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思考系列——(14)2017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
草原民間中醫(yī)
來源: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作者: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學會 胃食管反流?。℅astrcresophageal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關癥狀和(或)并發(fā)癥的一種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多樣,,主要與防御機制減弱有關,其中包括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松弛等,。目前GERD主要分為非糜爛性反流?。∟on-erosivereflux disease,NERD),、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和 Barrett食管(BE)三大臨床類型。中醫(yī)藥作為一種綜合治療 手段,,通過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方法對該病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特色優(yōu)勢?;诖?,中華中醫(yī)藥學 會脾胃病分會于2009年公布了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近年來中醫(yī)藥診治GERD在諸多方面取得不少進展,,有必要對共識意見進行更新,,以適應臨床需要,更好的指導臨床工作,。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牽頭成立了《胃食管反流病診療專家共識意見》 起草小組,。小組成員依據(jù)循證醫(yī)學的原理,廣泛搜集循證資料,,并先后組織國內(nèi)脾胃病專家就胃食管反流病的證候分類,、辨證治療、診治流程,、療效標準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總結討論,,形成本共識意見初稿,之后按照國際通行的德爾斐法進行了3輪投票。2015年9月在重慶進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據(jù)專家意見,,起草小組對本共識意見進行了修改。2015年12月在北京進行了第二次投票,。2016年6月在廈門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召開核心專家審稿會,,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學知名專家對本共識意見(草案)進行了第三次投票,并進行了充分地討論和修改,。2016年7月在哈爾濱市第28屆全國脾胃病學術會議上專家再次進行了討論,、修改和審定。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本共識的最終定稿會議,,完成了本共識意見,。(表決選擇: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較大保留不同意,,但有保留完全不同意,。如果 >2/3的人數(shù)選擇①,或>85%的人數(shù)選擇①+②,,則作為條款通過)?,F(xiàn)將全文公布如下,供國內(nèi)外同道參考,,并冀在應用中不斷完善,。 1概述 1.1病名 根據(jù)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癥狀及病位、病因病機,,屬于中醫(yī)“吐酸”,、“食管癉”范疇,。 胃食管反流病是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中醫(yī)無相應的病名,根據(jù)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喉不適,、口苦,、噯氣、反胃等癥狀,,應歸屬于“吐酸”,、“嘔苦”、“吞酸”,、“嘈雜”,、“食管癉”等范疇,。 2009年《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深圳)中,以“吐酸病”,、“食管癉”作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病名,,與胃食管反流病的解剖學概念、病理生理基礎相近,。GRED病位在食管,,病性以熱證居多,大約有40%左右的患者沒有“吐酸”癥狀,,大多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僅表現(xiàn)為燒心,、咽喉不適、胸前區(qū)不適等癥狀,;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發(fā)病更是 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僅僅與酸反流相關,因此以“食管癉”作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病名基本上可反映本病的病位,、病因病機與主癥,。 1.2西醫(yī)診斷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專家組制定的《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2014年)。 1.2.1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xiàn)多樣,,燒心,、反酸是最常見的典型癥狀,胸痛亦是常見癥狀,;其他不典型癥狀有上 腹痛,、胃脹、噯氣,、惡心等 消化不良癥狀,,或同時伴有咽喉不適、吞咽困難,、睡眠障礙,;食管外癥狀表現(xiàn)有慢性咳嗽、支氣管 哮喘,、慢性 喉炎,、牙侵蝕癥等,并發(fā)癥包括上 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等,。 1.2.2內(nèi)鏡檢查 內(nèi)鏡檢查可明確有無RE及BE。 RE的分級參照1994年美國洛杉磯世界胃腸病大會制訂的LA分類法,。 A級:食管黏膜有一個或幾個黏膜破損,,直徑小于5mm; B級:一個或幾個黏膜破損,直徑大于5mm,,但破損間無融合現(xiàn)象,; C級:超過2個皺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損傷,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徑,; D級:黏膜破損相互融合范圍累積至少75%的食管周徑,。 BE的診斷主要根據(jù)內(nèi)鏡檢查和食管黏膜活檢,當內(nèi)鏡檢查發(fā)現(xiàn)食管遠端有明顯的柱狀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學檢查證實時,,即可診斷為BE,。 臨床上如患者有典型的燒心和反酸癥狀,可初步診斷為GERD,;上消化道內(nèi)鏡檢查有RE和BE表現(xiàn),,本病診斷可成立;對于擬診GERD的患者或有懷疑反流相關的食管外癥狀的患者,,可采用PPI試驗性治療,,如有明顯效果,本病診斷一般可成立,。對于癥狀不典型者,,常需結合內(nèi)鏡檢查、食管pH阻抗監(jiān)測和PPI試驗性治療綜合分析進行診斷,。 2 病因病機 2.1病因 感受外邪,、寒熱客胃;情志不遂,、思慮太過,;飲食不節(jié)、煙酒無度,;素罹膽病,、膽邪犯胃以及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等為主要病因,。 2.2病位 病位在食管和胃,,與肝、膽,、脾等臟腑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 2.3病機 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機,,肝膽失于疏泄、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肺失宣肅、胃氣上逆,上犯食管,,形成本病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為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基礎,,土虛木乘或木郁土壅,,致木氣恣橫無制,肝木乘克脾土,,膽木逆克胃土,,導致肝胃、肝脾或膽胃不和,;氣郁 曰久,,化火生酸,肝膽邪熱犯及脾胃,,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以致胃氣挾火熱上逆;肝火上炎侮肺,,克伐肺金,,消灼津液,肺失肅降而咳逆上氣,,氣機不利,,痰氣郁阻胸膈;病程曰久,,氣病及血,,則因虛致瘀或氣滯血瘀。本病病理因素有虛實兩端:屬實的病理因素:痰,、熱,、濕、郁,、氣,、瘀;屬虛者責之于脾,。本病病機特點為逆,,二為熱,三為郁,。 2.4病機轉化 初病以實熱為主,,濕,、痰、食,、熱互結導致氣機升降失調(diào),,胃氣挾酸上逆;久病火熱之邪,,耗津傷陰,,虛火上逆,因實而致虛,。初病在氣,,脾胃氣郁失其升降,肝氣郁失其條達,,肺氣郁失其宣肅,,大腸氣郁失其通導;氣郁遷延,,由氣滯而血瘀,,氣虛而致瘀,或氣郁久而化熱,,耗傷陰血,,津枯血燥而致瘀,氣病及血,。 稟賦不足,,素體虧虛,久病遷延,,耗傷正氣,,均可引起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濁氣內(nèi)生,,氣逆、食滯,、火郁,、痰凝、濕阻,、血瘀相兼為病,,因虛而致實。 3 辨證分型 3.1肝胃郁熱證 主癥:①燒心反酸,。 次癥: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脹滿,; ④噯氣或反食,;⑤易怒;⑥易饑,。 舌脈:①舌紅,,苔黃;②脈弦,。 3.2膽熱犯胃證 主癥:①口苦咽干,;②燒心。 次癥:①脅肋脹痛,;②胸背痛,;③反酸;④噯氣或反食,;⑤心煩 失眠,;⑥易饑。 舌脈:①舌紅,,苔黃膩,;②脈弦滑。 3.3氣郁痰阻證 主癥:①咽喉不適如有痰梗,;②胸膺不適,。 次癥:①噯氣或反流吞咽困難聲音嘶啞,; ④半夜嗆咳,。 舌脈:①舌苔白膩脈弦滑。 3.4瘀血阻絡證 主癥:①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次癥:①后背痛,;②嘔血或黑便;③燒心,;④反酸,;⑤噯氣或反食胃脘刺痛。 舌脈:①舌質紫暗或有瘀斑,;②脈澀,。 3.5中虛氣逆證 主癥:①反酸或泛吐清水;②噯氣或反流,。 次癥:①胃脘隱痛,;②胃痞脹滿;③食欲不振,;④ 神疲乏力,;⑤大便溏薄。 舌脈:①舌淡,,苔??;②脈細弱。 3.6脾虛濕熱證 主癥:①餐后反酸,;②飽脹,。 次癥:①胃脘灼痛;②胸悶不舒,;③不欲飲食,;④ 身倦乏力;⑤大便溏滯,。 舌脈:①舌淡或紅,,苔薄黃膩;②脈細滑數(shù),。 以上主癥2項,,加次癥2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證候,。 4 臨床治療 4.1治療目標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治療目標:①誘導并維持病情緩解,包括臨床癥狀緩解,、食管黏膜組織修復,;②預防病情復發(fā),改善患者生存質量,;③減少并發(fā)癥,。 4.2治療原則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yī)治療應當根據(jù)證型辨證施治。臨證治療以暢達氣機為要,,依病情分別施以疏肝泄熱,、和胃降逆、理氣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濕;兼見虛證,,辨明氣血陰陽,,補而不滯。輕度胃食管反 流病,,可單純用中醫(yī)治療,,以辨證口服湯劑為主;對于診斷為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LA:B,、C、D級)及難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病患者可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藥對癥處理,。 4.3辨證論治 4.3.1肝胃郁熱證 治法:疏肝泄熱,,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藥物: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黃連,、吳茱萸,。 加減:泛酸多者,加煅瓦楞,、烏賊骨,、浙貝母;燒心重者,,加珍珠母,、玉竹。 4.3.2膽熱犯胃證 治法:清化膽熱,,降氣和胃,。 主方:小柴胡湯《醫(yī)方集解》合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 藥物: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竹茹,、枳實、陳皮,、茯苓,。 加減:口苦嘔惡重者,加焦山梔,、香附,、龍膽草; 津傷口干甚者,,加沙參,、麥冬,、石斛。 4.3.3氣郁痰阻證 治法:開郁化痰,,降氣和胃,。 主方: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藥物:半夏,、厚樸,、茯苓、生姜,、蘇葉,。 加減:咽喉不適明顯者,加蘇梗,、玉蝴蝶,、連翹、 浙貝母,;痰氣交阻明顯,,酌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4.3.4瘀血阻絡證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藥物: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 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加減:胸痛明顯者,,加制沒藥、三七粉,、全瓜蔞,; 瘀熱互結甚者,加丹皮、郁金,。 4.3.5中虛氣逆證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方: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合六君子湯《醫(yī)學正傳》,。 藥物: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生姜,、半夏、大棗,、甘草,、陳皮、白術,、茯苓,。 加減:噯氣頻者,,加砂仁,、豆蔻;大便溏薄甚者,,加赤石脂,、山藥。 4.3.6脾虛濕熱證 治法:清化濕熱,,健脾和胃,。 主方:黃連湯《傷寒論》。 藥物:黃連,、甘草,、干姜、桂枝,、人參,、半夏、大棗,。 加減:大便溏滯嚴重者,,加木香、黃芩,、茯苓,,胃脘灼痛甚者,加吳茱萸,、煅瓦楞,、烏賊骨。 4.4常用中成藥 4.4.1開胸順氣丸 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用于氣郁食滯所致的胸脅脹滿,、胃脘 疼痛、噯氣嘔惡,、食少納呆,。 4.4.2達立通顆粒 清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證,癥見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 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見上述癥狀者,。 4.4.3越鞠丸 理氣解郁,寬中除滿,。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4.4.4舒肝和胃丸 舒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脹痛,,胸脅滿悶,嘔吐吞酸,,腹脹 便秘,。 4.4.5左金丸 清肝泄火,降逆止嘔,。用于脅肋脹痛,、嘔吐口苦、嘈雜吞酸等為表現(xiàn)的肝火犯胃證,。 4.4.6加味左金丸 平肝降逆,,疏郁止痛。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悶,、急躁易怒、噯氣吞酸、胃痛少食,。 4.4.7烏貝散 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酸水,、嘈雜似饑,。 4.4.8膽胃康膠嚢 舒肝利膽,清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 黃疸,以及膽汁反流性 胃炎,,膽嚢炎見上述癥狀者,。 4.4.9甘海胃康膠嚢 健脾和胃,收斂止痛,。用于脾虛氣滯所致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4.4.10胃康膠嚢 行氣健胃,,化瘀止血,制酸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疼痛,、痛處固定,、吞酸嘈雜,、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見上述癥狀者,。 4.5胃食管反流病難點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策略 胃食管反流病難點在于如何控制氣體或膽汁等非酸反流,,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療癥狀緩解率低,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療效果差,,長期抑酸治療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癥狀重疊時無明確的綜合治療手段,抑酸停藥后導致病情反復?,F(xiàn)代醫(yī)學在這些方面并沒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案,,而中醫(yī)藥卻可以發(fā)揮其作用。如可以通過降氣和胃來抑制胃氣上逆,;通過疏利肝膽來緩解膽汁反流引起的癥狀,;通過健脾和胃來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胃排空等,。中醫(yī)因其辨證與辨病結合,,整體與局部兼治,可以彌補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癥狀重疊等治療方案的不足,,減少長期服用西藥帶來的不良反應,。 4.6針灸 針灸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非藥物療法之一, 體針療法常用穴位:實證用內(nèi)關,、足三里,、中脘;虛證 用脾俞,、胃俞,、腎俞、膻中,、曲池,、合谷、太沖,、天樞,、關元、三陰交等,,以瀉法和平補平瀉為主,。 4.7胃食管反流病診治流程
診治流程見圖1。 |