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有一座古塔,尤其是在夜里,,華燈初上的時候,,這座佇立在河邊的古塔就會特別顯眼,可謂是通州的地標性建筑,。這座塔名叫“燃燈佛舍利塔”,。 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這是清代詩人王維珍的詩《古塔凌云》,,詩中的塔指的就是燃燈塔,。古時,燃燈塔是通州城當之不讓的地標,,在1400多年后的今天,,燃燈塔所在位置是通州現(xiàn)代化國際新城規(guī)劃中的運河核心區(qū),環(huán)繞燃燈塔將建成運河水鄉(xiāng),,燃燈塔依然是通州新城的不二地標,。 燃燈佛舍利塔多少年歷史,?隨著大運河文化的不斷升溫,,坐落于北京通州區(qū)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河畔的這座古塔,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所傾慕,。此塔全名燃燈佛舍利塔,,據(jù)記載建于北周時期,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全塔石造,,八角十三檐,全高56米,,軒昂雄偉,,壯美非常。塔下更有國內(nèi)唯一的“三廟合一”——即佛教的佑勝教寺,、儒教的文廟大成殿,,及道教的紫清宮三處獨立寺廟組成的建筑群,更顯獨特,。根據(jù)記載,,三座廟宇中,文廟創(chuàng)建于元大德二年,,也就是1298年,;紫清宮建于明代中期;而佑勝教寺,,竟先于古塔而建,,淵源可追溯至北齊年間。此種格局,,集佛塔“鎮(zhèn)河”,、道觀“抗旱”、文廟“興盛”的理念為一體,,組成儒,、釋、道三教共存,、三廟一塔的特有形制,。燃燈佛塔傳說很久以前通州城北的潞河中住著一條白色的孽龍,,每年春天它把河水全部吸干,兩岸莊稼干枯而死,。夏天白龍又把滿肚子的壞水猛然吐出來,,洪水把村子和莊稼全部淹沒。當?shù)匕傩彰磕昱c白龍斗,,春來掘井,,夏至筑堤,。而白龍以沙填井,更加肆虐,。堤岸百姓們不屈不撓地與白龍進行著殊死搏斗,,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這件事感動了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為百姓建了這座寶塔,。以燃燈佛的神威將白龍鎮(zhèn)于塔下。 塔伴寺生,,頗為常見,。但一塔之下,佛教的寺,、道教的宮,、儒教的廟相互毗鄰,安然共存,,遍尋環(huán)宇,,只此一處。細想個中原委,,儒家文廟,、道教紫清宮,均為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后所起,,并終與原先潞河之上的鎮(zhèn)河寺塔相伴——大運河文化中的流通,、開放、包容,,由此,,可見一斑。 古詩有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自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之后,,每到漕運鼎盛時期,由南方駛來的船隊,,沿運河北上,,經(jīng)過長時間行程,舟船勞頓,,放眼北眺,,只要遠遠望見這座高高的燃燈佛塔,所有乘員,一定會興奮不已,,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因為他們知道,,只要看到了燃燈佛塔,便已到了通州,,而通州既至,,北京城也就不遠了。 時至今日,,“古塔凌云”,作為“古通州八景”之首,,仍是通州的地標景致。與臨清舍利寶塔,、杭州六合塔,、揚州文峰塔并稱“運河四大名塔”,為京杭大運河全段增姿添彩,。而除了醉心于通州古塔整體造型的雄美之外,,我們前面提到的攝影師趙程久老先生,還另有發(fā)現(xiàn),。 趙老先生是1930年生人,,打小就對坐落于家鄉(xiāng)遼陽的白塔著迷。成年后,,趙程久從事建筑行業(yè),,多年參與古建修復(fù),讓他越來越被塔這種建筑形式所吸引,。而至于全面了解塔文化,、挖掘塔文化,并為之傾注全部心血精力,,是在老人家離休之后,。 多年積累的熱情一旦迸發(fā),按趙老的話說,,就收不住了,。1991年,年過花甲的趙程久,,正式開始了拍塔之旅,。在此以前,他并沒有學(xué)過攝影技術(shù),,一切要領(lǐng),,都是一邊實踐,,一邊領(lǐng)悟出來的,。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國際交流中心,北京的塔很多,,這其中北海的白塔,、妙應(yīng)寺,也就是白塔寺的白塔,、真覺寺中的五塔,、碧云寺中的金剛寶座塔、房山萬佛堂村中的花塔等等,,早已蜚聲世界,。當然,也有很多塔,,并不為大家所熟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北京的塔的數(shù)量,,超過400多座,。咱先且不說全國,單是搜尋,、調(diào)研北京的這幾百座塔,,就夠趙老忙活的。 1992年的一天,,趙程久偶爾從報紙的文史版上讀到,,乾隆皇帝為慶賀母親80壽辰,曾在京城中建了一座佛塔,。但具體在哪兒呢,?文章中只寫了“在京城”,卻沒有更多的信息,。這得讓趙老多心急,,可想而知。他四處打聽,,跑了不知多少冤枉路,,最終,是在北海公園的西北角———妙相亭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這座塔,,完成了拍攝計劃,。 而就是為了這個拍攝計劃,趙程久花了多長時間呢,?——整整兩年,! 從倆眼一抹黑,到拍得古塔歸,,尋找妙相亭古塔的經(jīng)歷,,算是給趙程久上了一課——古塔線索哪里強,,地方志里有端詳!自此以后,,除了座座古塔周遭,,趙程久的身影,又常常出現(xiàn)在各地的地方方志館,、文物方志館之中,,而通州大運河畔的燃燈佛舍利塔,正是趙老在方志記載中,,發(fā)現(xiàn)的驚喜,。 第一次修繕 監(jiān)工竟然是“門神”尉遲敬德趙程久是在1998年,,看到這本編纂于清康熙年間的通州地方志的,,其中記載:古塔凌云,塔在城內(nèi),,州治西北,,按斷碑所載為燃燈佛舍利寶塔,北周宇文氏時建,,唐貞觀七年,,尉遲敬德監(jiān)修。 北周宇文氏時期,!距今已經(jīng)過去1400多年了?。‘斱w程久在地方志中讀到這一信息,,其心頭的震撼,,可想而知。雖說不敢斷定就是最早,,但通州燃燈佛塔,,絕對可以算得上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古塔之一了。 而至于尉遲敬德這個名字,,更是頻頻能在評書里面聽到了——唐朝的黑敬德?。阎?,趙程久開始查閱更多有關(guān)通州古塔的方志和文史記載,。 而越查越發(fā)現(xiàn),這座古塔的講究,,多啊,! 據(jù)方志中所記之唐貞觀七年,,也就是公元633年,初秋時分,。同州刺史尉遲恭,,也就是尉遲敬德奉天子敕令,在當時的漁陽郡潞縣所轄的隋唐大運河河段,,監(jiān)督修繕北周時期建造的鎮(zhèn)河塔,。此為通州古塔歷史上第一次大修,原先土壘的塔身重新得以磚砌,,塔身之中,,更秘藏有從東都洛陽迎請而來的佛舍利數(shù)枚,其竣工儀仗之華美,,十分壯觀,。 塔成之時,工匠將一顆直徑四尺盈余的鎏金銅鏡奉置于塔頂之上,,刺史尉遲恭率眾人,,饒塔三周,恭敬禮拜,。就在眾人安安靜靜饒塔之時,,忽然,塔院外一名布衣掃地僧,,高聲吟詩一首:燃燈福佑界萬千,,垂明普照佑流年。瑞豪祥耀牽魂客,,揚帆難有萬里天,。 誰人喧嘩!當衛(wèi)兵正要出院喝止時,,卻被尉遲恭攔下,,他信步出院,稽首施禮,,問僧法號,。掃地僧低頭而對:僧自西南來,名凈慧,,云游至此四月余,。今見萬丈瑞豪祥光盡藏于塔下,,故作此語。說完,,合掌拱手,,作禮而退。 話有玄機,,相傳當日,,尉遲恭一直在揣摩僧人之語。直到天黑,,尉遲恭好像開了竅,。他讓匠人在塔院四周點起篝火燃爐,并圍上帷幔反光,。一時間,,火焰映照塔頂鎏金銅鏡,反射猶如霞光,。塔座之下的大運河河面,,瞬間通透,十余里之外都清晰可見,。 從此,,無論凄風(fēng)苦雨夜還是晦暗無星天,南北船只借此燃燈佛塔反光對照,,皆不再偏航,。 聽起來有些玄乎,那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僧是誰,,正史上自然也不會有記載,。不過上面的這個故事,已被刻碑銘記,,置放于塔院之外,。從隋唐大運河到京杭大運河興盛之時,通州古塔確實也起到了航標燈塔之用,。由此,,那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阂恢λ罢J通州,還有一個民間的版本——一支塔影照通州,。而對于這樣的塔影,,趙程久當然不能錯過。 大致內(nèi)容:回憶第一次去燃燈佛塔經(jīng)歷,。如何在文物志上查到,,如何坐公交,打黑車到了燃燈佛塔,。當時燃燈佛塔周圍的情況,。 1998年,,趙程久用一臺膠卷傻瓜相機,第一次拍下了通州燃燈佛塔的巍峨身姿,?;叵氘斎眨氂^古塔,,當彌座,、塔身、塔剎凜然眼前,,當那些精美的佛像,、紋飾離自己越來越近,,其恢弘震撼,,趙老仍記憶猶新。尤其是木質(zhì)飛檐之上,,每根椽端,、仔角梁上都懸掛著的銅鈴,實在是前所未見,。 燃燈佛舍利塔有哪七絕?通州佛塔有七絕,,前面提到過的塔身雕刻神像多,、塔頂鎏金銅鏡大,是其中的兩項,。而至于遍掛塔身,,無處不見的青銅風(fēng)鈴,不僅是七絕之一,,更可以算是世界之最,。 到底有多少?2248個,。 小個的有一斤來重,,大個的則二斤往上,一座古塔之上,,怎么會掛有這么多風(fēng)鈴,?為美觀?為悅耳,?都不是,。答案,,我們還是從地方志中去尋找。 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圯修之不克,,州刺史吳存禮倡議公捐,鴆工增葺,,遂使浮屠合尖,,迄今拂漢凌霄,亦京東勝跡也,。 短短一行方志介紹,,描述的是通州古塔歷史上,關(guān)乎安危的一樁大事,??滴跏四辏簿褪?679年發(fā)生的大地震,,給這座古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傾圯何解?倒塌的意思,。而修之不克又該如何理解呢,?從之后發(fā)生的“公捐修葺”來看,很明顯,,是官府沒錢,,要借助社會的力量,來修復(fù)這運河航標,、通州盛景,。 而這些,又和塔身上的眾多風(fēng)鈴有什么關(guān)系呢,?康熙年間公捐修葺,,是通州古塔經(jīng)歷的第二次大修,從地震算起,,這一等就是17年,。直到康熙35年,也就是1696年,,這修繕的錢,,才總算是捐齊了。而至于捐獻的來源,,其實,,全都表現(xiàn)在這些風(fēng)鈴上。細細看來,銅鈴的形制多種多樣,,有平口的,,也有聯(lián)弧口的;有圓肩的,,也有折肩的,;有長身的,也有闊身的,。風(fēng)吹鈴動,,細聽鈴聲,有清脆音的,,也有渾圓音的,。再觀外壁,青銅鈴身上,,均刻有姓名,、籍貫,字體并不相同,。原來,,每一只銅鈴都代表著一支捐資來源,,有母親率子叩拜的,,也有祖孫三代祭奠的,情況各異,,不一而足,。 浮屠合尖,拂漢凌霄,,在各方認捐努力之下,,康熙年間的這次大修,終于再次成就了這座京東勝跡,。在古塔七絕之中,,緊隨風(fēng)鈴多一條之后,就是詩碑高,。有多高呢,,直接砌于寶塔十三層的南面當中灶門中,上刻七律一首,,詩云:巍巍寶塔鎮(zhèn)潞陵,,層層高聳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現(xiàn),,朗朗鈴音空里鳴,。時賴周唐人建立,大清復(fù)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載古,,萬姓沾恩享太平,。 青磚背面正中,還可有一行小字:立碑僧寂玉造,。這位法號寂玉的僧人來頭如何,,就如同傳說中那位在唐代高聲吟詩的云游者一樣,正史中無據(jù)可考,。但從他的佛偈中,,不難看出他借助此塔,期盼福安的期許,。 但現(xiàn)實,,真的能夠如同他所愿的那樣,萬姓沾恩享太平嗎,?非也,。 走過1400多年,尤其在近現(xiàn)代時期,,這座大運河畔的地標,,絕沒有像詩中期盼那樣:萬姓沾恩享太平。相反,,卻是受盡苦難,。 這張照片,,歷史價值很高,,從時間上看,這應(yīng)該是以通州燃燈古塔為主體,,最早的一張照片了,。但如果談及人文國運,這張照片,,卻非常屈辱,,因為它是由八國聯(lián)軍拍的。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大沽,,向北京進犯。時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極力主戰(zhàn),。當年8月8日,,李秉衡以幫辦武衛(wèi)軍事務(wù)的名義,統(tǒng)率各軍1.5萬人出征應(yīng)敵。戰(zhàn)事打響,,雙方纏斗一晝夜,,清軍彈藥糧食俱盡,不幸失敗,。9日,,李秉衡突圍,一路退至通州張家灣,,愧憤交集之下,,于11日飲毒自殺。8月13日,,八國聯(lián)軍攻占通州,。 一枝塔影認通州,對于侵略者而言,,通州的這座古塔地標,,除了讓他們拍攝了一張照片,更多的,,則是供他們進行野蠻的破壞和掠奪,。塔身銅鈴,被八國聯(lián)軍士兵當成了練射擊的靶子,,被打掉了上千枚,。而塔頂上,那面已指示來往航船前年的銅鏡,,也被子彈打斷,。 通州古塔,,就此百孔千瘡。時至1937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zhàn)打響,。這座千年文物,又曾在北平淪陷時,,被日本鬼子禍害過多次,。待到全國解放,這座古塔,,外形尚算完整,,但論其細節(jié),已不堪入目。 1976年,,距康熙年間的那次大災(zāi)幾乎整整300年時,,燃燈佛塔,再受地震考驗,。唐山大地震,,使得塔頂蓮花座上砌磚掉落很多,塔身略有酥裂,,塔基蓮花震毀,,塔身多處裂紋。雖說還沒有傾圯,,也就是塌掉,,卻也已岌岌可危。 李萬祥,,是我們在北京市文物局和通州區(qū)委宣傳部的大力幫助下,,尋訪到的通州古塔修繕工程的負責(zé)人。1985年,,在北京市文物局和當時的通縣縣委縣政府的統(tǒng)籌下,,通州古塔,得以第二次大修,。這一修,,就是三年。 第二次修繕燃燈佛舍利塔1985至1987年重修,,塔剎增高5米,,增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shè)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恢復(fù)塔基,,再現(xiàn)了燃燈塔的原貌。 在我們的采訪中呈現(xiàn)的圖紙,、照片,,都是第一次向觀眾展示。這張照片拍攝于1986年,,是工作人員第一次登上塔頂時的場景,。李萬祥身邊這幾只鋼圈樣的東西,其實就是當年鎏金銅鏡的底座,。自1900年銅鏡被八國聯(lián)軍打壞之后,,原先流光映射的景觀就已不復(fù)存在。在1985年開始的整修中,,由于考慮到古塔已不再承載航標功能,,塔頂之上也就沒有再架設(shè)新的銅鏡。而至于同樣處于塔頂之上的另一景觀,,到底應(yīng)該如何保護,,工作人員花了大心思。 此景,,位列通州古塔七絕之一,,不光修繕工作人員們花心思,居住在周圍的街坊們,,更是掛念關(guān)注,。只不過,如今這一景觀,,也難得再見了,,那就是——在塔頂上幾百年來堅強的生長著的一棵榆樹。我們從這張1930年拍攝的燃燈佛塔照片上,,隱約可以看出塔尖的左側(cè)有一棵小樹斜著生長,,那就是塔榆。 塔頂西北,,瓦楞之中,一株榆樹自行生長,,通州當?shù)胤Q之為“塔榆”。它來自哪里,,為何扎根此處,,無人知曉,只能大概測算出,,它在塔上,,生長了近300年,。由于生長環(huán)境惡劣,樹根既扎不進塔內(nèi),,也扎不出西北這面,,就只靠這一面瓦片之間薄薄的一層土生活,春末才發(fā)芽,,秋中即落葉,,但也長到碗口粗細。在沒有主根的情況下,,細根根叢茂密,,最長一根竟達2.5米,好一棵“樹堅強”,。 為保護塔身的安全,,1986年修繕塔頂?shù)臅r候,工作人員們把這課榆樹小心取出,,移植到了塔下的葫蘆湖畔,,讓它繼續(xù)陪伴著古塔,坐看時光荏苒,,歲月穿梭,。 如今,這棵榆樹已經(jīng)長到了四米多,,樹冠分作兩層,,上端如蓮蓬狀,枝柯密匝,,昂然向上,,下層圓如巨盤,枝丫交錯,,恣肆橫生,。自1987年修繕工作完成,轉(zhuǎn)眼已又是30年過去了,。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申報項目:中國大運河,,當之無愧地被收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46項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三張照片,,時隔16年,,其間顯露出的變與不變,引發(fā)多少感慨,。就在我們節(jié)目播出的時刻,,通州古塔剛剛又完成了一次修繕,。從工期來看,只有七個月,,從動作來看,,基本只是清理風(fēng)化剝落磚石等等常規(guī)維護,理論上只是一次小修,。但實際上,,這次修繕,意義絕非一般,。 就如同我們在查詢資料的時候,更多地是求助與地方志和古文獻一樣,,目前,,有關(guān)燃燈佛舍利塔的相關(guān)信息,多為紙質(zhì)資料及文字檔案,,而三維數(shù)字化資料及詳細結(jié)構(gòu)信息還比較缺乏,。 說得再簡單一些,這次修繕的主要工作,,其實是為古塔建立起一套數(shù)字檔案,,以便能夠?qū)潘臓顟B(tài)進行實時有效監(jiān)測與管理分析,加大保護力度,。為此,,工作人員們動用了數(shù)字水準、地基合成孔徑雷達,、三維激光掃描,、探地雷達、無人機傾斜攝影等等多種高精尖儀器和高科技手段,。1400多年歷史的古塔,,無形之中,已有了和時代同步的新身份,。
|
|
來自: CHAOYANG3901 > 《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