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從我看過的書來看,李笑來的《和時間做朋友》和《精準》里面的觀點給我的啟發(fā)性是最大?,F在為大家解讀分享《精準》的第一章時間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的同時,,也算是給自己一個總結。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就決定他會成為如何的一個人,。 首先,作者認為我們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應該像國民大師梁漱溟所說的那樣是“鄭重”,,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專注當下的事情,。 鄭重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我們都知道態(tài)度決定行為,,如果我們想改變一種行為或者培養(yǎng)一種習慣,首先端正的就是態(tài)度,。一種“鄭重”的態(tài)度對待時間,,其實就是等于“鄭重”的對待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的人生能敷衍對待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人生應該是竭盡全力的活著,最后毫無遺憾的離去,。 市面上很多教我們時間管理的書籍,,都提倡完美的生活應該是有一張清單時間表,按照里面的輕重緩急嚴格執(zhí)行,。當我們睡覺時候回想會覺得又是一個很充實很圓滿的一天,。然而,這樣的生活,,只是把我們活得更像機械,,只是比其他人更有工作效率的機械而已。這就是快樂的人生,? 我們原本就是因為快而痛苦,,可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作者提倡:時間管理,,應該讓我們更有節(jié)奏的生活,,而不是更快的生活。現在年輕人有一種價值觀:工作要認真工作,,玩要認真玩,。作者所提倡的時間態(tài)度更像這種,只要認真專注當下的事情,,不論是工作還是放松,,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來就像一首協奏曲,只有旋律有緩,,有急才是美妙的歌曲,,重復單調的聲音只是噪音。 關于如何選擇有價值的事情去做,,作者引用一個概念,,這幾個概念讓我覺得是這節(jié)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xù)較久。 根據這個分類我們要做的事情都可以分為四類:高收益長半衰期(學習一種思維方法,,和牛人共進晚餐),,低收益長半衰期(體育鍛煉,學習技能),,高收益短半衰期(游戲,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低收益短半衰期(滿無目地刷微博,網絡謾罵),。 自我反省一下就會發(fā)現,,我們很多人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游戲,,綜藝節(jié)目等。這種事情讓我們感覺很痛快,,欲罷不能,,但當停下來的時候,那種快感就隨之消失,,所以我們會重復的做,,甚至會上癮,。這種短半衰期的事情,作者比喻就是我們重復地抓起沙子: 這個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不自覺地陷入了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們總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來,,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已從指尖滑下,我們不得不重新來過,。 這是一把時間之尺,,讓我們衡量我們該做的事情和不該做事情。 結論就是我們需要盡量避免短半衰期的事情,,盡可能的做長半衰期的事情,。事情收益的高低有時候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做長半衰期的事情,,要知道我們的收益是可以累積,,堅持下去,就會有大收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 里面也提到現在社會誘惑甚多,,我們經常會陷入兩種無能:選擇無能,,執(zhí)行無能。我們的時間之尺,,是可以讓我們避免選擇無能,,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問題是執(zhí)行無能,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笑),。 本人非常喜歡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討論,“知”和“行”哪個難,?我覺得會有80%以上的人都選擇“行”更難,。”我們知道所有道理卻無法過好這一生”,,“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本人觀點卻是:知行合一,?!靶小彪y,“知”更難。首先,,我們怎樣理解規(guī)則,,就會有怎樣的行動。 我認為我們沒有執(zhí)行力的原因是,,我們付出了時間和汗水,,未來卻沒有明確的回報。這點我是深有體會,。 得記考駕證科目四的時候,,我是考前兩天才開始看題學習。現在有駕考的app很方便,,只要你在模擬題能多次連續(xù)及格,,實際考試,也肯定能及格,。那兩天我瘋狂的做題,,平時懶懶散散的我,被家人看到也說,,一下子怎么變得那么積極,。直到考前一個晚上,我能連續(xù)四次模擬考試考及格,,我就知道,,明天考試我定能拿下。當天確實也正常發(fā)揮,,拿到了96分(90分合格),。 事后我就想,平時經常半途而廢的我為什么在那兩天執(zhí)行的那么好,?細想一下其實源于我對“付出的”有清晰的,,確定的回報:只要在模擬考試能連續(xù)合格,就能拿下當天的考試,。我是這樣理解,,就會這樣的行動。 如果有個人跟你簽一份協議:只要你每天能跑步半小時,,堅持一年,一年后能給你十萬,。你覺得能不能做到,?像我這樣缺錢的堅持一年后能有1萬我也能做到!其實我想說的是,,一旦明確的回報,,我們很自然就會有明確地付出。“回報”和“行動”的關系就像一份合同,,只要簽了合同,,確認了回報的時間,那么在這期間我們就會執(zhí)行相對的義務?,F在更多問題是,,我們生活上大部分的付出是沒有明確的回報,沒有人能告訴你,,付出就一定能有收獲,,它不是工廠里的按件量發(fā)工資,甚至有人經歷過老板走路事件,。所以我們得出結論執(zhí)行力好的人,,必然是有信念的人,他們能判斷自己付出必然得到的回報,,他們對待問題有較高的的認知水平,。 我們?yōu)槭裁磮?zhí)行力不到位,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回報,。其實這是一個個人認知的問題,。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你的認知水平決定你是“上士”“中士”還是“下士”,。所以想要有更好的執(zhí)行力,,必須要有更好的認知水平,并擁有明確未來的回報的信念,。認知水平高,,執(zhí)行力自然能提高,知行才能合一,! 在時間概念上,,最后作者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做一個五年計劃,!五年,,不長也不短。大學也只需要四年,,一對情侶拍拖到結婚生子五年也夠了,。我們五年計劃里,,應該有目標,有具體的操作內容,,寫下來,。 想想五年的時間足以徹底改變一個人,五年后,,我們在哪里,?在做什么?生活是否如意,? 最后引用我以前主管的一句話做結尾: “一個人,,有目標和沒目標差很遠,真的??!” ps:過兩天,再發(fā)《精準》第二章選擇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