份,參與了當時成立的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親歷了清末帝溥儀被驅(qū)岀故宮清宮苑之事,。稍后,他又參與了籌辦故宮博物院,,是故宮研究領(lǐng)域名副其實的開山鼻祖,。
最近,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單士元先生的《從紫禁城到故宮》一書,,這部書是由作者對紫禁城營建史,,宮廷史等研究成果編輯而成的,。全書涉及的內(nèi)容廣泛,可以說是一部故宮簡史:從北京作為首都,,故宮作為皇城的歷史沿革講起,,敘述了皇宮的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過程。書中引用了大量明清歷史文獻,,對紫禁城的營建制度,、營建過程、宮殿的建筑藝術(shù)與布局,,以及紫禁城中發(fā)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都有交代,,從明皇宮的興建寫起,直到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創(chuàng)建為止,,全書貫穿一線,,一氣呵成。
全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營建,,二是藝術(shù),三是史事,。營建部分主要是在查證大量明代文獻史料后寫岀的,,這些史料包括《明史食貨志》、《明臣奏議兩宮鼎建記》《明史成祖本紀》,,以及有關(guān)營造工藝技術(shù)和匠師等諸方面的歷史文獻,,因此敘述充滿了細節(jié),別處難以見到,。而藝術(shù)部分則是從紫禁城的整體布局,、建筑規(guī)劃、始建時間與建筑藝術(shù)等方面,,與世界上著名的宮殿,,如巴黎的盧浮宮等作對比,讓讀者對故宮建筑藝術(shù)在世界上的領(lǐng)先地位有更直觀的認識,。比如盧浮宮,,1541年建成,這座皇宮的建筑面積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建成時間亦晚紫禁城一百多年,。而鼎鼎大名的凡爾賽宮、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冬宮,,始建時間與規(guī)劃也都不及紫禁城,。再如英國的白金漢宮,由白金漢公爵喬治費爾特,,在1703年主持興建,,建筑面積只有紫禁城的十分之一,宮內(nèi)最豪華的御座間面積約600平方米,,而北京太和殿則達到了1700平方米,。還有日本皇,面積尚不足紫禁城的三分之一,。所以單士元結(jié)論是:“北京故宮雖然是在明清兩代一直不斷地營建,,重建,改建,,擴建,。但它基本規(guī)模仍然是明永樂時期所確定的紫禁城。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北京故宮在世界上著名皇宮中,,是歷史最悠久,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的皇宮,。”
在營建與藝術(shù)這兩部分里,,還有相當部分的篇幅,,是作者對紫禁城中軸線。以及明代皇城格局的論述,。單士元早年曾對中軸線午門與太和門之北,,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以及東、西兩側(cè)的文華殿,、武英殿和紫禁城外的雁翅樓等宮殿樓軒閣堂進行過極其細致的考察,,這些實證研究成果,對后來的研究都有開拓之功,。 這部書的第三部分,,是單士元對明清宮廷史的研究,從中亦可見作者考證之細致,、研究功力之深,。作者曾悉心研究過故宮中發(fā)生的不少歷史案件,對一些著名的歷史疑案,,如珍妃入宮之情形與墜井之死等,,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觀點。作者還利用清代內(nèi)閣大庫所存御屏京官職名冊作了不少有意義的研究,。例如,,從冊中開列的在京各衙門文官職名及除授年月,,可以對清朝的官職加以細致的考究,打破之前對人們清代官制的一些共識,。這部書里還敘述了不少作者親歷的事情,,除了前述溥儀被趕出故宮事之外,還有當年故宮博物院請院中清末太監(jiān)做口述史等趣事,,此外,,作者還寫了晚清清宮內(nèi)發(fā)生的不少鮮為人知的事件,以及自己親歷籌辦故宮博物院的全過程等,,凡此種種,,如今說起來都是極為難得的史料,也是該書在建筑史意義之外,,另一個頗有價值的所在,。
其實,早在1962年,,以明史研究大家吳晗為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編委員會,,邀就曾請單士元寫過一部《故宮史話》,可惜當時規(guī)定篇幅限制在2萬字,,作者因此未能展開筆墨,,不過這也讓他起意,岀版一本以紫禁城建筑史,、宮廷史故宮博物院院史為主的書,,據(jù)說作者曾為搜集材料,準備了多年,,文稿也基本完成了,,只是后來因為身體原因被迫放下了。而如今我們看到的這部作品,,則是在作者故去后,,由其女公子單嘉筠根據(jù)作者生前留下的資料整理編寫而成的,如今北京出版社將其列為“大家小書”叢書之一種出版,,可算是彌補了作者生前未能得見著作出版的遺憾,,也讓讀者有緣讀到一位與故宮研究結(jié)緣七十年的老輩學人的學術(shù)總結(jié)。
|
|
來自: 文升d5ih4haov0 > 《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