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啟功先生誕辰105周年,,近日,,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仁軙先生《啟功評傳》一書出版,。在追隨啟功先生近30年時間里,,趙仁軙協(xié)助啟功先生整理、注釋過多種著作,,之后長期致力于啟功生平及其成果研究,,《啟功評傳》是這一研究的集大成者:“三部曲啟功”“堅凈翁啟功”“書畫家啟功”“鑒定家啟功”“詩詞家啟功”“學問家啟功”“教育家啟功”,涵蓋了啟功先生生平,、為人,、學術及藝術成就的方方面面。趙仁軙先生講述如何描繪一個全的啟功,、活的啟功,、真的啟功,而對啟功的研究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一 我撰寫《啟功評傳》有三個目的,。一是“為了永久的紀念”。2015年啟先生逝世10周年的時候,,我就想寫些紀念文字,,但鑒于以前已寫過很多文章,一時不知從哪入手為好,。恰巧有友人建議,,何不寫一本《啟功評傳》,把你的“啟功研究”課題做一次總結性的整理,。這真是一個好建議,。我以“啟功研究”作為自己的課題,雖然幫助先生整理,、注釋過不少著作,,但尚未有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評傳性的著作問世,我欣然采納了這一建議,。到2017年啟先生誕辰105周年前終于完成了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好像又回到了啟先生身旁,,再次目睹了他的道德文章,再次聆聽了他的諄諄教誨,,我想就把這本書當作對他老人家永久的紀念吧,。二是助推“啟功之熱”的勢頭?!皢⒐Α痹缫殉蔀橐环N“現(xiàn)象”,,而且這一現(xiàn)象的熱度越來越高,這說明人們對他的愛是真摯的,、永久的,。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能受到如此多的人的如此熱愛,,這絕對是一件值得維護的好事,。《啟功評傳》可以與大家分享更多,、更準確,、更全面的信息,使“啟功之熱”不斷地持續(xù)下去,。三是在此基礎上促進“啟功之學”的深入開展,。把啟先生的道德文章當作一種學術精神、學術流派加以傳承和發(fā)揚,,并把這種學術精神,、學術流派與整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接起來,,把“啟功研究”當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去加以探討,。為此我寫了兩首七律,第一首表達的是第一個目的,,詩曰: 三校付行心事了,,難了師生半世情。最憶窗前指明月,,猶溫燈下沐春風,。一卷難容智慧海,寸心惟報玉壺冰,。頁頁且隨香火遞,,他年重聚再詳呈。 第二首表達的是第二和第三個目的,,詩曰: 道德文章眾皆愛,,紛紛美譽自來歸。 “粉絲”談論成風尚,,“鐵桿”追隨樹口碑,。更有“功”臣緒傳統(tǒng),,欲將“啟”學辨精微。美芹一卷呈同道,,或可切磋論是非,。 二 我曾涉獵過先生的大量著述,以為這次只需重新梳理一下,,為“評傳”的行文組織一下結構而已,。但我大錯特錯了,在重讀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啟先生怎么還會有這么多的好文章,,我怎么好像從來沒讀過?其涉獵的領域竟如此廣闊,,見解竟如此精辟,,文字竟如此精彩,這種常讀常新,、久讀彌新的閱讀感受實在太令人享受了,!先生就像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大書,我寫這本“評傳”就是想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全的啟功,、真的啟功,、活的啟功,從而有助于啟功研究的深入開展,。 那么一個全的,、真的、活的啟功究竟有哪些動人之處,、超人之處,,為什么可以稱他為傳承光大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旗幟呢? 啟先生身上體現(xiàn)了做人與做學問的完美結合,,亦即古人所說的道德文章,、今人所說的德藝雙馨、品學兼優(yōu),。啟先生為北師大所擬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夫子之自道,。這里首先是做人,。為此本“評傳”特設了“堅凈翁啟功”一章,詳細闡述了他既具有“清白為人,,正直傳家”“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直如矢,道所履,,平如砥,,心所企”的“堅與凈”的高尚品格,;又列舉了他“仁者愛人”“泛愛眾”,極具菩薩心腸的“仁與愛”的種種美德,;既以生動的實例揭示了他的“才與智”,,寫出了他具有過人的聰穎、智商,,以及充滿智慧,、充滿人情的過人情商;又以“諧與達”為題,,描述了他詼諧幽默,、令人倍感親切的性格,分析了他善于正確對待人生,、對待社會的達觀態(tài)度,。總之,,他能把生性中的清貴氣質和長期生活中培養(yǎng)出來的平民情結,、親民品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能把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與長期自我修養(yǎng)所得來的學者的見識與學者的嚴謹完美結合在一起,,為后人樹立了做人的楷模,。與幾近“完人”相匹配,啟先生在學術與藝術方面更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難以超越的成就,。他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全才,本評傳為之列舉的“書畫家”“鑒定家”“詩詞家”“學問家”“教育家”絕非虛譽,。他在這些領域中都取得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成就,堪稱傳統(tǒng)文化的“全能王”,。正因為此,,他才能拉通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不同領域,、不同門類,,將學術藝術化,藝術學術化,;才能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高屋建瓴,、更全面、更深入的關照與理解,;才能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三 如果說上述的實際成就已很值得稱贊了,那么更值得稱贊的是他對傳統(tǒng)文化有高度自覺的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天降斯人”,,他好像就是為傳承光大傳統(tǒng)文化而生的,。他自幼就由衷地熱愛傳統(tǒng)文化,對書畫,、碑帖,、詩詞表現(xiàn)出極濃厚的興趣和耐心,長大后更自覺地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明確的定位,。他自稱“少無宦情”,,絕不貪戀官場官位,更不追逐榮華富貴,,而是心無旁騖,、傾注全力、專心治學,、專心從藝,,“著書豈為稻粱謀”,從“中學生”一步步熬到“副教授”,。在“中年坎坷”之時,,他更被激發(fā)出一股頗似“仲尼厄而作春秋”那樣的志向,發(fā)奮著書,。他曾感慨道,,自己雖沒上過大學,但故宮,、榮寶齋,、舊書攤就是自己的社會大學;自己雖沒有大學頒發(fā)的“文憑”,,卻有一張用自己一字一句寫出來的“文憑”,。“撥亂反正”后他獲得了很多榮譽與頭銜,,但他并未被這些榮譽沖昏頭腦而急功近利,、一切“向錢看”。他依舊踏踏實實地從事自己所熱愛的書畫,、鑒定,、教書育人的文化事業(yè)。傅熹年先生曾戲謔地說,,啟先生一輩子的書畫作品可能有近萬件,,但他死后留下的錢財,不過區(qū)區(qū)幾十萬元,,頂多相當于他兩張字的錢,,這等于他一輩子就為自己寫過兩張字,剩下的都為別人寫了。此語雖屬玩笑,,卻發(fā)人深省,,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多才多藝的文人,怎樣鍥而不舍,、孜孜不倦,,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自己的信仰,、為自己的目標、為自己的事業(yè),、為自己熱愛的傳統(tǒng)文化而堅守了一生,。這更是我們所應贊美和學習的榜樣。 對傳統(tǒng)文化,,啟先生不但有自覺的擔當意識和獻身精神,,而且特別注重師道的傳承。啟先生在填寫任何履歷時,,必自報家門,,詳言師承,并對每位恩師都寫過充滿感情的紀念文章,,尤其是那篇紀念恩師陳垣校長的《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一文,,真堪稱師道傳承的經(jīng)典之作。他把老校長對他的諄諄教導和自己對老校長的綿綿深情濃縮在“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師生同父子,;刊習作二三冊,痛余文字答陶甄”的挽聯(lián)之中,。啟先生曾說:“老校長教導我的樣子,,蘸著眼淚也能畫出來?!辈⒍啻魏瑴I表達道:不用說這輩子,,就是有下輩子,我也報答不完老師的恩情,。 更可貴的是,,啟先生把從老師那里學到的為師之道又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他對學生總是予以鼓勵,,不論天資如何,,學歷如何,,都有教無類,,一視同仁;他總是教導學生戒驕戒躁,莫圖虛名,,要以真才實學安身立命,;他把教師當作自己唯一的正業(yè),始終把學生的事當作“天”,,不管多忙,,總把接待學生放在第一位;他接待學生不只是簡單地答疑解惑,,而是盡力地采用一種獨特的“熏”式教育——在看似漫不經(jīng)心,、漫無目的的交談中“循循善誘”地傳授他的真知灼見,真可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可是需要花大精力的;他在生活上對學生關懷備至,,學生在生活,、事業(yè)上遇到困難,他都能從情感上,、物質上予以無微不至的幫助,,使他的學生同樣感受到“信有師生同父子”的那份真情?;叵肫饋?,啟先生的“熏式教育”對我影響很大,收獲很多,。記得啟先生時常在宿舍或家里給學生“開小灶”,,有一次正講著,外面來了送信的,,啟先生看信封寫得完全不合規(guī)矩,,便開始講古人寫信封格式應該怎么寫、怎么封,,這就是“熏”,。上世紀90年代后,我為啟先生整理《啟功韻語集》(注釋),、《啟功口述歷史》,,那段時間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光,聽啟先生談今論古,,縱橫捭闔,,而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任何準備的,,讓人心向往之,。我想凡是受他熏陶過的學生,,一定也會把這種為師之道傳給自己的學生?!皫熒鸁o窮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文脈和良好學風,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就是在這樣的薪火相傳,、心心相印中得以延續(xù),得以發(fā)揚光大,。這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這方面,啟先生也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四 恢復高考后,,我于1978年考上研究生,不久后開始跟啟先生學習,,畢業(yè)留校后也一直跟隨啟先生,。啟先生受人尊重,“粉絲”眾多,,正如前文說到“啟功之熱”,,但我想,對于先生的紀念不能止于現(xiàn)象,、熱度,,更重要的是把他的諸多學術文化遺產(chǎn)傳承弘揚下去。上世紀90年代,,我開始進行“啟功研究”,。我的專業(yè)是古典文學研究,在這個領域,,很多問題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料,。比如某個詩人的詩句中有某些字因文獻缺失而無法確定,哪個版本是對的,?如何理解,?影響了相關學術研究。古代的研究如此,,現(xiàn)代存在同樣問題,,所以,啟功研究的初衷在于盡可能把啟先生的相關研究資料整理,、梳理好,,為將來進一步全面深入的啟功研究打下基礎,提供可信的資料,。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版了《啟功口述歷史》《論書絕句(注釋本)》《啟功韻語集(注釋本)》《啟功詩文選賞析》《啟功雋語》等,,《啟功評傳》則是最新成果。 但我深知,,這些成果還遠遠不夠,。事實上,,啟先生的諸多學術思想還未得到深入的研究闡釋,,如他的《詩文聲律論稿》《古代字體論稿》等著作需要進一步開發(fā),他為何能將藝術學術化,、學術藝術化,?等等。我們有必要著手去研究啟功先生的學術,、藝術成就是怎樣形成的,,他的知識結構和學術體系究竟是怎樣構成的,相互之間是怎樣互構互補,、融通一體的,,他對深入構建、繼續(xù)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啟先生對于當前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有啟迪意義。啟先生是傳統(tǒng)文化的“通才”,,他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超越同倫,、直追前賢的成就,在學術研究上也涉足眾多學科,,并在每一學科中都取得重量級的創(chuàng)獲,,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文明,、現(xiàn)代文化的進步也需要不斷有這樣旗幟性的人物去引領,。要想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領軍人物,他必須具備全面的,、獨到的,、能通融不同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學術體系,才能比一般學者看得更高,、更遠,、更全、更深,。我們現(xiàn)在最缺少的正是這樣的通才達人,,最急需的也是這樣的通才達人。而在當代的教育背景,、教育機制下我們如何去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可以從“啟功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今年,《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發(fā)布,,如何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啟功現(xiàn)象”對我們有深層的啟發(fā)和意義,。我想,,深入進行啟功研究,把“啟功研究”當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使傳統(tǒng)文化不斷得到繼承和發(fā)揚,,使啟功先生不但成為一個時代的終結者,,而且成為一個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那才是對他最好,、最實際,、最有意義的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