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字 拆 字 上一周,,我的朋友圈被展覽刷了屏,。一個是故宮的展覽,有“趙孟頫特展”和《千里江山圖》展,,一個是天津美術(shù)館的“中國書法大展”,。一古一今都很有代表性,朋友圈刷屏顯現(xiàn)著兩個展覽的分量,。這周我特別想談“古”論“今”,。 古 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說文解字》)許慎老先生講:“古”就是很久遠(yuǎn)的年代,,這個字由“十 口”夠成,表示眾口相傳,,記識前人的言語和故事,。這個解釋和我們今天理解的“古”的意思是很相近的,但十張嘴巴講過去的事情就是“古”么,?我覺得這是眾說紛紜,。 這是甲骨文的“古”,,上部不是“十”像是“中”字的樣子,其實上部是一個盾牌的圖形在“古”字中可能還具有表示讀音的作用,。下部的“口”與我們理解的嘴巴不是一個意思,,在“古”字中“口”是古人造字時使用的指事符號。這個用盾牌象形符號造出的“古”字,,是要表達(dá)堅固這個概念的“固”字,,后來假借為古老,故舊的意思,,“古”是“固”的初文,,也就另造了“固”字。 01 《大盂鼎》中的“古”上部的筆畫富有裝飾性,,還真有點像盾牌的樣子,。 02 后來逐漸省減為“十 口”。 03 非常古樸的“古”,。 04 古人中柳公權(quán)是楷法嚴(yán)苛的代表人物,,楷法嚴(yán)苛并不等于死板。這個“古”字左寬右窄,,“口”部右移,,整個字非常活潑,。 05 《蘭亭序》中的“古”上部一豎弧形成圓勢,,下部方“口”呈方形,充滿張力,。 06 《集王圣教序》中的“古”上部充分打開,,“口”部壓扁,疏密收放自如得當(dāng),。 07 草書的“古”,,“口”草化為兩個點,像是“十八”,。 談完了“古”,,開始講“今”。 今 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是時也”,,就是現(xiàn)在這個時候,。關(guān)于這個字的構(gòu)件,《說文解字》中拆為“亼(集)”和“7(及)” 兩部分,。這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兩部分和“今”有什么關(guān)系? 01 在小篆中“今”確是“亼 7”的樣子,,可是為什么是這兩個構(gòu)件呢,? 這個字似乎更有助于我們知道“今”字怎么來的,。這個字并不能拆開,這是一個整體,,是講表示言說講的“曰(yuē)”字倒過來了,。表示閉口而講,古文中多用“吟”來表示閉口而講的意思,,“今”就是“吟”字的初文,。“今”假借為現(xiàn)在講之后,,“今”加上了“口”部另造了“吟”字,。 02 再往古追尋,甲骨文中就有這個字了 03 《西峽頌》中“今”寫作“人 下”,。 04 楷書中“7”的部分常常被寫為“丁”的樣子,。 05 《蘭亭序》中的一句之內(nèi)的兩個“今”字,,一個灑脫一個凝重,,頗合文意。書法隨著情感而抒發(fā),,這就是古往今來的經(jīng)典,。 “今”字的草寫很簡單,就是一個倒過來的“7”加一點,,僅僅兩部分而已,,在歷代書家的筆下這兩部分就能千變?nèi)f化。 現(xiàn)在我們將年代久遠(yuǎn)的都稱為 “古”,,現(xiàn)在的都稱為“今”,。學(xué)書法入古是為了取法,觀今是為了取創(chuàng)作意識,,這是一橫一縱兩條學(xué)習(xí)路線,,都不可丟,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要傲今藐古,。全由“今”得來便是無本之木,過分的守舊會被稱為“老古董”,, 真正的學(xué)問應(yīng)“博古通今”,。 本文作者 本堂 1987年生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天津印社社員,、現(xiàn)供職于天津市津南區(qū)文化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