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kura 我們常常因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感到不幸福,,那該如何才能找到喜歡的事情,?如果必須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怎樣才能在其中找到幸福? 沒有人會否認幸福的重要性,。如果有人問你:你幸福么,?你可能會脫口而出說“是”或“不”——這是你此時此刻的感覺。又或者你需要回憶思索一番,,然后才能給出答案——這是你對一些經(jīng)歷的綜合評價,。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它是你一瞬的感覺,,還是你對生活的完整評估? 幸福是什么關于幸福,,心理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Self-Wellbeing),它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這是一個主觀的,、相對整體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值,,是我們對于自己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的評價,。 這個概念包含了情感和認知兩種成分。前者可以簡單地認為是我們一段時間內所經(jīng)歷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綜合結果:積極的情緒越多,,我們就更容易評價自己是幸福的,。后者則是我們對自己各種經(jīng)歷有意識的判斷:我們是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 幸福感是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chǎn)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不同于快樂和休閑,它是一種更加深沉的情感體驗,。 什么影響了幸福很多年前參加大學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一位老師問我:你覺得幸福是什么?我回顧了一下自己的近況,,回答說:“我覺得幸福是為了自己的目標所作的努力,,而身邊的人又都給我以支持?!?/p> 我并不知道當時這位老師對我的答案有怎樣的評價,,只是后來每每回想起,都會覺得,,這顯然是一個太過片面的定義,。不過,這確實是讓我感到幸福的諸多因素之一,。而像這樣影響我們幸福感的因素還有很多,,對于每個人也各不相同,。 如果根據(jù)主觀幸福感的定義,將情緒和認知的部分拆開來看,,那么影響我們幸福感的因素也大抵可以分成兩類:或影響我們的情緒,,或影響我們的認知。 下面我們來看看影響我們幸福感的具體要件有哪些,。 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我們獲取幸福感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另一方面,,環(huán)境也會讓我們形成一些特殊的認知習慣。 關于滿足需求的部分大概是很好理解的:如果你餓了,,一桌的美食會讓你得到滿足,,而持續(xù)的饑餓則會讓你情緒低落;家庭和睦美滿的孩子總能得到足夠的愛和歸屬感,,而隔三岔五的家庭暴力則會給孩子造成心靈創(chuàng)傷;在學校獲得快樂和成就感能夠為學生帶來自信,,而同學的冷落或老師的批評則會讓他感到失落和自卑,。這些積極或消極情緒的累積,會直接影響我們幸福感中的情緒得分,。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持續(xù)浸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就會不自覺地形成一些無意識的認知習慣,。所以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對于同樣的事情,有些人總是能夠看到積極的一面,,而另一些人卻總是看到消極的一面,。 情商 我們常說的情商,在心理學中的學名叫做情緒智力,,是我們感知,、表達和控制情緒的重要能力。既然說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累積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部分,,那么毫無疑問,,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也會間接地成為調節(jié)我們幸福感的重要能力。 一來,,高情商的人能夠更敏感地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所以更有可能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二來,,即使經(jīng)歷了同樣的事情,,高情商的人也能夠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將快樂延續(xù)和放大,讓消極的情緒快速揮發(fā),。 認知模式 面對同樣的事件,,有些人總是能夠積極地解讀,有些人卻總是先看到消極的一面,,這樣的習慣就是所謂的認知模式,。我們最常列舉的就是“半杯水”的例子:對于半杯水而言,你的直覺是“還有半杯水”呢,,還是“只有半杯水了”,? 20世紀8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開始關注認知過程對情緒和幸福感的影響,。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論”,。A、B,、C分別是Activating Event(應激事件),、Belief(信念)和Consequence(情緒和行為后果)的縮寫。這個理論是說,,我們所遭遇的事情并不是引發(fā)我們情緒和行為的直接原因,,而對于這件事情的解讀和評價,才是引發(fā)我們情緒和驅動我們行動的關鍵所在,。 如何創(chuàng)造幸福環(huán)境并不是我們能夠輕易改變的,,而情商和認知模式卻是可以訓練的。也就是說,,幸福是可以被創(chuàng)造的,。關鍵是,我們需要行動起來,! 感受快樂,,分析憂慮 之前我們提到,情緒是幸福感的重要成分,,情商的提高對于幸福感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而如何處理不同的情緒,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快樂”可以通過反復的“感受”來加強,,“憂慮”則能通過“分析”來解決,。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遇到快樂的事情時,,可以在腦海中回想當時的情景,,這些畫面能夠讓你重溫當時的欣喜,讓這種積極的情緒被加強和延續(xù),。而遇到不悅的事情時,,可以把它記錄下來,,或者講述給朋友聽,這個過程能夠幫助你整理思緒,,從而調節(jié)消極的情緒,。 改變認知模式 臨床心理學通過對抑郁癥患者認知模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表現(xiàn)出消極的認知扭曲,,比如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看到一點負面信息就全盤否定)、感官過濾(Filtering,,選擇性地去關注環(huán)境中的消極信息),、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把各種外在不良的結果都怪罪在自己身上)等等,。 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扭轉,、甚至反向使用這些認知扭曲,就有可能讓我們的情緒積極起來,。比如,,我們可以嘗試有意識地去尋找環(huán)境中的積極信息;也可以嘗試將一些優(yōu)秀成果“歸功”在自己身上,;如果自己不容易做到,,我們還可以找一些小伙伴,一起分享這天學校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彼此為對方找一些“優(yōu)點”和“成績”等。 歸因訓練 獲得成功或遭遇失敗的時候,,如果要總結經(jīng)驗教訓,,我們可能會說出很多具體的原因。而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的歸因理論告訴我們,,這些原因大多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可控和不可控”、“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這三個維度來分類,。 如果某次英語測試考砸了,,我說:“因為我復習得不夠充分?!边@是一個內在,、可控、不穩(wěn)定的原因——只要我下次好好復習,,就可以考好,。而某天數(shù)學沒考好,我說:“老師出的題目太難了,?!边@就是個外在,、不可控、不穩(wěn)定的原因——題目是老師出的,,但他是不是每次都會出那么難的題,,我不知道。 如果我們將失敗的原因歸于不可控而又穩(wěn)定的特質,,比如我就是沒有能力,、生不逢時,那樣就很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緒之中而自暴自棄,。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嘗試去尋找一些不穩(wěn)定而又可控的因素,就會讓我們有了去努力改變的可能,。 另一方面,,對于一次成功,如果我們將其歸因于外在,、不可控而又不穩(wěn)定的因素,,比如運氣好,那那次成功能夠為我們的幸福感所做的貢獻就相當有限了,。然而,,如果我們能夠總結經(jīng)驗,找到一些屬于我們自己的,、可控的因素,,就有可能讓成功得到復制,并從中獲得自信,。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歸因模式是一種個人特質,而個人特質是可以通過訓練而有所改變的,。每一次成功或失敗后,,我們都可以嘗試為自己畫一張“歸因地圖”,試著往那些“對幸福感有好處”的空格里填上些什么,。久而久之,,你可能真的會發(fā)現(xiàn):失敗沒什么可沮喪的,而每次的成功都是那么讓人喜悅,。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xiàn)得像你已經(jīng)有了這個品質一樣。他和追隨他步伐的諸多心理學家,,用一次次實驗證明了這個充滿正能量的原理:你可以變得更加幸?!灰阍敢庑袆悠饋恚?/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