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平頂山調(diào)研,,因為物流項目的緣故,我們選擇了汝州作為縣級的試點,。汝州北靠巍巍嵩山(所以望嵩是其主要大街),,南依茫茫伏牛,地理位置上西鄰洛陽,,北近登封,,東近禹州。 1978年出土的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最原始的一幅陶畫“鸛魚石斧圖”(國博藏,,國寶)也是出土在汝州境內(nèi),。 因為時間關(guān)系,我們決定用2個小時走完汝州的四個國保:風穴寺,、張公巷窯址,、法行寺塔,、汝州學宮和在進入國道口的省保煤山遺址。 實際走訪的順序是考慮到回程鄭州:煤山遺址——汝州學宮——法行寺塔——張公巷窯址——風穴寺,。 煤山遺址 煤山事實上是龍山文化晚期文化的一個分段,聞名已久,。遺址就在汝州市區(qū)邊上的煤山公園內(nèi)的那座小山,。整個遺址呈立狀,高出周圍約4米,,東西直徑和南北直徑各200米,。由于古代人類長久居住,地層呈黑灰色,,故有“煤山”為名,。遺址的絕對年代為夏代。 按照邊上的介紹,,遺址分為四層,,最下面兩層為煤山一、二期,,上面兩層為二里頭一,、二期。各期的遺物基本為石器,、陶器和一些骨器生產(chǎn)工具,。 汝州學宮 汝州學宮位于市區(qū)廣場街,直接提這個汝州人都沒有人知道,,我們問了2個交警都說不出在什么位置,,GOOGLE和蘋果的地圖的位置都是錯的。當?shù)厝朔Q為文廟,,事實上就在汝州劇場靠南的巷子里面,。 整個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長300余米,,東西寬50多米 ,院內(nèi)中軸線明顯,。大成殿位于文明坊之后,,系單檐廡殿式建筑,面闊5間,,進深2間,,緣瓦獸吻,正檐斗拱,。殿內(nèi)設(shè)楹柱4根,,據(jù)建筑形式考證,可能為明代中、晚期所建,。正間正中脊檁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字樣,。 大成殿 汝州學宮還是汝窯博物館的所在,雖然在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窯口在汝州隔壁的寶豐縣清涼寺村,,但因為市名字里面有個汝,,就大占便宜了。 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戰(zhàn)亂不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xiàn)僅存68,,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還有一說現(xiàn)存8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寶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館收藏有數(shù)10件,。河南三個研究所、管理所,、博物館中保存的,,基本上都是近年來在汝窯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 在這個博物館內(nèi)的是汝瓷天青釉洗,。1989年寶豐清涼寺汝窯址出土,。該洗滿施天青釉,釉面布滿冰裂紋開片,,裹足支燒,。較完整的共兩件,這里有其一,,堪與傳世的同類器相媲美,。(后記:機緣巧合,,我在看后的后一天有幸看到了另外一件) 法行寺塔 出學宮,北上50米右轉(zhuǎn)一路向東就到了塔寺街,,法行寺塔就位于街邊的院內(nèi),。法行寺原名法華寺,北魏所建,,
“寶志,,齊梁高僧,世稱寶公或志公,。金城朱氏子,,先在汝州,,曾傳法華經(jīng),。名其寺曰:‘法華寺’。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曾至法華寺與志公講道……”,。法華寺已經(jīng)消失,只留下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行寺塔,。 法行寺塔平面呈方形,,通高20米左右?;L寬7米正方形,、近一米高。上部系迭澀密檐式九層磚塔,,頂部立寶珠形銅剎,。塔身下部呈方形,上部為八角形,,塔身呈淺橙色,,雄偉挺拔,仍保唐代風格,。 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 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的發(fā)現(xiàn)使我國陶瓷界尋找半個多世紀的北宋官窯之謎這一懸念得以了結(jié),。 汝州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位于汝州市區(qū)東南隅中大街與張公巷交會處。不過大門緊閉,,從邊上人家的二層看過去,,棚子保護的嚴嚴實實。按照資料,,經(jīng)初步探查,,窯址中心區(qū)域面積約3600平方米,房基5座,、灰坑28個,、灰溝2條以及大口陶缸等遺跡,。 幸好有一小部分被挪出去作為專門給外部領(lǐng)導參觀用的,我們有幸近距離看了窯址,。 該窯2000年至2004年經(jīng)過3次發(fā)掘,,已發(fā)現(xiàn)有作坊、澄泥池,、灰坑等,,內(nèi)涵十分豐富,出土器物有碗,、盤,、碟、器蓋,、細徑盤口瓶等生活用品及工藝品,,種類繁多,且多為天青,、粉青,、月白色釉,絕大部分為裹足支燒,,為宋代官窯常見器物,。里邊瓷片單一,說明這個時期不是民窯,是一個專門燒制御用青瓷的窯。同時出土的還有制瓷工具骨刀,、窯具,、墊餅支釘?shù)取?/p> 張公巷是因一個叫張維新的名人而得名的。張維新是明汝州東大街人,。曾任山東冠縣(今聊城)縣令,,后因政績突出升為給事中,晚年和知州方應選和編出版了《汝州志》,。張病故,,他居住的那條街被叫做“張公巷街”。 這個地方要注意的是GOOGLE的標示又錯了,,方向反了,,在中大街要左轉(zhuǎn)直行到中醫(yī)院就到了。 風穴寺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穴寺位于汝州市城東9公里處的嵩山少室南麓,,雖系北方寺院,,卻具有江南園林的建筑體系。歷史上曾與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登封少林寺并稱中原四大名寺。 從汝州出發(fā),,經(jīng)風穴路一路北上,,走縣道經(jīng)老香積寺遺址到停車場,,換電瓶車,幽谷蜿蜒,,路盡,,一座林木掩映的寺院閃現(xiàn)在眼前,山門上寫著“白云禪寺”,。該寺院創(chuàng)建于北魏,,原名香積寺,隋稱千峰寺,,唐為白云寺(寺牌子是用的這個),,俗稱風穴寺。 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方丈院,;東側(cè)有地藏殿,、觀音閣,;西側(cè)有鐘樓、藏經(jīng)閣和七祖塔,。外面上下塔林還有歷代高僧墓塔115座,。 金代中佛殿 中佛殿建在寺院中心,四尺多高的磚臺上,,為金代建筑,。單檐歇山式,斗拱古樸大方,,飛檐挑角似展翅欲飛,。殿頂蓋灰筒瓦,正脊飾琉璃寶珠火焰尖,,兩端飾琉璃鴟吻,。 唐代七祖塔 七祖塔建于唐玄宗開元26年(738),為九層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每層四角置有鈴鐸,,風中作響。塔的外輪廓呈拋物線形,。 該塔是為紀念貞禪師而建,。貞禪師姓張,名貞,,西京長安人,。幼年知名太學,,及第后看破紅塵,放棄仕途,。在他84歲圓寂后,,因德高望重,朝廷特派崔相國,、李使君率弟子宗本建此塔,,嶙峋天半,永為寺表,。唐玄宗謚為“七祖”,,以示紀念。 宋代懸鐘閣 懸鐘閣建于寺院西南角一丈八尺高的方三丈石臺上,,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建筑,。只見飛檐挑角,畫棟凌空,,巍峨壯觀,,古樸典雅。閣內(nèi)兩丈四尺高的木架上,,高懸宋代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鐵鑄大鐘一口,。可惜現(xiàn)在不讓上去去看了,。 上塔林,,主要是明代的主持,走了15分鐘山路(近1公里),,終于在一個院子里找到了 下塔林,,在下山的路邊 至此,汝州國保掃盡,,繼續(xù)行程,,北上30公里就是登封。 PS:這次行程由于要趕回鄭州,,所以登封就只看了少林寺一側(cè)的五批國保永泰寺塔,。 塔系唐代密檐式磚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24米,。塔身之上為11層密檐,各檐外輪廓的連線呈明顯的拋物線形,。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蓮,、五重相輪等組成的寶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