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yī)的觸診與中醫(yī)的切診基本是一致的,中醫(yī)是以切脈為主來確定病情,。道醫(yī)診病是觸切結合,,按脈診病。 1.觸診 一般是以醫(yī)者的手掌觸按病者的胸部,、腹部,、手、足,,來進行診斷,,如病者胸部按之堅實,疼痛的為結胸,,按之濡軟而又不痛者為痞氣,;若腹?jié)M怕按,或按之作痛的為實為熱,,喜按的,,按時又不痛為虛為寒;若腹脹以手四指尖叩之如鼓響者為氣脹,,以手指尖按其手足后有凹陷而又不起來者為腫,;以醫(yī)者之手觸病者手背若發(fā)熱者為外感,觸其手心發(fā)熱者為陰虛,,手足溫者病輕,,手足冷者病重;皮膚癢燥起紅色小疹或斑點為風為濕,。 2.切診 切脈之道,,甚為精細而不易識別,脈分二十八種,,它的名稱是: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緩,、芤、弦,、革,、牢、濡,、弱,、細、散,、伏,、動、促,、結,、代、疾,。 1)切脈的方法與部位 切脈,,醫(yī)者以兩手寸口(掌后橈骨動脈的部位)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輕按,,重按,或單按,,總按,,以尋求脈象。手之分部,,以掌后高骨作標志,,定名為''關〃,關之前名''寸〃,,關之后名''尺〃,。兩手寸、關,、尺共六部,,稱為左寸,、左關、左尺,;右寸,、右關、右尺,。這六個部位都是測定內(nèi)臟之氣的,。左寸候心為心包絡,左關候肝和膽,,左尺候腎和膀胱,,小腸;右寸候肺,、右關候脾和胃,,右尺候腎和命門,大腸,。 2)二十八脈相互關系 在二十八脈中,,以浮和沉分表里,尺和數(shù)分寒熱,,澀和滑分虛實,,其余的脈象均從這六脈中化出。例如:浮而極有力,,按鼓皮為革,;而極無力,如綿在水為濡,。沉而按之著骨如得為伏,;沉而堅實為牢;沉而無力,,細按乃得為弱,。浮中沉均有力,應指幅幅然為實,;浮中沉均無力,,應指豁豁然為虛;浮取大,,按之中空如慈蔥為芤,。遲而細短,往來澀滯為澀,;一息四至,,往來勻和為緩;緩而時止為結,;數(shù)而在關,,無頭無尾為動,;數(shù)而時一止為促;每一息七至八至為疾,;遲數(shù)不定,,止有常數(shù)為代,至數(shù)不齊,,按之浮亂為散,。滑而如按琴弦為弦,,來往有力如轉索為緊,;不大不小如循長竿為長,來盛去衰,,來大去長為洪;澀而極細按之欲絕為微,,如微而細為細,;如豆形應指即回為短。因此浮沉,、遲數(shù),、澀滑是二十八脈的綱領,所以學習切診脈象應當從這六個綱領入手,。 3)六脈與二十二兼脈的相互關系 二十八脈極少單獨出現(xiàn),,常見的兼脈有如下幾種:浮緊、浮緩,、浮數(shù),、浮遲、浮大,。 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shù)、沉遲,、沉微,。遲緩、遲澀,?;瑪?shù)、弦數(shù),、洪數(shù),、細數(shù),。濡數(shù)、濡細,、濡滑,、濡澀、濡緩,。虛細,、虛數(shù)、虛弦,、微細,、微弱。弦緊,、弦細,。細緊、細遲,。以上三種脈象同時出現(xiàn)的如浮緊數(shù),,浮滑數(shù),沉細而微等等,。 4)根據(jù)脈象診斷病癥 浮脈主表癥,,有力為表實, 沉脈主里癥,有力為里實, 遲脈主寒癥,,有力為積寒, 數(shù)脈主熱癥,,有力為實熱, 滑脈主痰癥、熱癥,。 澀脈主血少,、血寒。 虛脈主虛癥,、傷暑,。 實脈主實癥、火邪,。 短脈主元氣虛少,。 洪脈主熱癥、陽盛陰衰,。 微脈主亡陽,、氣血兩虛。 緊脈主寒癥,、痛癥,。 緩脈主無痛、濕氣,。 芤脈主大失血,。 弦脈主肝氣,、痰。 革脈主表寒,、中虛,。 牢脈主堅積。 濡脈主陽虛,、濕痛,。 弱脈主陰虛。 細脈主血少,、氣衰,。 無力為表虛。無力為里虛,。無力為虛寒,。無力為虛熱。 散脈主腎氣衰敗,。 伏脈主病邪深伏,。 動脈主驚癥、痛癥,。 促脈主火亢,。 結脈主寒積,。 代脈主臟氣衰敗,。 疾脈主陽氣亢盛,真陰欲渴,。 要辨別和掌握二十八脈并應用于臨床,,這就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在臨床應用中仔細體會,,與各種病癥密切結合,,觀察是否與脈癥符合才能實施。 為了便于記誦,,現(xiàn)將老道醫(yī)二十八脈總結歌錄出: 《二十八脈總結歌》 浮行皮膚,,沉行內(nèi)骨。浮沉既諸,,遲數(shù)有覺,,三至為遲,六至為數(shù),。浮沉遲數(shù)各有虛實,,無力為虛,有力為實,。遲數(shù)既明,,部位須識,,濡浮無力,弱沉無力,,(即浮而無力為濡,,沉而無力為弱),沉極為牢,,浮極為革,。三部皆小,微脈可考,,三部皆大,,數(shù)脈可會,其名為伏,,不見于浮,,惟中無力,其名為芤,。部位皆名,,至數(shù)為晰,四至為緩,,七至為疾,,數(shù)止為促,緩止為結,。至數(shù)既識,,形狀當別,緊粗而彈,,弦細而直,,長則迢迢,短則縮縮,,謂之洪者,,來盛去衰,謂之動者,,動搖不移,,謂之滑者,流利往來,,謂之澀者,,進退難哉;謂之細狀如絲然,,謂之代者,,如數(shù)為焉,代非細類,至數(shù)無時,,大附于洪,,小與細同。 5)除二十八脈外,,尚有七怪脈 七怪脈象特征: 一為雀啄脈,,連連碰指,時有時無,,如雀啄食狀(又稱雞啄米),;二為屋漏脈,如濺水下滴,,幾拍一滴,,濺起無力;三為彈石脈,,來堅而促,,來遲去速,如用指彈石子,;四為解索脈,,脈來動數(shù),散亂無序,;五為魚翔脈,,脈來時頭定而尾搖,浮浮泛泛,;六為蝦游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面,,杳然不見,,須臾來回,;七為釜沸脈,,有出無入,如湯涌沸,,息數(shù)俱無,,若遇這種脈象均為心臟極度衰竭,表示生機已絕,,死期將臨,,多屬死候脈象。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稱做''真臟脈〃,,毫無中和三象,,表示胃氣已絕。 以上道醫(yī)七診,即掌診,、腳診,、面診、舌診,、聞診,、詢診、觸診,,必須緊密聯(lián)系,。七診與各病癥的病候也必須密切結合,在道醫(yī)中有舍脈從癥,,也有舍癥從脈,,來作治療的緊急措施,實際上這種措施也是根據(jù)以上七診的結果,,經(jīng)過全面考慮后作出決定的,。道醫(yī)之七診,為千余年道教醫(yī)家行醫(yī)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總結,,是道教文化與祖國醫(yī)學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值得很好繼承與發(fā)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