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獎征文活動
文/羅余作 南京,,最早接觸的這個字眼是小時候課本上講到的《南京長江大橋》和它雄偉的圖片。后來才知道南京是六朝古都,,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那里自然景觀很少,人文景觀很多,。早有想法去游歷這座文化古都的名勝古跡,。 1986年的12月3日,我在化工企業(yè)從事設備技術和項目工程管理的時候,,第一次跟隨廠領導劉向東同志去江蘇泰興化肥廠考察鍋爐清華爐蓖使用和熱電偶傳感技術,,順道來到了南京,,我終于實現(xiàn)了多年的愿望,踏上了南京這片文化熱土,,享受了金陵那細細的秋風,,感受了這個大都市的風采。 南京火車站不大,,周邊相對比較雜亂,,出站后要走5分鐘路才能乘到公交車。從火車站出來,,安頓好領導中午休息后,,我利用中午時光乘公交車踏上了南京長江大橋,在橋上感受了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在我眼里,那是一個標志,,南京的標志,,我們可以不知道有棲霞山,可以不知道有靈谷寺,,甚至可以不知道有中山陵,。可是,,南京長江大橋在我們成長的歲月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開創(chuàng)了我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對南京長江大橋的所有記憶來自小學課本里有關于《南京長江大橋》的這篇課文,。老師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要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就象那些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者一樣,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建設我們的國家,。多少豪情壯志,,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種植。你說,,這有機會來到南京,,能不去南京長江大橋上走走嗎?那不是一種看看的心情,,而是把自己童年的心靈感受走一遍,。我們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使得我們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有著根深蒂固的情愫,。 在車上,,司機告訴我,你要看南京長江大橋,,最好在橋北下,,然后走到橋南,再乘公交車返回,。這樣才算是走過長江大橋,。司機的這個提議是好,可是,,由于時間上不夠充足,,我只有站上橋上,真真實實地站在了長江大橋上,,感受大橋的此刻,。望著遠處滾滾的長江水,一股動力油然而生,,鞭策我前進,,激勵著我思考。 南京長江大橋有些陳舊,,相對簡陋,。橋的南北各有一對橋頭堡,高為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征著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橋頭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工農(nóng)兵等五人雕塑,為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nóng)、兵,、學,、商,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藝風格,。在橋頭堡堡身周圍刻有“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等浮雕,。三面紅旗的橋頭堡在建成后,風靡全國,,被多次模仿,,而且在60-80年代成為南京的城市標志之一,至今南京長江代大橋橋頭堡仍然是著名旅游景點。 大橋南北兩岸的橋下,,有面積約20公頃的大橋公園,,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這使南京長江大橋更加雄偉壯麗,。橋上車來車往,,從橋上憑吊長江,江面非常寬闊,,船在河道上“突突突”地奔忙著,。站在一條母親河上,感受著長江的源遠流長,,那種幸福的感受,,猶如被母親的手親昵地撫摸一般,心頭燙燙貼貼的舒爽,。 夕陽在天邊,,追趕著落日,落日終于不勝嬌羞,,躲入遠方,。自個兒在橋上欣賞長河天際流,長江落日圓的美景,。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實現(xiàn)了我國南北交通,,而且成為古城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橋上風很大,,向晚了,,天氣開始變涼,我快要打道回府了,。此時,,鐵路橋上有列火車轟隆隆地駛過,那是南來北往的客,。在橋上,,看著飛馳的列車,我目送著列車遠去,。我一個人或望江興嘆,,或莫言無語,,所有的表情不外乎是想把更多的記憶藏于心底深處,埋得更深更久些,。就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般,,把來到長江邊,當成一種榮耀,,并永遠銘記在心,。南京長江大橋上,夕陽,,江水,,蘆葦,列車和我,,構成了一段往事,。可謂是短暫的旅行,,溫暖的回憶,。 第二天,正好逢上單位休息,,我們決定去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地方走走,。按計劃先是去參觀了東郊風景區(qū)中山陵,然后經(jīng)明孝陵,,再到夫子廟,。 穿過寬闊的馬路,高聳的法國梧桐,,我們來到了中山陵,。 中山陵,坐北朝南,,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陵園。左邊靈谷景區(qū),,右邊是明孝陵,。如今,,他的陵墓就在我們眼前,,周圍是蒼松翠柏懷抱。盡管園內(nèi)游人如織,,但肅穆和寧靜,。祭堂位于高處,仰望之中,,除了贊嘆它雄偉之外,,更多的是充滿了對偉人的崇敬,。沿著392級臺階拾級而上,卻發(fā)現(xiàn)石階越發(fā)陡峭,,不知不覺中便彎下腰來,,或許這就是當我們接近這位偉人時所應有的姿態(tài)吧。放眼望去,,中山陵高大壯麗,,仿佛可望而不可及。但中山陵卻總給你一種快到終點的感覺,,使你終于能堅持到最后,。原來人,只要有一點希望,,便可以堅持向上,,向上……雖說高處不勝寒,但若能得見如此美景,,倒也值得了,。然而中山陵帶給我的啟示卻遠不止這些。中山陵上埋葬著偉人孫中山,,這里不僅葬著他的肉體,,更寄托了他的精神。 明間檐下懸掛著孫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人生,,是兩個永恒間的間隙”,,這是黎巴嫩萊哈尼的名言,他想告訴世人生命的短暫,。這么多年來,,中山陵能夠吸引著一批一批的游人,恰恰是在汗水中體味那“博愛”與“天下為公”六個大字,。孫中山為此辛勞一生,,留給了后人永遠的思索。 進了墓室,,可以瞻仰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他的臥像就放置在靈柩上方。墓室的頂呈半圓形,,各種聲音都能在墓室中久久停留,,揮之不去,像是從遠方傳來的耳語聲,。我們繞著圓形的走道環(huán)視靈柩一周后便離開了,,生怕對先生再有過多的打擾,。從殿堂放眼山下,氣勢磅礴,,風水無比,。音樂臺處有這么多的鴿子,鴿子與游人和睦相處,。 當我們拾級而下時,,我們不由地又低下了頭,是因為石階太陡,,抑或是因為我們真是若有所思,?孫中山先生用一生為三民而斗爭,推翻了封建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而如此豐功偉績的建立憑借的則是他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博愛的人格,。“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話一路上隱隱在我頭腦中轟鳴,。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是的,,南京古樸,、典雅;天下為公甘于淡泊,、寧靜致遠,。 下午,我們參觀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市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我們沿路觀賞,,同時聽講這位赫赫有名的帝王及其明孝陵故事,。朱元璋1328年出生在濠州今天的鳳陽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少年時曾在皇覺寺當過和尚,,1352年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軍郭子興部紅巾軍,,1356年攻下南京,1368年登基稱帝,、定都南京,。朱元璋于1381年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馬皇后病逝入葬于此,、封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在修建陵墓時動用了大量的民工,遷走了前人留下來的很多寺廟,,甚至還遷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當要遷走孫權陵墓時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他守門吧’因此才沒被遷走。1383年孝陵的主體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葬于孝陵東,,稱為東陵。1413年朱棣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個工程才告建成,,從1376年籌建至立碑歷時38年之久,! 進入明孝陵的園林區(qū)首先看到的碑坊便是下馬坊,上面寫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當時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駐轎下馬,,以示對孝陵的尊重!過了下馬坊便是大金門,,當年也是氣勢非凡的,。從大金門穿過陵園路我們便來到了碑亭俗稱四方城。碑亭內(nèi)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朱棣為弘揚其父朱元璋功德所立的,,碑上刻有2476個拳頭大小的字,。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冒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龜型動物名叫‘赑屃’是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九子,據(jù)說特別能負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市內(nèi)最大的一塊古碑。出了四方城過了御河橋我們走上了陵墓的神道,,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東西向的石像路,石像路長615米,、路兩側依次排列著石獸有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和馬,、每種2對、4只,、共24只,、2蹲2立。石像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低明孝陵,冬天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后,,用粗大的竹,、木當作滾軸,用一路上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石獸盡處神道折向正北,,我們現(xiàn)在進入了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首先看到的這一對有云祥紋飾的望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華表,。它在這里作為指示道路的標志。大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走向是南北向,,孝陵神道的平面布局不取統(tǒng)一的南北中軸線原因是為了遵守朱元璋不牽走孫權陵墓讓他看守大門的諾言,,這也是朱元璋突破傳統(tǒng)的一個創(chuàng)新。在翁仲路中間有4對高3米的石翁仲,,兩對文臣兩對武將,,武將身披甲胄、手持金吾,、一老一少,、雄壯威武,文臣身著朝服,、手持笏板,、一老一少、形象生動,。穿過欞星門過了御河橋,,正北便是明孝陵的主題建筑,其中包括文武方門—碑殿—享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都是按中軸線配置的,,體現(xiàn)了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坐北朝南,中軸對稱。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文武方門,,這是孝陵的正門,。進門不遠就是碑殿,因為殿中樹有康熙,、乾隆題字的碑刻得名。中間一塊‘治隆唐宋’是康熙三十八年既1699年第三次南巡所提的,,意思是贊揚明太祖的功績勝過唐宋兩代,。碑的左右各有乾隆詩碑一塊。碑后東西還有臥碑兩塊是乾隆謁(葉)陵記事,,背面是當時兩江總督陶岱等人的題名,。過了碑殿就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享殿,原名孝陵殿,。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踏垛甬道中置丹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均為浮雕圖案。三層須彌座上為享殿,,原來供奉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神位,,原來的享殿是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的巨大建筑,,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F(xiàn)在我們看見的三間小殿是同治年間重新修復的比原先的規(guī)模小的多,殿內(nèi)掛的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畫像的復制品,。穿過內(nèi)紅門,,越過大石橋,一座全部用大條石筑成的巨大建筑便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5米,。沿方城正中的拱門入隧道,隧道由54級臺階組成,。出了隧道為方城于寶頂?shù)膴A道,,正面橫刻的‘此山明太祖之墓’是民國初年所刻的。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樓所在,,明樓原先是有頂?shù)?,現(xiàn)僅存四壁。方城的后面便是寶城寶頂,寶城是一座環(huán)繞寶頂周圍約1000米多長的磚墻,,寶城內(nèi)的寶頂就是獨龍阜,,墳丘利用獨龍阜山崗,依山就勢而筑,,后又經(jīng)過人工修繕和填補,,所以顯得高大豐圓,氣勢不凡,。寶頂上,,樹木參天,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就在這寶頂之下,。據(jù)說,,這地宮完全按南京明故宮前朝后寢形式建造。根據(jù)專家考證,,據(jù)陵墓地面建筑的規(guī)模估計,,這座地下宮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發(fā)掘的第十個陵墓“定陵”。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未曾得到發(fā)掘,,一旦發(fā)掘,必將又是一大奇觀,。 靈谷寺也是顯眼的景點,。靈谷寺不大,里面供奉唐僧玄奘的頂骨,。走進靈谷寺,,仿佛走入了禪境,靈谷寺格外清靜,,心也變得一片空明,。寺中一隅一個精致的瓷罐便是玄奘頭蓋骨舍利的供奉處。細細回顧玄奘的一生,,或許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經(jīng)和翻譯佛教經(jīng)典。取經(jīng)用了十七年,,譯經(jīng)用了十九年,。玄奘超常的悟性和極端的認真使他在佛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所翻譯的佛經(jīng),,在質(zhì)和量上均空前絕后,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無人超越,。我不信佛,,但玄奘的功績和他與世無爭的為人,,以及他多年甘于寂寞、堅忍跋涉的品格感動了我,;而眼前這種與他的偉績看似毫不相稱的平靜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靈谷寺真的是個香火鼎盛的地方,,望著那一尊尊大佛,,威嚴中似乎也透著溫和,,我想,,那些信佛的人定能從中看出希望,,看見光明,。信仰便是這樣,只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卻可以救贖整個靈魂?!靶恼\則靈”,,蘇軾說,,人生如旅途,我亦是行人,,我們付出的每一份真誠都是生命中彌足珍貴的記憶,,每一顆真心都是畫下的美麗篇章,。生活也是如此,從來只有用心,,才能體味得最真,。 回到夫子廟時,天色已晚,,四周琳瑯滿目的工藝品與地方小吃吸引著我們駐足,,在此,仿佛是接觸到了南京的平凡生活,這座古城瞬間變得平易近人起來,,時而疏離時而親近,時而神秘時而自然,,時而高貴時而平凡,。南京,正是因此才愈加可愛,。由于時間關系,,這次未能探及里面的繁華。 晚上,,我們匆匆離開南京,,坐汽車趕往揚州,。在車上,,回溯這一天經(jīng)歷。路過的地方,,還有紫霞湖,,無梁殿,雞鳴寺,,燕子磯幾個顯眼的景點。聽旁邊有朋友講,,紫霞湖是由愛國華僑胡文虎捐資建造的人工蓄水湖泊,,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書中所說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巔隱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后,,封他為紫霞真人,,紫霞湖也因此得名,。無梁殿是祭祀北伐陣亡將士的地方,里面有國父遺囑,,今天看來依然有生命力,,我們深深被國父的話語感動。 南京,,山環(huán)水抱,,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景久負盛名,。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畔經(jīng)久流傳,。南京,,又是令人悲痛的寺方,。至今仍然記憶著雨花臺先烈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許許多多慘烈的畫面。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游歷南京后,,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是個有著厚重底蘊的城市,。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撫今追昔,,想到此處虎踞龍盤,,有帝王氣象,,而朝代卻“更換千年如走馬”,,不禁感慨萬千?!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痹谶@里我們目睹了凝聚著我們中國人民智慧和汗水的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夫子廟的夜游,,匆匆欣賞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夜景,。而最令我難忘,,引我深思的卻是靈谷寺和中山陵,。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睙o需離別的悲傷,記住一段歷史,,懷念幾個人物,,這便夠了。別了,,我的南京,,也許他年我們還會再相逢…… 兩天的南京之旅便如夢般過去了。有時候,,兩天可以像頭發(fā)絲一樣拉得又細又長,,讓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位,母親河長江的壯闊,,大橋的雄偉,,中山陵的巍峨莊嚴,夫子廟的熱鬧,,靈谷寺的虔誠,。任意選擇自己最滿意的視角都做了一次短暫的停留,也算是真正的縱情山水,。南京之行恰是告訴了我:有一種感動,。 南京是座古樸的城市,文化韻味很濃,。第一次短暫的南京之行,,行程是遠遠不夠的,但令我流連忘返,。 (2010.12.3于廬陵) 南京,,最早接觸的這個字眼是小時候課本上講到的《南京長江大橋》和它雄偉的圖片。后來才知道南京是六朝古都,,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那里自然景觀很少,人文景觀很多,。早有想法去游歷這座文化古都的名勝古跡,。 1986年的12月3日,我在化工企業(yè)從事設備技術和項目工程管理的時候,,第一次跟隨廠領導劉向東同志去江蘇泰興化肥廠考察鍋爐清華爐蓖使用和熱電偶傳感技術,,順道來到了南京,我終于實現(xiàn)了多年的愿望,,踏上了南京這片文化熱土,,享受了金陵那細細的秋風,,感受了這個大都市的風采。 南京火車站不大,,周邊相對比較雜亂,,出站后要走5分鐘路才能乘到公交車。從火車站出來,,安頓好領導中午休息后,,我利用中午時光乘公交車踏上了南京長江大橋,在橋上感受了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在我眼里,那是一個標志,,南京的標志,,我們可以不知道有棲霞山,可以不知道有靈谷寺,,甚至可以不知道有中山陵,。可是,,南京長江大橋在我們成長的歲月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開創(chuàng)了我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對南京長江大橋的所有記憶來自小學課本里有關于《南京長江大橋》的這篇課文,。老師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要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就象那些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者一樣,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建設我們的國家,。多少豪情壯志,,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種植。你說,,這有機會來到南京,,能不去南京長江大橋上走走嗎?那不是一種看看的心情,,而是把自己童年的心靈感受走一遍。我們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使得我們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有著根深蒂固的情愫。 在車上,,司機告訴我,,你要看南京長江大橋,,最好在橋北下,然后走到橋南,,再乘公交車返回,。這樣才算是走過長江大橋。司機的這個提議是好,,可是,,由于時間上不夠充足,我只有站上橋上,,真真實實地站在了長江大橋上,,感受大橋的此刻。望著遠處滾滾的長江水,,一股動力油然而生,,鞭策我前進,激勵著我思考,。 南京長江大橋有些陳舊,,相對簡陋。橋的南北各有一對橋頭堡,,高為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征著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橋頭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工農(nóng)兵等五人雕塑,為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nóng)、兵,、學,、商,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藝風格,。在橋頭堡堡身周圍刻有“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等浮雕,。三面紅旗的橋頭堡在建成后,風靡全國,,被多次模仿,,而且在60-80年代成為南京的城市標志之一,至今南京長江代大橋橋頭堡仍然是著名旅游景點,。 大橋南北兩岸的橋下,,有面積約20公頃的大橋公園,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這使南京長江大橋更加雄偉壯麗,。橋上車來車往,,從橋上憑吊長江,江面非常寬闊,,船在河道上“突突突”地奔忙著,。站在一條母親河上,感受著長江的源遠流長,,那種幸福的感受,,猶如被母親的手親昵地撫摸一般,心頭燙燙貼貼的舒爽,。 夕陽在天邊,,追趕著落日,落日終于不勝嬌羞,,躲入遠方,。自個兒在橋上欣賞長河天際流,長江落日圓的美景,。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實現(xiàn)了我國南北交通,,而且成為古城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橋上風很大,,向晚了,,天氣開始變涼,我快要打道回府了,。此時,,鐵路橋上有列火車轟隆隆地駛過,那是南來北往的客,。在橋上,,看著飛馳的列車,我目送著列車遠去,。我一個人或望江興嘆,,或莫言無語,所有的表情不外乎是想把更多的記憶藏于心底深處,,埋得更深更久些,。就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般,,把來到長江邊,,當成一種榮耀,,并永遠銘記在心。南京長江大橋上,,夕陽,,江水,蘆葦,,列車和我,,構成了一段往事??芍^是短暫的旅行,,溫暖的回憶。 第二天,,正好逢上單位休息,,我們決定去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地方走走。按計劃先是去參觀了東郊風景區(qū)中山陵,,然后經(jīng)明孝陵,,再到夫子廟。 穿過寬闊的馬路,,高聳的法國梧桐,,我們來到了中山陵。 中山陵,,坐北朝南,,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陵園,。左邊靈谷景區(qū),,右邊是明孝陵。如今,,他的陵墓就在我們眼前,,周圍是蒼松翠柏懷抱。盡管園內(nèi)游人如織,,但肅穆和寧靜,。祭堂位于高處,仰望之中,,除了贊嘆它雄偉之外,,更多的是充滿了對偉人的崇敬。沿著392級臺階拾級而上,,卻發(fā)現(xiàn)石階越發(fā)陡峭,,不知不覺中便彎下腰來,或許這就是當我們接近這位偉人時所應有的姿態(tài)吧。放眼望去,,中山陵高大壯麗,,仿佛可望而不可及。但中山陵卻總給你一種快到終點的感覺,,使你終于能堅持到最后,。原來人,只要有一點希望,,便可以堅持向上,,向上……雖說高處不勝寒,但若能得見如此美景,,倒也值得了,。然而中山陵帶給我的啟示卻遠不止這些。中山陵上埋葬著偉人孫中山,,這里不僅葬著他的肉體,,更寄托了他的精神。 明間檐下懸掛著孫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人生,,是兩個永恒間的間隙”,,這是黎巴嫩萊哈尼的名言,他想告訴世人生命的短暫,。這么多年來,,中山陵能夠吸引著一批一批的游人,恰恰是在汗水中體味那“博愛”與“天下為公”六個大字,。孫中山為此辛勞一生,,留給了后人永遠的思索。 進了墓室,,可以瞻仰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他的臥像就放置在靈柩上方。墓室的頂呈半圓形,,各種聲音都能在墓室中久久停留,,揮之不去,像是從遠方傳來的耳語聲,。我們繞著圓形的走道環(huán)視靈柩一周后便離開了,,生怕對先生再有過多的打擾。從殿堂放眼山下,,氣勢磅礴,,風水無比,。音樂臺處有這么多的鴿子,鴿子與游人和睦相處,。 當我們拾級而下時,,我們不由地又低下了頭,是因為石階太陡,,抑或是因為我們真是若有所思,?孫中山先生用一生為三民而斗爭,,推翻了封建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而如此豐功偉績的建立憑借的則是他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博愛的人格?!按蟮乐幸?,天下為公?!边@句話一路上隱隱在我頭腦中轟鳴,。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笔堑?,南京古樸、典雅,;天下為公甘于淡泊,、寧靜致遠。 下午,,我們參觀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市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我們沿路觀賞,,同時聽講這位赫赫有名的帝王及其明孝陵故事。朱元璋1328年出生在濠州今天的鳳陽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少年時曾在皇覺寺當過和尚,,1352年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軍郭子興部紅巾軍,,1356年攻下南京,1368年登基稱帝,、定都南京,。朱元璋于1381年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馬皇后病逝入葬于此,、封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在修建陵墓時動用了大量的民工,遷走了前人留下來的很多寺廟,,甚至還遷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當要遷走孫權陵墓時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他守門吧’因此才沒被遷走。1383年孝陵的主體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葬于孝陵東,,稱為東陵。1413年朱棣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個工程才告建成,,從1376年籌建至立碑歷時38年之久,! 進入明孝陵的園林區(qū)首先看到的碑坊便是下馬坊,上面寫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當時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駐轎下馬,,以示對孝陵的尊重!過了下馬坊便是大金門,,當年也是氣勢非凡的,。從大金門穿過陵園路我們便來到了碑亭俗稱四方城。碑亭內(nèi)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朱棣為弘揚其父朱元璋功德所立的,,碑上刻有2476個拳頭大小的字,。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冒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龜型動物名叫‘赑屃’是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九子,據(jù)說特別能負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市內(nèi)最大的一塊古碑。出了四方城過了御河橋我們走上了陵墓的神道,,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東西向的石像路,石像路長615米,、路兩側依次排列著石獸有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和馬,、每種2對、4只,、共24只,、2蹲2立。石像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低明孝陵,冬天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后,,用粗大的竹,、木當作滾軸,用一路上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石獸盡處神道折向正北,,我們現(xiàn)在進入了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首先看到的這一對有云祥紋飾的望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華表。它在這里作為指示道路的標志,。大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走向是南北向,,孝陵神道的平面布局不取統(tǒng)一的南北中軸線原因是為了遵守朱元璋不牽走孫權陵墓讓他看守大門的諾言,這也是朱元璋突破傳統(tǒng)的一個創(chuàng)新,。在翁仲路中間有4對高3米的石翁仲,,兩對文臣兩對武將,武將身披甲胄,、手持金吾,、一老一少、雄壯威武,,文臣身著朝服,、手持笏板、一老一少,、形象生動,。穿過欞星門過了御河橋,正北便是明孝陵的主題建筑,,其中包括文武方門—碑殿—享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都是按中軸線配置的,,體現(xiàn)了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坐北朝南,,中軸對稱,。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文武方門,這是孝陵的正門,。進門不遠就是碑殿,,因為殿中樹有康熙,、乾隆題字的碑刻得名。中間一塊‘治隆唐宋’是康熙三十八年既1699年第三次南巡所提的,,意思是贊揚明太祖的功績勝過唐宋兩代,。碑的左右各有乾隆詩碑一塊。碑后東西還有臥碑兩塊是乾隆謁(葉)陵記事,,背面是當時兩江總督陶岱等人的題名,。過了碑殿就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享殿,原名孝陵殿,。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踏垛甬道中置丹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均為浮雕圖案。三層須彌座上為享殿,,原來供奉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神位,,原來的享殿是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的巨大建筑,,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F(xiàn)在我們看見的三間小殿是同治年間重新修復的比原先的規(guī)模小的多,殿內(nèi)掛的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畫像的復制品,。穿過內(nèi)紅門,,越過大石橋,一座全部用大條石筑成的巨大建筑便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5米,。沿方城正中的拱門入隧道,隧道由54級臺階組成,。出了隧道為方城于寶頂?shù)膴A道,,正面橫刻的‘此山明太祖之墓’是民國初年所刻的。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樓所在,,明樓原先是有頂?shù)?,現(xiàn)僅存四壁。方城的后面便是寶城寶頂,,寶城是一座環(huán)繞寶頂周圍約1000米多長的磚墻,,寶城內(nèi)的寶頂就是獨龍阜,墳丘利用獨龍阜山崗,依山就勢而筑,,后又經(jīng)過人工修繕和填補,,所以顯得高大豐圓,氣勢不凡,。寶頂上,,樹木參天,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就在這寶頂之下,。據(jù)說,,這地宮完全按南京明故宮前朝后寢形式建造。根據(jù)專家考證,,據(jù)陵墓地面建筑的規(guī)模估計,,這座地下宮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發(fā)掘的第十個陵墓“定陵”。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未曾得到發(fā)掘,,一旦發(fā)掘,必將又是一大奇觀,。 靈谷寺也是顯眼的景點,。靈谷寺不大,里面供奉唐僧玄奘的頂骨,。走進靈谷寺,,仿佛走入了禪境,靈谷寺格外清靜,,心也變得一片空明。寺中一隅一個精致的瓷罐便是玄奘頭蓋骨舍利的供奉處,。細細回顧玄奘的一生,,或許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經(jīng)和翻譯佛教經(jīng)典,。取經(jīng)用了十七年,,譯經(jīng)用了十九年。玄奘超常的悟性和極端的認真使他在佛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所翻譯的佛經(jīng),,在質(zhì)和量上均空前絕后,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無人超越,。我不信佛,,但玄奘的功績和他與世無爭的為人,以及他多年甘于寂寞,、堅忍跋涉的品格感動了我,;而眼前這種與他的偉績看似毫不相稱的平靜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靈谷寺真的是個香火鼎盛的地方,,望著那一尊尊大佛,,威嚴中似乎也透著溫和,,我想,那些信佛的人定能從中看出希望,,看見光明,。信仰便是這樣,只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卻可以救贖整個靈魂,。“心誠則靈”,,蘇軾說,,人生如旅途,我亦是行人,,我們付出的每一份真誠都是生命中彌足珍貴的記憶,,每一顆真心都是畫下的美麗篇章。生活也是如此,,從來只有用心,,才能體味得最真。 回到夫子廟時,,天色已晚,,四周琳瑯滿目的工藝品與地方小吃吸引著我們駐足,在此,,仿佛是接觸到了南京的平凡生活,,這座古城瞬間變得平易近人起來,時而疏離時而親近,,時而神秘時而自然,,時而高貴時而平凡。南京,,正是因此才愈加可愛,。由于時間關系,這次未能探及里面的繁華,。 晚上,,我們匆匆離開南京,坐汽車趕往揚州,。在車上,,回溯這一天經(jīng)歷。路過的地方,,還有紫霞湖,,無梁殿,雞鳴寺,燕子磯幾個顯眼的景點,。聽旁邊有朋友講,,紫霞湖是由愛國華僑胡文虎捐資建造的人工蓄水湖泊,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書中所說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巔隱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后,,封他為紫霞真人,紫霞湖也因此得名,。無梁殿是祭祀北伐陣亡將士的地方,,里面有國父遺囑,今天看來依然有生命力,,我們深深被國父的話語感動,。 南京,山環(huán)水抱,,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風景久負盛名。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畔經(jīng)久流傳。南京,,又是令人悲痛的寺方,。至今仍然記憶著雨花臺先烈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許許多多慘烈的畫面。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游歷南京后,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是個有著厚重底蘊的城市,。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睋峤褡肺簦氲酱颂幓⒕猃埍P,,有帝王氣象,,而朝代卻“更換千年如走馬”,不禁感慨萬千,?!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痹谶@里我們目睹了凝聚著我們中國人民智慧和汗水的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夫子廟的夜游,,匆匆欣賞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夜景,。而最令我難忘,引我深思的卻是靈谷寺和中山陵,。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無需離別的悲傷,,記住一段歷史,,懷念幾個人物,這便夠了,。別了,,我的南京,也許他年我們還會再相逢…… 兩天的南京之旅便如夢般過去了,。有時候,,兩天可以像頭發(fā)絲一樣拉得又細又長,,讓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位,母親河長江的壯闊,,大橋的雄偉,,中山陵的巍峨莊嚴,夫子廟的熱鬧,,靈谷寺的虔誠,。任意選擇自己最滿意的視角都做了一次短暫的停留,也算是真正的縱情山水,。南京之行恰是告訴了我:有一種感動,。 南京是座古樸的城市,文化韻味很濃,。第一次短暫的南京之行,,行程是遠遠不夠的,但令我流連忘返,。 (2010.12.3于廬陵)
|
|
來自: 01一線 > 《01一線原創(chuàng)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