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 | 水木丁 孩提時起我們就習慣于從世界各國的文本中汲取養(yǎng)料,有個問題卻也許直到現(xiàn)在仍在困惑我們——科技類尚好,,文學尤甚——那些佶屈聱牙,、味同嚼蠟的翻譯文本大幅破壞了我們的閱讀體驗,。那么,,所謂翻譯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們?yōu)槭裁磿λa生本能的排斥,?中文與英語的本質特點和本質差異到底在哪,?本文或能提供一些解答。 01 前些時日和寫作的朋友閑聊,,說到一個作者如果能學好一門外語,,對他用純正的中文寫作會有很大幫助,朋友很不以為然,。但這個問題太復雜,,沒法在網上用一句話兩句話解釋清楚, 索性開篇動筆,,把這些想法整理出來,。我不是學者專家,只是作為一個學過英文,、做過基礎英語教學,,并且現(xiàn)在用中文寫作的作者有一點個人感悟,記錄并分享在此,全當是給愛好寫作,、學習英語的朋友們做個參考,,有不當之處,還望讀者諒解包涵,。當然我也只是學習過英語,,所以下文中所列舉的翻譯腔的例子, 主要是以英語翻譯腔為參考,,不再另作強調,。 要想說清楚什么是翻譯腔,我們首先得從什么是英語開始,。這個問題聽起來有些奇怪,,但從我自己學習英文和教書的過程中得到的體會,我覺得許多中國學生學不好英文,,其實和從根本上沒有弄懂過這個問題,,甚至從來不知道有這個問題存在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大多數(shù)人從小開始學英文,,一猛子扎到了茫茫的單詞和語法的海洋中,,不停地背課文做卷子,可最后還是把英文學得一頭霧水,,千頭萬緒總也理不清,。 那么英文到底是什么呢?我上大二的時候,,我的翻譯課老師說,,英文是一種結構性的語言。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內藏的玄機,,我是在很多年后教書的時候才真正領悟到的。 所謂結構性的語言,,其實解釋起來是很簡單的,,即英語是利用句子的結構來表達語態(tài)和時態(tài)的。這點和我們中文大不相同,,舉個例子來說吧,,比如“我游泳”這個句子,如果用中文來表達時態(tài),, 只要加上時間即可,,“我明天游泳”,“我昨天游泳了”,,“我正在游泳”,。但是在英文里,,卻是要用整個的句子結構來表達時間的,“I'm going to swim.”“I went to swim.”“I'm swimming.” 所有的英語時態(tài),,都是通過一種句子結構來呈現(xiàn)的,。而在英文中,“today”“tomorrow”“now”這些詞的存在,,也并不會從本質上影響人們去理解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它只是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或者強調時間。這和中文的表達方式非常不同,,不同時間發(fā)生的動作,,用中文表達,句子的結構大同小異,,沒有這些確切表述時間的詞,,“了”這種語氣助詞,你不知道游泳發(fā)生的是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不僅時態(tài),英文里的語態(tài)也是通過結構來表達,, 疑問句有疑問句的結構,,虛擬語氣也有虛擬語氣的結構。在中文里,,“她去游泳,。”和“她去游泳嗎,?”只需要一個語氣助詞和標點符號的轉換,,但是在英文里,就需要把陳述句的結構換成疑問句的結構,。 02 作為一門講究結構的語言,,英語的語法是非常嚴謹?shù)?,在這樣的結構下,,英語有一種建筑般的穩(wěn)定和層次感。舉個例子來說吧,,當一個復合句,,它的主語是一個很長的完整的句子時, 通常這個主語會被放到這個復合從句的后面去,,而原來放置主語的位置,,會用“it”來作為形式主語代替它。對于語法上這樣的要求,,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用長句子作為主語,,那么這整個復合句的結構就會顯得頭重腳輕,,句子的結構會失去平衡, 不穩(wěn)定,,好像是倒立的金字塔,,根本沒有根基,立不住,。因此就要改變一下它的結構,。把長句子挪到后面,主語用“it”來代替,,頭小,,底座大,頭輕腳沉,,這樣一個句子重心就穩(wěn)定了,。 正因為英文是如此講究結構的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英文這種語言是特別適合長句子的寫作的,,它的結構清晰,,邏輯縝密,可以一個從句套一個從句,、一個從句鏈接一個從句地寫出非常復雜的長句子,,但句子和句子之間,又可以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把很多意思疊加在一起表達,卻絲毫不亂,。像喬伊斯這樣的語言大師駕馭語言,,可以做到整整兩頁紙只寫一段話。這一段也只有一句話,。他能做到從句套疊從句,,搭建出一個一句話的迷宮,你如果像拆槍一樣把它拆開,,又會發(fā)現(xiàn)它的意思,, 所合乎的語法都絲毫不亂。
相比英文的這種嚴謹?shù)恼Z法,,中文的語法就沒有這么嚴謹和系統(tǒng)了,,我們在中學時學習的稍微系統(tǒng)一些的中文語法,都是語言學家在40 年代以后才歸納總結出來的,。在我個人看來,, 相較于英文嚴謹?shù)慕Y構來說,中文是一種任意性比較強,,非常寫意和隨心所欲的一種語言,。如果英文是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宮殿,,中文就好像天上的流云,地上的流水,。之所以沒有那么講究結構的穩(wěn)定,,是因為它本身就不靠結構來表達。
也正因為重表意,,不十分講求語法嚴謹,、結構穩(wěn)定、邏輯關系完整清楚,,所以從根本上說,,中文就不像英文那樣適合長句,而是一向以短句表達為主,??谡Z表達自不用說,書面表達也是如此,,大家可以回想我們當年學過的文言文,,那是最初的中文的書面語言,多么短促有力,,簡潔明了,,多么有魅力。一篇《荊軻刺秦王》只有幾百個字,,卻是驚心動魄,,蕩氣回腸。即便是后來白話文興起,,以短句表達也是中文本身重表意的性質所決定的,。
之所以會做這樣的比較,并非是想判定這兩種語言孰優(yōu)孰劣,,恰恰相反,,當我明白了這一點后,我比從前更加喜歡英文,, 也真正地開始熱愛中文了,。除去修辭上的美感以外,英文的大美是一種建筑學的美,,而中文的美,,則是行云流水的大寫意的美。 這兩者都是偉大的語言,,但是它們的美本質上是不同的。這就像在觀看一幅中國的山水畫,,整個畫的內容,,是隨著畫卷一邊徐徐展開,,觀看者一邊慢慢地看到畫的全貌,如果觀看者只看到一幅山水畫的一部分,,也絲毫不會影響他對這半幅畫的內容的了解,。而西洋畫的觀看,則必須第一眼看到畫的全局,, 景深,,透視,如果像中國畫一樣卷起來慢慢展開來看,,那么你不把整個畫展完,,你就不太可能知道畫上的是什么。中文閱讀,, 就像是看中國畫,,是展卷式的閱讀,當你讀到一個句子,,你會一邊讀,,一邊獲得信息,一邊知道說話人的意思,。而英文的閱讀,,常常是必須讀完整個句子,看到整個句子的結構,,復句之間的關系,,才能判定這個句子的內容到底在講什么。 03 我想很多中國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在英語考試時,, 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題總是失分最多的。開始的幾句總還能看得明白,,可是越往后讀,,就越來越亂,即使詞匯量不是問題,, 也常常越讀越迷糊,。其實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們都習慣了中文的閱讀方式,,一邊讀一邊獲取句子傳達的信息,。所以,做閱讀理解的一個很重要的訣竅,,就是一個句子一定要一口氣讀到句號為止,,然后再去整體地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不明白的話就把句子拆開,,搞清句子的結構,,像戰(zhàn)士拆槍,, 建筑師畫圖一樣。但決不可像我們習慣的讀中文那樣一邊讀邊去理解句子是什么意思,。那樣的閱讀,,就像是用打開中國畫畫卷的方式,去打開一幅西洋畫,,結果畫只展開了一半,,閱讀的人就因為看不懂而放棄了。當然這種打開方式,,是一種閱讀方式整個的轉換,,更是語言思維方式的整個轉換,后天學習語言的學生,,需要經過長期的,、大量的訓練。
前面鋪墊了這么一大堆,,現(xiàn)在我們終于可以回到最初,,到翻譯腔的問題了。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翻譯是外語運用的最高境界,,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又是翻譯中最難的,。因為文學不僅僅是給讀者講故事,,真正的文學大師,常常也是語言大師,, 他們深諳各種語言技巧,,同時又對語言運用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天馬行空的語言能力,,常常需要翻譯者以極高的悟性去理解,,相對來講,科普理論等應用文章從遣詞造句的角度來說,,翻譯起來會比較容易一些,。但是也同樣要求翻譯者不僅僅是英文好,而且中文也一定要好,,并且深諳中英文差異的本質,, 只有豐富的詞匯量是不夠的。文章中的長句子的句子結構也要轉換成中文的短句,,倒裝句要正過來,。因為英文中的長句子, 是有它的語法基礎的,是以其結構上的嚴謹穩(wěn)定作為支撐的,, 而以中文重表意,、行云流水的風格,,硬要用中文打造出長句子來,,就變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04 正因為如此,,真正的翻譯大家都不僅僅是外語好,而且也必須是中文極好的語言大師,。我對他們的欽佩,,不亞于對各路文學大師。他們翻譯一部作品,,常常要一年甚至數(shù)年,,拋開過去的科技資訊不發(fā)達的因素,這也并不夸張,,因為有時作家們的一個絕妙的句子就暗藏弦外之音,,需要理解準確才能翻譯準確,作者健在,,很多認真的翻譯家都會反復跟作者溝通才會確定譯文的,。 當然,隨著大量翻譯作品引進,,翻譯界的風氣也越來越浮躁,,翻譯們很少還會像當年那樣精工細雕了,他們常常會把一個長句子,,不對任何結構進行轉換,,就直接生硬地將語言翻譯成中文,倒裝句也不會正過來,。這樣很方便很節(jié)省時間,, 理解得囫圇吞棗也可以直接硬來,久而久之也就造就了現(xiàn)在的這種翻譯體,。到了現(xiàn)在,,翻譯隊伍更是魚龍混雜,翻譯出來的東西,,不能看的常常太多了?,F(xiàn)在真正的翻譯大家已經很難出現(xiàn)了。不是因為沒有外文水平,,而是因為沒有中文水平,。我們國家的外語專業(yè)的教學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進了外語系,只注重外語教學,,學生的中文底子都很差,,不知道現(xiàn)狀是不是還這樣。
翻譯體既不是英文,,也不是中文,,而是一種在翻譯過程中被制造出來的兩種語言的嫁接體。由于是中文嫁接了不同國家的語言,,因此翻譯體之間也各不相同,,英文作品的翻譯體和日文作品的翻譯體風格迥異,當我們讀喬伊斯時,,覺得他的長句子特別牛,,以為這就是大師的語言風格,便跟著模仿,。殊不知,, 這其實并不是大師語言,而是翻譯的語言,,或者也可以說,,大師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他植根于英文結構性語言的土壤和根基,。我們向大師學習他的寫作技巧,,即使原著的精華被去掉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該學的也都可以學,,但是如果一個寫作者,學習的是他的文字風格,,卻對翻譯體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誤以為超級能拽長句子,就很大師范兒了,,那就糟糕了,。幾年前和一個朋友聊到讀小說,她對我說她讀不下去翻譯小說,, 除了那些拗口的人名和地名難記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翻譯小說有閱讀障礙。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談話結束后,我認真思考了朋友的話,。人類在大腦思維時會有形象思維和語言思維,,如果用語言思維,,那么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會用他們平常最熟悉的語言去思考,河南人思考問題時候滿腦子河南話,,廣東人思考問題最方便的是用粵語,。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大家在閱文本時,,可能會用普通話思維,,可至少都是純正的漢語,短句子,,表達靈活,, 不那么講究語法結構,。但是翻譯腔則不然,,它既不是鄉(xiāng)音,也不是普通話,,而是一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使用的語言體系,,它要求讀者經過特別的翻譯作品閱讀訓練,有大量閱讀翻譯作品的經驗,,才會熟稔掌握這種和我們日??谡Z完全不同, 充滿長句子,、倒裝句等等的語言體系,。
于是這就注定了它將失去廣泛的讀者基礎。就像我的朋友,,她是學戲劇文學出身,,對中國文化比較熟悉,因為從小讀翻譯作品比較少,,她是沒有形成翻譯體的語言思維體系的,,所以很多東西對她來講就有閱讀障礙。讀起來老得停下來翻譯成中文,,就自然是很疙疙瘩瘩的覺得隔膜,。
坦率地講,我自己在最開始寫東西的時候也特別愛拽翻譯腔,,我不知道別人是為什么,,反正就我自己來說,確實是因為覺得這樣寫作特別有范兒,,因為還真的是只有讀過很多大師翻譯作品的人,,才能夠把這種翻譯腔運用得惟妙惟肖。但現(xiàn)在我卻覺得,,自己當初喜歡拽翻譯腔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文底子不好、英文也沒學好的緣故。真正精通英文和中文的人反倒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比如張愛玲和錢鍾書,,他們都精通英文,但是當他們寫小說時,,就都是地地道道的中文寫作,。
我也是在畢業(yè)了幾年,又寫了幾年之后,,才重新反省自己,,下決心要用中文寫作的,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真正明白了英文的建筑美和中文的靈動灑脫,。自從我拋棄翻譯腔,改用中文寫作以后,,我覺得寫作這件事讓我更開心了,。因為我從前只是使用中文,現(xiàn)在則漸漸愛上中文,,愛中文如中文所是,,知道它的偉大,寫起東西來,,覺得底氣足了,,不再像從前那樣拿腔作態(tài),因此寫作帶給我的幸福感也更多了,。相信自己母語的魅力,,也是一種文化上的自信吧。我就是敢用最樸素的大白話寫作,,不怕讓人看得懂,。這種自信也是了不起的中文給的。 本文選自《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愛》 水木丁 著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6.4 ▼ 內容簡介: 本書延續(xù)暢銷隨筆集《只愿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的風格,,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里,、從情感經驗之中、從閱讀思考之間,,引發(fā)出有關生命,、成長和自由的討論。每一篇都閃耀著智性的光輝,,記錄了一位理智與感情并存的作者,,揮別青春的脆弱與傷感,臻至成熟溫暖的過程,。而所有這些都指向一個共同問題的答案:在這個殘酷喧囂的世界,,如何追尋到真正的自由與愛,。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