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蔬菜中,我最喜歡吃南瓜花了,。它的鮮美味道,,給我?guī)砩嗉馍系目鞓罚两襁€念念不忘,。 小時候,,我家每年種的各種瓜諸如生瓜(黃瓜)、南瓜,、絲瓜,、菜瓜、甜瓜,、冬瓜,,要算南瓜最多了,。不僅門口的菜園種上一排有4棵,河邊的菜地四周都種上的,,而且扦插紅苕的“杉樹凼”四周也栽了南瓜秧。印象中,,好像所有的瓜類都是先要培育秧苗,。每年清明一到,媽媽就用那些用得不能再用的破畚箕(我老家的畚箕是用硬竹篾編成的筐類盛器農(nóng)具,,村民用兩只作為一擔(dān)運(yùn)東西的,,常用來運(yùn)豬屎、牛屎,、稻草,、秧苗等)、壞畚笧(方言讀音,,一種用軟竹蔑編織的筐類盛器農(nóng)具,,常用作撮起稻谷的)來培育各種瓜的秧苗。同時,,媽媽還要在菜園邊上在適合栽南瓜秧的位置挖好并埋下豬屎,、牛屎的南瓜糞凼了。等南瓜秧漲到5寸左右高就可以移栽到南瓜糞凼上了,。 南瓜苗長啊長啊,,長到起絲就要開始攀援了,那就要搭“南瓜廊”(南瓜架)了,。在我的老家,,南瓜廊有兩種:其一叫“四腳廊”。顧名思義,,這種南瓜架有四根柱子也就是四只腳,,搭起來后看著像廊橋。我想,,老家的“四腳廊”叫法還是形象逼真的,,還是有些想像力的。其二是叫“屏風(fēng)廊”,。這種架子比較簡易:一般只有兩根柱子,,倘若架子太長,那是要在它的中間加一根木頭柱的,。因“屏風(fēng)廊”搭起來后,,有點(diǎn)像古徽州有錢人家的“屏風(fēng)”,故而借此物件稱之,。這種稱謂也是蠻形象的,。 記得十歲之前,,爺爺身體還可以,這個活都是他和奶奶做的,。同時還要帶上我做幫手,,遞這遞那的。搭南瓜廊的程序是這樣的:第一步,,爺爺拿著我們家的專門給“南瓜廊”和“稻桿堆”打洞的半圓口鐵鏟鏟好洞后,,將木頭柱子放進(jìn)洞洞里,再回填泥巴,,然后再用雙腳踩實(shí),,最后還要用鐵鏟拍打拍打幾下的。第二步,,搭“四腳廊”的,,要在四根柱子的頂端捆綁兩根橫梁,然后,,在其上面放置一些雷竹子或金竹子,。竹子的枝丫不能剃掉的,要留著便于南瓜絲爬來繞去的,。如果竹子不夠,,就砍些大的松樹枝丫或柴禾補(bǔ)充。搭“屏風(fēng)廊”就要麻煩些了,。先要在兩根柱子捆綁上下兩根橫木,,然后用兩根水竹或兩根杉樹枝在兩根橫木之間交叉別緊,像女孩扎辮子,,依次別到另一頭,,像編起一排“屏風(fēng)”似的。我家原來的菜園一面是靠路的,。路的左邊是茶園,。爺爺在菜園里和茶園里各豎立起兩根柱子,就可以搭“四腳廊”了,。菜園的其它三面都是田,,只能搭“屏風(fēng)廊了。 “四腳廊”的空間大,,有利于南瓜藤爬繞成長,。為此,南瓜藤好像要報恩主人似的,,多多結(jié)果,,快速生長。一個接一個的 ,,你追我趕地瘋長,?!八哪_廊”又牢固,不容易被暴風(fēng)雨吹倒,。坐在它上面的南瓜爺爺和南瓜奶奶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不用?dān)心摔在地上?!捌溜L(fēng)廊”上南瓜藤苗就顯得可憐巴巴了,,老是要伸出去尋找能攀爬的依靠,卻往往孤零零地懸在空中,。只有等到主人下菜園時發(fā)現(xiàn)了,才用竹竿把它托回到“屏風(fēng)廊”上,。因此,,南瓜藤就沒勁也沒興致多下崽了,而且,,生出的子孫沒有安全感,。一個一個的,都是被懸吊在“屏風(fēng)廊”上,,容易被風(fēng)暴刮倒摔個粉身碎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各有各的命,。快活也好,,可憐也罷,;都是上帝的安排,命中注定的,。南瓜藤們在各自的“廊”上還是盡職盡責(zé)的,,該干嘛還是干嘛的。到了南瓜藤開花時節(jié),,天天一大早,,奶奶就叫醒我起床,跟她一起去菜園剪南瓜花了,。綻開的南瓜花,,每天早上都要剪掉。如不剪,,待白天太陽一曬就“可憐日暮嫣香落”了,。我家那時也算是個“大戶”人家了。兄弟姐妹七個,,加上爺爺奶奶和父母總共有11口人吃飯,。那些日子,,我常常聽到奶奶說的一句話是:“花不夠,就用桿來湊,?!比缓笥盅a(bǔ)充道“你們這些小把戲(小孩子)都喜歡吃南瓜花,少了不夠一人夾一筷的,?!逼鋵?shí),南瓜桿的味道也是很鮮美的,。南瓜桿有兩種:一種是南瓜花桿,。這種桿子的皮筋很難撕的。我總是撕不好,。后來,,奶奶手把手教我多次,才慢慢學(xué)會的,。另一種是南瓜葉桿,。這種桿的皮筋是很容易撕掉的。奶奶和我撕好桿子后,,就叫我把它們和南瓜花放在竹籃里拎到率水河里洗洗,,拿回家早餐就炒炒吃。奶奶做飯炒菜,。我一邊幫著燒火,,一邊看著。等到南瓜花快要起鍋了,,奶奶總要叫我夾一筷,,試試咸淡的。我一夾起,,就用小嘴吹吹,,然后塞進(jìn)去。邊吃邊說:“正好,。真好吃,!” 如今,每當(dāng)想起,,小時候奶奶炒的南瓜花,,那種無比鮮美的味道還會勾出我的饞蟲呢。 ? 默靈寫于2017年10月9日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